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这一句连著上一句,都是相通的,上一句是对富贵的人谄媚巴结,这一句是说到对贫穷的人、对於处在逆境的人做出骄傲的态度,看不起人,这个人实际上是再鄙贱不过,“贱莫甚”,再鄙贱不过了。从事上来讲,我们对贫穷的人、对处在困境当中的人,要有同情怜悯的心,对他们应该格外的柔和、诚敬才对,体谅他们那种忧苦。即使是帮助他们,也要用真诚爱心,怎么能够故作骄态,鄙视别人,看不起别人,甚至把别人踩在脚下不当人看?要知道轻贱别人正是轻贱自己,特别是对贫贱的人而轻贱他们,这种人心里一定是贪慕荣华富贵,有很强的高下之心。自己贪慕荣华富贵,把荣华富贵做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正显示自己是一个财奴,财富的奴隶,这不就是自己作践自己吗?反过来,人能够敬爱他人,这才是自重自爱,那后福是无穷的。
 
  《了凡四训》,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对自己儿子的一篇家训。上面就讲到一个故事,说福建莆田这个地方有一位老太太,叫林氏,林老太太,这林家乐善好施,尤其是这个老母亲,老太太天天都做出很多粉团,就好比我们现在讲的馒头,去布施给人,无论是贫富贵贱,一律平等布施,谁愿意吃,拿了就走。很多乞丐这时候就来要,她照样给,脸上一点厌倦的颜色都没有,只要你要就给你。有一个仙人就化成道士来试探他们家,看看这个老太太布施是不是真心的。每次来索要馒头,一要就要六、七个,吃不了还兜著走。结果这老太太天天给他,从来没有厌倦,三年如一日,这真是诚心。见到贫贱的人,绝对没有那种鄙视、轻贱,还是平等恭敬布施。这个仙人也很感动,就对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也不知道怎么报答你。这样吧,你这个府后有一块地,风水宝地,你死后让你的子孙把你葬在那里,你的子孙官爵算起来像一升麻子这么多。你看一升芝麻有多少,不计其数!后来这老太太的子孙果然将她葬在那块地,老太太下一代的儿子九个人登第,就是考上进士,进士是古代最高的学位。古代三个学位,一个是秀才,一个是举人,一个是进士,跟我们现在讲的学士、硕士、博士是相当,不过古人考进士比现在拿博士更难。你看她一家,第一代就有九个人考上进士,以后代代都有人登第,世世代代做官的人很多,考上功名的人不计其数,真的应了这个仙人所说的。所以当时福建有一个民谣讲的是“无林不开榜”,就是没有他林家的子孙考上功名的,今年就不要开榜了,说得那么样的绝对。可见得人能够对贫贱者爱心耐心去关怀、布施,得到的福分不可限量。这是讲到施食的故事。
 
  了凡先生还讲了一个故事,是明朝太史冯琢庵先生。太史就是从前的翰林,大学士。冯琢庵的父亲生平乐善好施,有一天早晨,是隆冬,冬天下著大雪,他出去外面看到路上有一个人已经晕倒在地,都已经冻得半僵了。结果冯琢庵的父亲立即把自己的大棉袄脱下来给他包上,把他抬回家里,给他温暖的饮食,把他救活过来,救人一命。后来他梦到神明跟他讲,说你命中本来是无子的,但是因为你救活了一条人命,这是出於至诚心,所以上天特命韩琦来投胎做你的儿子。韩琦是宋朝的宰相,是宋英宗、宋神宗时代的宰相,也做过元帅,文武双全,深得当时和后人的尊敬。他跟范仲淹是齐名的,两个人都是出将入相。结果他做这个梦,说韩琦来他家投胎,所以后来真的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冯琢庵,给他就取名冯琦,这个琦就是韩琦那个琦,王字边一个奇怪的奇。结果冯琦,冯琢庵先生少年就显示出聪明才智,很快考上功名,后来做到了礼部尚书,礼部是教育部。过去礼部是最大的,为什么?古人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教育部在所有的部门里面它是最大的,如果宰相临时不能够主持公务,由礼部尚书代理。他这个官位显赫,尚书就是部长。这是从事上讲,见到贫穷之人,见到处在困境危难中的人,如果能够立即伸出援手,福分不可限量。反过来,不仅不帮助他们,还要轻贱他们,那么是最损阴德的。
 
  我记得我父亲跟我讲过他小时候见过的一个故事。他小的时候家是农民,村里头有一家地主,地主的儿子,小地主,家里很富足,别人都吃不上饭,可是他竟然拿著腊肠扔到河里去喂鱼也不肯布施给穷人,那当然会生怨。最后他的下场,解放了以后斗地主,当然全村斗地主肯定先把这家提溜出来去斗。结果他最后是家破人亡,他自己是饿死街头。你看轻贱贫穷之人其实就是作践自己,自己是死於街头,这是再轻贱不过的了。
 
  这句话从心上来讲,是教我们要放下高下、傲慢之心,要存养自己谦卑的品德。《尚书》上讲,“谦受益,满招损”。《易经》上六十四卦里头,只有谦卦是六爻皆吉,其他的卦每一爻有吉有凶,只有谦卦六个爻都是吉的,没有凶。所以真是谦卑受益无穷。那反过来,傲慢的人必定是遭灾祸。《论语》里面告诉我们,里面有一句话是“仲弓问仁”,仲弓是孔子的学生,他向夫子请教什么是仁,仁爱的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夫子教导我们,他对仲弓回答也就是教导我们。说出门跟人会晤就好像接见贵宾一样,像见总理一样;这个使民就是使用民力,使唤别人,如承奉大祭典一样。见贵宾必须是恭敬,承大祭必须是诚心,诚和敬才可以为仁,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就是仁。后面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不要加给别人。像自己不愿意被人家轻贱,那就不能够轻贱别人。见到贫穷的人,自己故作姿态,生出傲慢的样子,那对方怎么想?你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他,你是什么样的心理,你自己会不会生怨恨?如果自己不愿意被人这样对待,那我怎么能够这样对待别人?不可以用这种方法对待别人。这就是夫子讲的恕道。恕,上面一个如字,下面一个心字,如其心,就是给对方来考虑,假如我是他,我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叫如其心。有了恕道,这才能为仁。前面讲的,有诚敬方可为仁,这里讲的,能行恕道方可为仁。后面“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就是仁的效果。无论你在哪里,在社会中或者家里,都不会使人抱怨。如果不仁,就办不到,见到贫穷故作姿态就是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