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看人优点 反省自己不足 与人谦卑柔和
    接著经文讲到的,“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他看到别人都很尊重他,都能看到他的优点,他贤德的部分,他尊人家是贤德之士,这从一个心态上就他都看别人优点。就像我们自己冷静看看,我们处世,这个朋友一开始认识,好得不得了,如胶似漆。突然有一天,他做哪一件事我不能接受,我很不顺眼,一下子就好像离人家十万八千里。这样的现象我们自己都要观照,这就代表我们处世当中,分别心很强,爱憎的心很强,然后不能容忍。看到他说的话、做的事自己不能接受了,就排斥别人,一产生这个成见,他的优点都看不到。所以人一有习气,真的是障了自己的智慧。我成长过程,看到不少对女同学好得连上厕所都一起上,后来发生了事情,两个人像仇人一样。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提醒我们,“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欢她的时候她什么都好,什么都为她想;讨厌她、憎恨她了,完全不能接受她,甚至还诅咒她。这不是人变太快了吗?这是迷惑的表现。
 
    处世当中,晏子他是“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他很能与人和睦相处,而且他交朋友愈交对人愈恭敬,这个不容易。像我们现在这个年龄三十几、四十来岁,自己真的冷静下来看,三、四十几年走过来,几个知己?没有知己不能怪别人。我们只要会见人过了,你说要找到一、二个知己都非常难。所以我看到经典赞叹晏子,朋友愈久愈恭敬对方;人一般愈熟就愈随便,一随便了可能有些态度、有些动作就让人家受不了。所以跟朋友相处这个恭敬不能退。再来,朋友对我们所有的爱护、帮助要记在心上,受恩要莫忘,施惠要勿念。给朋友的帮助、给家人的帮助那是义所当为,心上一点痕迹都不留;留在心上,那这是利害的人生态度。很多好朋友为什么反目成仇?他不是用道义相交,我以前对他这么好,付出这么多,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都是有求的人生态度,对方没有回应他,他由爱就变生恨。我们现在想想,哪些亲戚朋友我很讨厌他的,那不是他的问题,是我们自己颠倒了,要赶紧反省。
 
    而且人跟老朋友、跟亲人冲突,我们相关的亲人就卡在其中,他们也很难受。有时候还得要看看我们的情况,安排事情还得顾忌我们:他们两个好像有哪些哪些情况,安排的时候要尽量小心一点。你看人这种爱憎,增加家里亲人之间的心理负担,增加朋友之间的心理负担。所以人一个瞋恨、一个不能容忍的态度,造了多少罪业,自己不知道。所以记人家的恩,记人家的好,时时都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能久而敬之。圣贤人教诲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有放在心上,跟人相处一定融洽,为什么?你相信这个真理你怎么会瞧不起人!他有本善,他就以后好好用功,他可以成圣贤,你怎么会不尊重他?你尊重他本有的明德,这不难。可是你看他现在脾气很大,那是习气!一个人可以成圣贤,现在被他的脾气给障碍住了,你只会怜惜他,你只会帮助他,你怎么会看他不顺眼是吧?除非我们不相信一个人有明德,我们只觉得:他就是这个模样他改不了。那是我们有问题,不是他有问题,我们对人生真相不了解,学习圣教学习了这么多年,这些最根本的人生真相都没有放在我们心上。
 
    所以打个比喻,就好像这个人,他家里底下全部都是黄金,他本有家里就这么富有。可是他不知道,他们家往下一挖就是黄金,他还出去当乞丐。你明白他家里底下就是黄金,你会怎么做?你们会自己去挖黄金是吗?你看他在那里当乞丐,在那里受苦,你当然:你怎么这么傻?赶紧回家你本有就是黄金万两。这个故事再拉回来我们的人生真相,每个人都有明德,都有无穷的智慧、福报。他现在可怜的去做习气的奴隶,那你当然赶紧要把这个真相告诉他,帮助他恢复明德。怎么还看著他受罪变习气的奴隶?这是从根本上去尊重人的明德、性德。而且真正领受圣贤人的教诲,见人善,即思齐,所以“视彼犹贤”。见人恶,即内省,他是来教育我的,他来提醒我的,所有的人都是来提醒我的,都是老师,所以他这个尊重不会退;他也不会人家做错了,变成见,变放在心上。视彼犹贤不难,只要有“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一切人都是老师,只有我一个人是学生,那要视彼犹贤并不难。
 
    “自视犹不肖也”,自己看待自己,都是觉得自己还很没有德行,很不足,为什么?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他随时以圣人的标准来对照自己,以孔子、以老子、以释迦牟尼佛,当然觉得自己还差很多。所以一个真正学圣教的人,假如这一开口:我已经不错了,你看现在社会大众都这样。那都还没入,学圣教的人就是要以圣贤为榜样,所以“德比于上则知耻”,自视犹不肖也,一点都不勉强。现在我们没有这个态度,人家批评我们二、三句,我们可能有一股无名火就上来:我有这么差吗?接受不了批评,那个其实也是傲慢,这叫卑慢,受不了人家说他不好。因为都看人优点,都反省自己不足,与人谦卑柔和。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808234.asp
 
 
    恭摘自 55-057-0068 
    感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