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我们从正面来看,就提醒我们福在受谏。我们不自以为是了,转一个态度,就变成能接受别人的劝谏。谁最有福?听父母的忠告、听老师的劝、听领导的指导、听老祖宗的智慧,这样的人是有福报的。所以《弟子规》才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我们看到,在历史当中,大舜是圣王,但是他却非常能接受别人的劝告,甚至是主动请别人提出意见,所以他成圣王。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他也是能接受别人的劝。有一次大臣劝他,劝完,这个臣子出去,旁边的近臣听了之后就有点替太宗皇帝叫屈,皇上,刚刚他讲的都不是事实,你怎么不反驳?太宗就讲,假如我当场动情绪反驳他,以后他就不敢给我劝,而且他出去以后又说,皇上不能接受别人,他又出去讲,那更多人不敢劝我。所以哪怕他讲错了,太宗都有雅量包容、接受,所以他创了贞观之治。
所以以后别人给我们提醒,讲得不对的地方,我们不要马上就动情绪去解释、去反驳,先把话听完,他讲得对的,我们马上去改;讲得不对的,我们也能够包容。而且日久见人心,他讲错的,可能半个月、一个月之后很多事情就厘清了,反而让对方感觉到,我批评他错,他还能包容,这样的人很有度量。他更珍惜你这个朋友,甚至於更信任你,以后我们更有机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去发挥。
当然,这个受谏,接受别人的劝谏,也不能是做表面功夫,当下这个朋友劝我,还给他鞠个九十度躬,“谢谢你,你是我生命的贵人。”这是接受了,虚心接受,可是回去都不改。所以大陆有句话叫“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这个就变作表面功夫了。人家劝几次以后,“浪费我的精神生命,根本就不是真心想改”,以后人家就不劝了。其实这个是什么?糟蹋别人的良苦用心。你说假如表面就生气不接受,他还不会这么难过,人家好心给我们讲了那么多,最后还是糟蹋,人家更难受。
孔子也有教过,孔子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人家很中肯的劝告,讲的又跟经教都是相应的,当然人家是为了成就我们、帮助我们,我们当然是顺从。但不是表面顺从而已,“改之为贵”,能改过来是最可贵的。假如当场顺从,最后都不改,孔子说,我也拿这个人没有办法。圣人、旁边好的人可能也帮忙不上了。所以我们学习每句经教,都要真心去体会,真心去落实,一切都从真实心中去作,这个也是真正珍惜老祖宗传了五千年的教诲。所以人这种知缘、惜缘,都要表现在每一个因缘当中。别人劝我们也是一个缘分,我们应该珍惜,不要糟蹋它,进而报这分恩情。怎么报?我们马上改了,对方、亲戚、朋友是最高兴的,这个就是知缘,这个就是知恩,懂得去报恩,这个就是做人的一分情义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