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圣贤告诫我们后人,人生有四个习性要对治,叫做“骄、奢、淫、逸”。我们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所谓修身才能齐家,假如我们有就要赶快修正。
“骄”是骄傲,傲不可长,人只要一骄傲不仅是学问无法提升,无形中也断了遇贵人的因缘。一个有道德学问的人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当然是谦虚的朋友!所以只要你傲慢,这些人就会与你远离。在初中时,我很幸运地遇到一位理化老师,有一天他写了一行字,“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能没有骨气”。当我看到他这句话,彷佛有一道光芒照入了我的心田,因为在升学主义之下,很少能听到做人的教诲。而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也期许自己不可傲慢。
林则徐先生的“十无益”教诲中,归结了人生有十件事情不可以做,假如你做了,对你的人生毫无益处;这十个教诲,我的感受是把做人做事的根本掌握到了。
其中谈到“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一个孩子对人无礼,做事没有章法,房间很零乱,纵使他经典背了再多也没有用处,这和德行不相应。虽然读的是“出则弟”,但是看到长辈不会行礼,也不会让坐,他的心不恭敬,一不恭敬,读的书就无益。而且不只无益还有害,有什么害?《弟子规》指出“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有一个学生没有先从《弟子规》做起,但《论语》背得很熟,有一次他母亲训斥他所做的事,他跟母亲说,“你凭什么讲我,你有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吗?”他可以拿句子来跟大人对质,而不是反省自己。所以教导孩子一定要让他了解圣贤经典不是拿来背的,而是要一条一条落实做到,当他能真正做到,进而形成恭敬心,他的心就能与经典相应,这时读一句就利益一句,这样读书才有益处。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一个人长傲慢,学问愈高愈瞧不起人,所以现在高学历者离婚率最高,因为他不懂得体恤别人的感受跟需要,只觉得我读那么多书,我比你厉害,所以确确实实傲不可长,长了傲慢一定跟学问背道而驰。
中国文化在民国初年时毁在谁的手上?毁在有读经典的人手上,为什么?他们觉得这些经典我都会背了,中国的东西我学会了,然后他又去西方留学,就觉得西方很多东西比中国好。因为他学的是记问之学,而不是中国的圣贤之道,圣贤之道唯有真正身体力行的人,才能不断的对学问的深度加深,广度加广,所以只要他不立身行道,必然长傲慢之气。
我们不要高兴孩子会背很多东西,一定要仔细看有没有落实,有没有愈读愈谦卑,这才是真实学问。以上两句是林则徐先生对于学问很重要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