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传统教育 / 文章
正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二集
 
“尊贤”还体现在另外一句话中,就是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刑不上大夫”。为什么刑不上大夫呢?很多人说这是古人太讲等级观念了,大夫就是高级领导犯了错误、犯了罪,就可以不受处罚,这个是官官相护,而一般老百姓却要依法惩办,这就是体现了“礼”的不平等。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误解,这是我们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有所误解所导致的。
其实,这一句话早在《孔子家语》中,就记载着冉有曾经去问孔夫子,他说,“从前的君王制定法律,规定‘刑不上大夫’,就是刑罚不施加于处在上层的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仪也不涉及下层的平民百姓。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大夫犯了罪,就不用施行刑罚,普通人办事,就可以不讲究礼仪了吗?”所以你看,冉有对这一句话,他也有误解。孔老夫子其实在当时就已经给予了很好的解答,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大凡整治君子,都是要用礼义来引导他的心智,要从心上让他有知耻之心,是为了用廉洁知耻的节操来勉励他们。”所以为什么说要让士大夫讲礼呢?就是通过礼仪道德的教育,不仅仅要惩罚人的行为,而是要引导人的心智,让人有羞耻之心、廉洁之心,从根本上不愿意、不想去触犯法律,所以这个是礼和法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怎么样培养起这些士大夫的廉耻之心呢?古代的大夫如果犯有贪污受贿罪而被罢免流放的,就给他们起了一个名字来避讳,叫“簠簋不饰”。簠簋都是古代的食器,也是用来放祭品的器皿。“簠簋不饰”,意思是你这个礼器没有整置好。你看他犯了贪污受贿的罪,要去被罢免流放了,都不直接说他犯了贪污受贿的罪,而是给他隐讳地称“簠簋不饰”,为什么呢?就是要保持他的羞耻之心。有犯淫乱、男女不别之罪的,就叫“帷薄不修”,就是帷幔和帘子没有修整;有犯欺骗君主、不忠诚之罪的,就叫“臣节未著”;有犯软弱无能、不胜任工作之罪的,叫“下官不职”;有犯了冒犯国家纲纪之罪的,就叫“行事不请”。这五个方面,其实对大夫都已经有既定的罪名了,但是还不忍心以斥责的语气直呼其罪名,为他们避讳,就是为了引起他们的羞愧和耻辱之心,让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觉到耻辱。
所以,大夫犯了罪之后,特别是这个罪刑是在五刑之内的,他们收到责罚通知之后,自己就去主动请罪了。怎么做的呢?他们要戴上白色的帽子,系上犛牛毛绳,用盘盛盥洗之水,并且架上一把剑,前往宫廷自行请罪。国君也不需要派人去捉拿他、捆绑他。这是为了什么呢?给士大夫留面子,这就是体现了对贤人的一种尊敬,通过这种礼也是体现了君主的尊贤。
如果士大夫犯有重大罪行,他听到责罚命令之后,就面向北方拜两次,然后跪地自杀。这就是说士大夫他是很有羞耻之心的,他犯了重大的罪行,事发之后,他自己就感觉到惭愧、忏悔,就朝着君主的位置,跪地拜两次就自裁了。国君也不需要派人押送、捆绑、斩杀他,并且说,“您大夫是自取其罪,我对您已经有礼了。”所以刑罚不施加于处上层的大夫,但是大夫也不会逃避应有的惩罚,这是靠教育才达到的效果。
为什么“礼不下庶人”呢?就是普通人一般的平民,都是平常很急急忙忙地做事,要忙这忙那的,忙于生计,所以不能够完满地实行礼仪,所以就不苛求他们完全按着礼仪行事,这是一种宽厚之心。
所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因为古人对于这些士大夫,有着良好的礼仪道德的教化,所以这些大夫都有强烈的羞耻之心,他做错事,事情败露,国家要责罚他的时候,不需要去缉拿、捆绑、解押,他自己就知道错了,惭愧自裁,自己责罚自己。所以“刑不上大夫”,但是大夫并没有逃避责罚。所以你看,“道德仁义”不借助“礼”在细微曲折之间体现出的教化作用,还有具体的行为规范,也就不能够实现,不能够成就,这就是“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正体-------------
“尊賢”還體現在另外一句話中,就是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刑不上大夫”。為什麼刑不上大夫呢?很多人說這是古人太講等級觀念了,大夫就是高級領導犯了錯誤、犯了罪,就可以不受處罰,這個是官官相護,而一般老百姓卻要依法懲辦,這就是體現了“禮”的不平等。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誤解,這是我們對“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句話有所誤解所導致的。
其實,這一句話早在《孔子家語》中,就記載著冉有曾經去問孔夫子,他說,“從前的君王制定法律,規定‘刑不上大夫’,就是刑罰不施加於處在上層的大夫;‘禮不下庶人’,禮儀也不涉及下層的平民百姓。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大夫犯了罪,就不用施行刑罰,普通人辦事,就可以不講究禮儀了嗎?”所以你看,冉有對這一句話,他也有誤解。孔老夫子其實在當時就已經給予了很好的解答,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大凡整治君子,都是要用禮義來引導他的心智,要從心上讓他有知恥之心,是為了用廉潔知恥的節操來勉勵他們。”所以為什麼說要讓士大夫講禮呢?就是通過禮儀道德的教育,不僅僅要懲罰人的行為,而是要引導人的心智,讓人有羞恥之心、廉潔之心,從根本上不願意、不想去觸犯法律,所以這個是禮和法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怎麼樣培養起這些士大夫的廉恥之心呢?古代的大夫如果犯有貪污受賄罪而被罷免流放的,就給他們起了一個名字來避諱,叫“簠簋不飾”。簠簋都是古代的食器,也是用來放祭品的器皿。“簠簋不飾”,意思是你這個禮器沒有整置好。你看他犯了貪污受賄的罪,要去被罷免流放了,都不直接說他犯了貪污受賄的罪,而是給他隱諱地稱“簠簋不飾”,為什麼呢?就是要保持他的羞恥之心。有犯淫亂、男女不別之罪的,就叫“帷薄不修”,就是帷幔和簾子沒有修整;有犯欺騙君主、不忠誠之罪的,就叫“臣節未著”;有犯軟弱無能、不勝任工作之罪的,叫“下官不職”;有犯了冒犯國家綱紀之罪的,就叫“行事不請”。這五個方面,其實對大夫都已經有既定的罪名了,但是還不忍心以斥責的語氣直呼其罪名,為他們避諱,就是為了引起他們的羞愧和恥辱之心,讓他們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覺到恥辱。
所以,大夫犯了罪之後,特別是這個罪刑是在五刑之內的,他們收到責罰通知之後,自己就去主動請罪了。怎麼做的呢?他們要戴上白色的帽子,系上犛牛毛繩,用盤盛盥洗之水,並且架上一把劍,前往宮廷自行請罪。國君也不需要派人去捉拿他、捆綁他。這是為了什麼呢?給士大夫留面子,這就是體現了對賢人的一種尊敬,通過這種禮也是體現了君主的尊賢。
如果士大夫犯有重大罪行,他聽到責罰命令之後,就面向北方拜兩次,然後跪地自殺。這就是說士大夫他是很有羞恥之心的,他犯了重大的罪行,事發之後,他自己就感覺到慚愧、懺悔,就朝著君主的位置,跪地拜兩次就自裁了。國君也不需要派人押送、捆綁、斬殺他,並且說,“您大夫是自取其罪,我對您已經有禮了。”所以刑罰不施加於處上層的大夫,但是大夫也不會逃避應有的懲罰,這是靠教育才達到的效果。
為什麼“禮不下庶人”呢?就是普通人一般的平民,都是平常很急急忙忙地做事,要忙這忙那的,忙於生計,所以不能夠完滿地實行禮儀,所以就不苛求他們完全按著禮儀行事,這是一種寬厚之心。
所以“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因為古人對於這些士大夫,有著良好的禮儀道德的教化,所以這些大夫都有強烈的羞恥之心,他做錯事,事情敗露,國家要責罰他的時候,不需要去緝拿、捆綁、解押,他自己就知道錯了,慚愧自裁,自己責罰自己。所以“刑不上大夫”,但是大夫並沒有逃避責罰。所以你看,“道德仁義”不借助“禮”在細微曲折之間體現出的教化作用,還有具體的行為規範,也就不能夠實現,不能夠成就,這就是“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