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纵使最后不往来了,“绝交不出恶言”。所以我们看到交朋友当中要“慎始慎终”,开始要慎重、要理性、要客观的去互相了解,能不能真正一起共事,这个不能攀缘;真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了,绝对不能讲一句伤害对方的话,好聚好散。所以《常礼举要》里面,“绝交不出恶声”,这个态度也很重要。孔子赞叹春秋的晏子,说“晏平仲(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子很会结交朋友,而且跟人相处起来,愈久愈尊重对方、恭敬对方,这个不容易。
在《延寿药言》里面有一段话值得我们省思,就是人与人相交往,一开始都是看对方的好,“多见其善”。这个不是朋友相交,男女相交往也是这样。然后相处时间久一点了“多见其过”,他的好想不起来了,都看他不好。我们之前接触一个太太,说白头偕老的一句箴言,只看对方的好处,不看对方的缺点。她说“没有优点。”你看人与人相处,一开始的时候都是看他的好,慢慢的久了以后,都看他的不好。但未必这个朋友,这个人,真正比以前差。“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是吧!不是他的以前,也不是他现在,是我们对他有成见以后,看得不客观了。因为都看他不好,对他厌倦、对他排斥这个心就起来了。
接著这个话里面又讲了,当一个人还在世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看他的过失;等到这个亲朋好友去世了,反而我们开始留恋他以前对我们的好,人都不在了,才开始念好,但念其善。他其实活著的时候都有这些好,我们都没想到,就一定要他去世以后,有这个哀思了,才会想对方的好。所以人如果能以待他死后的心来对待他现在,这样你会看到他更多的优点。在日本他们好像有一个心境,就是每一次跟人家喝茶就当作是最后一次。那假如我们跟亲朋好友相处,就当好像这一辈子就见不到这个人了,那种珍惜缘分、念对方的好就能够提得起来。
其实真的,当我们对这个认识很久的朋友、同仁产生这种厌恶的感觉,我们的心思可能都陷在里面。这个时候能够冷静想一想,这么多年来,他曾经奋不顾身的来帮助过我们,我们怎么提不起来?那不就变成念怨忘恩了吗?不管他做了什么,我们自己就已经错得很离谱了,就不能再检讨别人,得先检讨自己了。“恩欲报,怨欲忘”,不能生气,为什么?《弟子规》没做到,《弟子规》没做到的人不能乱生气,因为没有生气的资格。所以人如果能以保持一开始交朋友的那个态度,就是都看对方的好来对待所有的老朋友,那他的责备一定能够转成宽恕了。而且这里又讲到,人很容易受感情影响,要长长久久融合和睦相处比较难,要被挑拨很容易,可能一、二句话,“你知不知道他怎么说你?”一听,可能五年的朋友你就气得不得了,就不想跟他相处了。所以人要很理智,不能感情用事。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90110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