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学习不能满于现状


“或失则寡”。这个“寡”叫孤陋寡闻。他觉得:学这样就好了,我有必要再学吗?要学这么多吗?他觉得学习没有太大的必要,叫满于现状,“我这样就挺好的啦。”这个心态其实就是傲慢。“我这样也不错了”,他觉得自己不错了,他跟谁比?他往下比,是吧。
 
一个人假如是跟圣贤人比,他绝对不会有这个心态。颜回是好学,颜回是复圣,很有德行。您看他学习的态度,他觉得我的目标要看齐孔老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觉得好像赶不上孔老夫子。时时不会满足,赶紧要下大功夫,向孔子学习。
 
一个学习的人,假如觉得:我不用学了,我这样就很够了,那就失之寡。《弟子规》里面告诉我们,“但力行,不学文”,他觉得他这样就够了,但是他的见解一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就“任己见,昧理真”。虽然学问不断的在生活当中落实,但落实的过程当中也要常常接受经教,才能对照、观照言行有没有偏颇掉。
 
子路有一次出去当官,在蒲邑这个地方,结果当地作水灾。作了水灾之后,就要建一些防灾的设施,就要很多老百姓一起来做工。子路是跟着夫子学,夫子特别强调仁慈,看到他们这样做工,又不能吃得很好,子路拿出自己的俸禄,开始煮粥,煮吃的,供给这些老百姓吃。
 
结果煮了没多久,孔子派子贡:“你赶紧去子路蒲邑那个县城,把那些煮粥的锅统统给翻掉,让他别煮了。”子贡赶紧去办了,就把这些锅都推掉了。结果子路就很生气:夫子教我要行仁政,我现在就是念念为老百姓着想,他都饿成这样子了,我赶紧煮给他吃,有什么不对?子路就跑去找孔子:“夫子您时时都是教我们要仁慈,怎么我这么爱护老百姓,您还反对我这么做,还把锅都给推到了?”
 
诸位学长,故事讲到这里,你们现在人在哪里?你要会听故事,你们现在已经在春秋时代,你们就是子路,当场,“奇怪了,我这么做了,怎么会变成这样呢?”而当我们在力行学问,结果我们的看法跟师长不一样的时候,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假如我们的念头是“我对”,那就麻烦了。
 
我们之前曾经跟大家讲过一个故事,曾子不是去帮父亲耕作,把瓜的根给刨断了,有没有?不简单,他爸爸生气,棍子拿起来,曾子连跑都没跑,就给打下去,打昏过去了。昏过去以后醒过来,先弹琴、唱歌,歌声洪亮,让他爸别担心他。看他爸脸上的忧虑都“啊,没事啦,孩子还好”,他才离开他父亲的视线。这么孝顺,念念为他父亲着想。结果这个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说:“曾子不是我的学生。”假如我们是曾子,当下会怎么样?“哼,有什么了不起,我都做得这么好了,你还说我不对。”
 
所以曾子、子路他们对夫子很信任,最后去就教。夫子也是“当其可之谓时”。“今天这个地方常有水灾,老百姓会缺吃的,你要赶紧请你的国君开仓放粮,去救济他的老百姓。结果你现在没叫国君开仓放粮,反而你自己拿你的钱出来请老百姓吃,那你是要告诉老百姓君王没德,谁有德?我啊。”所以他只看到了要对老百姓有爱心,他没有观照到人情事理,君臣关系。你功高震主,那就麻烦了,就不符合君臣的一个互动、一个分寸。
 
所以在《孔子家语》里面就提到了这句话,你这么做,“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因为我们是文言文课,尽量把原文抄出来,让大家读诵读诵这么美的文章。“是汝明君”,你不就是让人好像看着就是这个国君没有恩惠嘛,而好像都看到自己最有德行,“见己之德美”。
 
“但力行,不学文”,有可能也会“任己见”,做出一些不妥当的事情出来。这个“或失则寡”,见识就没有孔子考虑得这么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