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格物要从起心动念下手,从错误的态度下手


    格除物欲,格除习气,再讲得更细一点,格除错误的心态。因为人的心态一错,言行一定错;心态对了,言行不会偏掉。言语是心之声,心是慈悲的,讲出来都是慈悲的话,心是真诚的,讲出来都是真诚的话。心是平等的,做出来都是恭敬、平等的行为;但是心态只要一偏掉,他的言行就跟著偏。所以真正懂得格物的,从哪里下手?从起心动念下手,从错误的态度下手。
 
  自己的心态对不对,容不容易观照得到?比方说现在已经是下午三点,今天已经过了一半,早上我们所说的一言一行,有哪一句说错?有哪一个行为做错?假如没有发现,连改都没办法改。所以修行,首先要看得到自己的心态哪里不对。这个就不容易,为什么?习惯了。比方有时候人家提醒我,“你刚刚讲话好像太大声,好像比较强势一点。”我们一听朋友这么说,“有吗?我在家都是这样讲话的,我妈妈也是这样。”你看,第一个,不能接受;第二,找藉口。所以大家想一想,“闻誉恐,闻过欣”,容不容易?不容易。每一句《弟子规》要做到,都要经过挣札的。比方一开始说,对对对,“闻誉恐,闻过欣”是因,才能得到什么果?“直谅士,渐相亲”,我们很希望更多良师益友。认同这个教诲,叫看得破,但忍不过。真正人家突然来提出我们的问题了,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然后在那里挣札,应该跟他说谢谢,可是又吐不出来。反而比较容易吐出来的是很想跟他解释一下,然后又觉得解释不对又止住,可是说谢谢你,你是我的贵人,又讲不出来,这个时候就有拉扯。但是修行一定是痛苦的。可能有学长讲,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我这句话不就跟孔子讲的不一样吗?那不得了,“离经一字便是魔说”,我假如讲的这句话跟《论语》不一样,我就是恶魔在说话,就给人家误导了。所以我必须接下来要解释一下,不然我跳到黄河都洗不清了。大家要了解,时习是因,悦乎是果,没有时习是悦不起来。很多人学圣教、学传统文化,皱纹更深,笑容更少,有这个现象,他没有不亦悦乎。这个时候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心态,绝对不是中华文化有问题,绝对是我们有问题,不然就麻烦了。不然学到最后,孔子讲的不对;这句话就糟糕了,这个叫毁谤圣人,就麻烦了。所以要有一个心态,绝对是我们有问题,不可能是经典,因为经典它已经五千年了。所以真正去思考,还是态度不对。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我们学了传统文化,看到一切人不对的,不要放在心上,一放在心上,自己就难受了。他学的比我久,还这么做、还这么说?气不过,很难受,开始怀疑传统文化,一个烦恼接著一个烦恼。“见人恶,即内省”,他也是我们的老师,怎么会有烦恼?所以我们的心态都跟《弟子规》相应,绝对不会有烦恼。所以学圣教,得老实,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言行,要比照经典。一开始一定要这样,不然坦白讲,十个念头里面,有八个还是顺著自己本来的念头。那到底是跟圣人学,还是跟自己的习惯学?那就很难讲了。所以老实、听话很重要。体会一句就要用这一句来观照自己,随顺圣贤教诲,不能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你体会到这个道理已经很难得了,不能糟蹋这个体悟。所以“见人恶,即内省”,对我们有大帮助。
 
  刚刚我们讲到,时习之,才能悦,才能有法喜。时时练习,那个习是什么?实践,去做到。那个“习”字,会意字,上面一个“羽毛”,就是翅膀,下面一个“白”,就是鸟类它要学飞的时候,它要展翅,本来那个肚皮白白的不就露出来了吗?同样的我们学圣教,句句都要实践落实,而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会跟我们的惯性产生拉扯。比方说我们好面子,你们有没有见过好面子的人,听了不要好面子,从那一刻开始他就不好面子了,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你们假如有见过,一定要通知我,他可能是颜回转世,颜夫子再来,“不贰过”!不然一个心态要转变,一个坏习惯要转,少则一、二个月,多则十年、二十年都有可能。那在拉扯的时候,好像在扒皮一样,当然苦。真正放下了好面子,身心自在轻安,走到哪很欢喜。不会人家不跟你打个招呼你就不高兴,没给你倒杯水你就不高兴,没有赞叹你几句就不高兴,那都活得很累的。一放下了,你的身心愈来愈轻安,“不亦说乎”是在这里。我刚刚说的痛苦,是在那挣札的时候,还没放下的时候,一定苦的。可能有朋友会说,我从学以来都没有苦。那只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你马上听马上做到,这是一种;第二种就是根本还没开始做。所以义理背后那个含义我们也要了解透彻,不能依文解义,不能了解的很表面。甚至 于随著我们真正去力行,那个悟处会更深、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