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道义人生 / 文章
对待父母,莫要失了恭敬之心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
 
孙星衍在《礼记集解》中说:“谏之所以不入者,必己之孝敬有未至,故复兴起其孝敬,冀以感动乎亲而复进其说也。”他的意思说,儿女劝谏父母,之所以父母听不进去,一定是因为自己的孝敬之心没有达到极致。因此,又重新兴起他的孝敬之心,希望能够感动父母,能够再次进谏父母,让父母能够听进劝告。又,孔氏曰:“犯颜而谏,使父母不悦,其罪轻;畏惧不谏,使父母得罪于乡、党、州、闾,其罪重。”  
 
孔颖达说,犯颜而谏,让父母不高兴,他的罪过轻。相对于什么轻呢?如果你畏惧不敢进谏父母,使父母在乡、党、州、闾中获罪,那么这个做儿子的罪过也就重了。所以父母有过错,人子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地予以劝谏。如果谏言不被接纳,就要更加恭敬地孝顺父母,等父母愉悦的时候,再进谏言。不要等着父母,本来就很不高兴,甚至火冒三丈的时候你去劝谏,这样就会火上浇油,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劝谏也要有劝谏的智慧,要抓住时机。趁父母高兴的时候,你去劝他,什么东西都比较容易接受。
 
〖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挞〕就是击的意思,鞭打的意思。
 
即使招致父母生气发怒,不高兴,鞭打自己以致流血,也不应心存怨恨,反而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顺。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父母他生气了,也有生气的理由,也不会无缘无故的乱生气。那么即使自己犯了过失,父母鞭打自己,把自己打得流血了,也不应该心存怨恨。一个人心有怨恨,说明内心还有嗔心。所以对父母有嗔心,那么对于别人也会有嗔恨之心。所以从侍奉父母的过程中,让一个人把“我”给放下了,“我”慢慢的淡化了。“我的意思”、“我的想法”、“我的主意”,这些就慢慢的给放下了。
 
〖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
〔贻〕就是遗,遗留的意思。
〔令名〕就是美名。
〔果〕就是坚决。
 
孔颖达疏:“子事父母,父母虽没,思行善事,必果决为之。”儿女侍奉父母,父母虽然过世了,你想着要去做善事,也一定要果断地去做,一定要把这个善事做成。
 
高愈曰:“为善未决,去恶未勇,人情之常也。喜其荣亲,则善必为;恶其辱亲,则恶必去。荣辱不击于其身而击于亲,盖孝子之心如此。”一个人作善不果断,去恶不够勇敢,不够勇于改过、去恶,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一个孝子为善能够让父母欢喜,让父母荣耀,这个孝子也会欢喜,他做这个善事,一定会很果断,一定要把它做成。厌恶这个恶会侮辱到父母,他一定也会勇于去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父母已经过世,子女在行善之际,想到会给父母带来好的名声,必当坚决去做。这个也是对父母的孝心使然。
 
〖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曾子说:“孝子奉养父母,备礼乐以使父母的耳目愉悦,要使父母的寝处起居安适,对于饮食各个方面,都要尽心仔细地照料和侍奉。父母所钟爱的自己也应当钟爱,父母所恭敬的自己也应当恭敬,就是对父母所钟爱的犬、马也是如此,更何况是对父母所敬爱的人呢?”这个就是爱屋及乌,对父母所爱的动物都是要有爱心,更何况对父母所敬爱的人呢,也更应该保持敬爱之心。
 
看了这段话,我们就想起有一位老人家经常说,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没有恭敬心。我们想自己已经很恭敬了,已经觉得自己很有恭敬心了,为什么还说我们没有恭敬心呢?真是“人不学不知道”,人不比较也不知道自己的差距。你看了古人侍奉父母的这种恭敬心,再看一看自己对待父母的恭敬心,我们就知道差距在哪里了。
 
而我们从侍奉父母的这种真诚恭敬心去对待一切人、事、物,那我们想一想还有什么事情处理不好,还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不能够保持和谐呢?而且我们再想一想,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有这样的恭敬心对待父母公婆,怎么可能出现像现在的儿女不孝父母,不赡养父母,甚至打骂父母的情形呢?这个就是不可能出现的了。所以这个礼,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我们从这里可以观察到。
 
当然,我们现代社会和古人的生活环境有所区别,我们的生活节奏有所加快,不一定要效法古人这一种孝养父母的仪式,但是我们要从中学习古人孝养父母的恭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