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一言一行甚至起心动念都要用忠


我们这几节课一起学习的文章,都属于忠。像《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像《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忠,不只指君臣关系当中臣子对君王、对领导者的忠诚,其实含义非常深远、宽广。人一言一行,甚至起心动念都要用忠。我们看这个字“忠”,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所以心偏了就不忠。偏向哪里?偏向自私,不忠;偏向马虎、应付,不忠;偏向贪着、染污,不忠;偏向迷惑,不忠。不忠于谁?首先不忠于自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既有明德跟本善,就应该好好地珍惜,把握好自己、成就自己;让自己违背明德、心性,这就不忠于自己。
 
所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也是忠于自己的表现。心不能偏,一偏,身就不能修,家就不能齐,国就不能治。所以从家庭来讲,当父母的不能偏心,要用忠,一偏心,这个家的乱就要开始了。《郑伯克段于鄢》里面,“爱共叔段,欲立之”,乱源就开了。父母的心不忠,偏失了,家庭的纷争就开始了。忠延伸开来,忠于父母,忠于另一半,忠于家庭,忠于家族。我们看范仲淹先生,在钱公辅先生写的《义田记》当中讲到,范公以他的俸禄照顾了几百户族人,这是忠于祖先。祖先的福报到我身上彰显了、现前了,我有责任照顾好家族所有的人,不然我以后就无颜见祖先。忠于自己的团体,工作尽忠职守,忠于自己的民族,都是忠的表现。
 
现在民族文化真是到存亡的时候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个时候我们还视而不见,一定是不忠,也不孝,不孝于祖先,把文化断在我们这一代。所以我们现在是用孝顺三皇五帝的心,友爱所有中华民族同胞的这份悌,来承担起这个责任。所以什么时候要尽忠?随时。所以用忠就是什么?就是用真心、用诚心。所谓“忠诚”,不诚就不忠。“忠义”,念念都把道义放在心上,才是忠诚的人。“忠直”、“忠正”,一个人不正直、不公正、不大公无私,他就不忠。所以我们看,汉语的词汇很有味道。还有“忠勇”,真正尽忠的人,他有勇气去承担起家庭、时代的责任,只要是他的责任,“虽千万人,吾往矣”。怎么难,他都不会退缩。
 
所以“仁者必有勇”,仁慈的人一定有勇气,一定有这种气概;但“勇者不必有仁”,说的就是那种匹夫之勇,不是从慈悲心、仁爱心流露的勇。
 
所以这几篇文章都在让我们体悟这些忠臣的忠肝义胆,我们慕贤当慕其心,把他们的精神领纳在我们的内心。我们从此能如此处事待人接物,那诸位学长,不得了!你的身上就有范仲淹的精神,有孔明的精神,今天上完,又有魏征的精神。假如是这么学,不成圣贤都难!所以话说回来,还是信心问题,大家不相信自己有跟这些圣贤人共同的明德跟本善。相信自己就有力量,就能去鼓励自己、成就自己。而且我们看,范公两岁而孤,孔明先生也是从小父母就不在了,都是身世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最后都留名青史。所谓“环境何曾困志士,艰难到底助英雄”。这些圣哲人,身处比较艰苦的环境,反而自立自强,能够不畏艰难,成就他们坚忍不拔的人格。所以“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反观这个时代,孩子们从小吃香的喝辣的,生活都比较安逸,容不容易成就这些圣贤具备的人格特质?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成气候?命太好了。所以真正父母爱孩子,不是溺爱,要懂得多培养他好的习惯,甚至要多锻炼他,他能力才出得来。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50618d.asp,欢迎转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