蔡礼旭老师
古代人劝自己的兄弟都非常有耐性,也很有智慧。明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每天在外面游手好闲不干正事,大哥就很生气,每天弟弟三更半夜回来,大哥就对他破口大骂,气得半死,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弟弟仍然没有改善。
后来陈世恩就对他大哥说:“哥哥,你就别再骂弟弟了,让我来试试看。”当天晚上陈世恩就站在门口等他弟弟回来,结果过了十二点,弟弟才走进门来。这时你会说什么?会不会火气都上来了?——所以,很多时候要靠我们的修养,靠我们忍耐的功夫,所谓“一切法得成于忍”。当他看见弟弟回来,马上跑过去说:“弟弟,你穿得这么少,会不会冷?”说完就一边扶着他一边说:“你肚子一定很饿了,我叫嫂子帮你煮一碗面。”然后把他弟弟带进来。第二天还是一样地站在门口等,第三天、第四天都是这样做,而且每次见到弟弟都是充满一种关怀、爱护之情,把他带进家门。
其实一个人在外游手好闲,会不会觉得很快乐?——他也会觉得内心空虚,当他感受到兄长对他的爱护,就会慢慢地悔改。没有人喜欢自甘堕落,只要你让他有台阶下,只要你让他知道怎么走才是对的,你拉他一把,没有人不愿意接受,但要让他接受就要靠我们的修养跟智慧。后来,他弟弟再也不游手好闲了。
古代人常常可以演出好戏,但我们却演不出,反而是坏戏连篇。问题何在?修养不够。要想成就一件事,一定要从修身开始,而不是要求别人。所以,不能感动身旁的亲友,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因为“德未修”,所以“感未至”。儒家有句心法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事做不好,要先检讨自己。如果我们有此存心,时间绝对不会消耗在烦恼事或批评别人上。我常常告诉学生,“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我们劝导别人没有成功,一定是在态度、方法上有所不妥。所以,应该进一步自我反省以求调整,而不是劝了没有用就生气,或者觉得对方不受教,没有善根,这样用心就不正确。
《中庸》里有一句教诲值得深思,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射箭很像君子之道,“正鹄”是指射箭的目标。这是说我们不能因为射箭没有射中目标,就说这支箭质量太差,或者说这支弓的制作不好,把责任都推到弓箭上。所以,当有些事无法成就时,就应该反省自己的态度与方法是否有不得当之处。当我们能时时反省,必然会想到很好的方法,而对方也会被我们这份真诚心所感动。
感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