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弟子规》学习笔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
《弟子规》学习笔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有过失,为人子女知道了要用真诚心去劝谏。
 
现代人常常自以为是,说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特别是说传统文化提倡“愚孝”。所谓的“愚孝”就是父母叫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就算是杀人放火也要遵从父母的意思。事实是这样吗?说这种话的人,可能一本传统文化的经典都没看完。不了解就随意去评论,这种人很可悲。《弟子规》这里说,亲有过,要谏使更。传统文化并没有提倡所谓的“愚孝”,父母对的,我们要恭敬顺从,父母错了,不但不能同意,而且还要劝谏父母。《孝经》里也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父母有过失,为人子女力谏父母,让父母不至于限于不义,这才是为人子女的本分。所以传统文化里没有“愚孝”,有的是仁爱和智慧。
 
古人说,犯颜而劝谏父母,父母即使生气了,这样子女的的过失小;而如果不劝谏父母,让父母因为过错而造成严重后果,这样子女的过失就很大。评判对错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传统文化经典。所以,不好好学习圣贤教育,这一条也会做不好。因为连善恶都没能力分辨,又怎么知道哪些事应该劝谏呢?但这里不是用圣贤道理去衡量、指责别人的意思。学习圣贤教育是为了不断反省自己并改过,而不是用这个去找别人的过失,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劝谏亲人完全是出于真诚的爱,为了亲人着想而内心没有丝毫的不满。
 
劝谏父母是有讲究的。《弟子规》这里说得很详细,很生动。首先得注意自己的态度,要对父母和颜悦色,语气不能强硬,要很柔和很恭敬地说话;当父母不能接受了,就得有耐心,下次继续劝,要看准机会,在父母亲心情好的时候说出来;父母一再不肯接受,还要继续坚持,甚至因为担心而哭泣,父母生气了也心里无怨。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孝子的心是多么真诚!“挞无怨”就是父母不接受的时候,甚至被父母打,都不能有不满。曾子被父亲打晕了,醒来后不是有怨心,而是马上唱歌,因为他不想让父亲担心。一唱歌,父亲就放心了,还好没大问题。这就是真诚的孝心。
 
《论语》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其精神跟《弟子规》的这句经文是相应的。在父母的过失还不是很大,但可能发展成大过失的时候,为人子女就必须懂得去规劝了,这是需要智慧的,不然看不出什么是过失;劝谏了不听,是什么原因?肯定是自己的诚敬心不够,所以继续学习如何对父母更加恭敬,继续多劳动为父母付出,而心里没有怨言;即使错了,也不表面违逆父母的意思,顺势而为,懂得权变。
 
我们可以再意义延伸开来,所有的亲人、朋友、领导有过失,我们都有责任去规劝。
 
汉武帝的末年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巫蛊之乱”。有人诬告太子、皇后用巫术陷害别人。太子起兵杀了这些蛊惑的人。但是汉武帝以为太子要造反,把太子还有太子的亲人统统都关起来。汉武帝在气头上时说只要在监狱里面的统统杀了。有个孩子才刚出生,是汉武帝的曾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大臣丙吉负责这件事情,不愿意把宣帝交出去。汉武帝已经派人来要人,丙吉虽然知道汉武帝在气头上,却很有正气回答说:没有罪的人,我们都不应该杀他,更何况这个人还是皇上的亲人。汉武帝听到后突然醒过来了,才大赦了这些还没杀的人。丙吉是以死来进谏,才能够把汉武帝唤醒。后来汉宣帝继位,丙吉却从来没有再提这件事。以前读书人绝对不是为了我以后有没有什么好处,而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遵循圣贤人的教诲,时时为人民、为国家,对得起他自己的良心。
 
我们可以思考,劝人想要劝成功,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得注意存心。劝谏父母的目的是什么?是真心为父母好,还是因为自己有控制的欲望?如果是看父母的所作所为不顺眼,心里很生气,要去指责,那就错了。这是傲慢,自以为是。如果连对父母都这样,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可取之处?所以孝子劝谏父母,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爱,害怕父母因为不义而承担后果,这种爱不会因为对方不接受就会有丝毫改变。
 
第二,得取得对方的信任。对方如果信任你,那么你说的话就容易听进去。要如何才能取得信任?比如要让父母信任自己,就要把《弟子规》努力学习,一个人如果能对父母又爱又敬,懂得多为父母付出,变得诚信严谨,生活变得有规律,少让父母担心,德行又不断地提升,那么父母当然会越来越信任他。那么这时候再去劝谏效果就不一样了。另外,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人的需要,然后去付出,自然而然能够赢得信任,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我们说的话他就很能够接受。
 
第三,要注意劝谏的时机。就是《弟子规》这里所说的,要对方高兴、容易接受的时候才劝谏。不能在对方心里不舒畅的时候劝,可能会有反效果。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能当着别人的面去讲对方的过失,成人一般好面子,当众让人丢脸就得罪人了。有句话叫“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如果是称赞别人的善行,就应该当着大众说出来,这样别人听到了也会鼓舞效法;如果是规劝人,那要等到没人,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才私下跟他说,这样对方会觉得你很照顾他的感受。《论语》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所以这个时机包括观察他是不是到了能接受的程度,不能接受的话,就要婉转一点说一些他容易接受点的话,慢慢来,这是需要智慧的。百里奚就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虞国国君是个很昏庸的人,所以他知道劝谏了他也听不下,可能反而有杀身之祸,所以他不出声,宁愿追随亡国之君。当然我们对父母是不能这样的,不能问题很严重了也不开口。
 
第四,要注意劝谏的态度和方法,要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地说出来,这样对方容易接受。说话说得太强硬,对方听了就会恼怒。话要说得婉转一些,要懂得说话的艺术。古人为什么要学《诗经》?“不学诗,无以言”,不懂得怎么说话,话说得不得体,让对方恼怒了,就变成反效果。学诗不仅使人性情敦厚,而且知道怎么说话,话说得不会太直。比如在春秋的时候,统治者政事处理得不好,人民有怨气,怎么办?当然不能去骂国家领导人,如果用艺术的形式,作诗,把讽刺领导人的意思通过曲子唱出来,这样就没有罪过,领导人听到了,懂得意思,可能就会改正过失。楚国的孙叔敖,一生为楚国做贡献,为官清廉,死后家里一点钱也没有,他的儿子孙安贫困潦倒。优梦看到了,就在唱戏的时候演孙叔敖,唱给楚王听,楚王于是感叹,马上召来孙安,封了一块地给他。
 
方法的运用需要智慧。我们可以看看春秋时期的颍考叔是怎么劝人的。郑庄公平定他弟弟的叛乱,而他的母亲帮助他的弟弟作乱(偏心),郑庄公事后就软禁了他母亲,还说了一句狠话,发誓说:“不到黄泉不想见。”这当然是不孝的,国君如果不孝,人民就会效仿,这样国家就乱了。所以颍考叔送了礼物给郑庄公,按照礼,郑庄公要请颍考叔吃饭。吃饭的时候,颍考叔就把部分食物放到一点。郑庄公很奇怪,问这是为什么。颍考叔说,要把国君所赐食物拿回家孝养母亲。郑庄公落泪感叹道:“你有母亲可以孝养,寡人却没有了。”颍考叔假装问这是何故?郑庄公就把事情说了一遍。颍考叔说,君上不必烦恼,只要挖地道,深为九尺,然后铺上黄沙,再灌上水,命名为“黄泉”。由郑庄公从此处去跟母亲相会,就可以接回母亲了。既没有违背誓言,又成全了孝道。郑庄公很高兴,按照他说的做了。
 
再看看唐太宗,在他还在跟着父亲打仗的时候,明知经过的地方会有埋伏,他的父亲还是一意孤行,怎么劝也劝不动。唐太宗于是就坐在帐外的地上大哭。他的父亲终于反思,于是保全了军队。这就是这一句经文说的:“号泣随,挞无怨”。在非常危急的时候,孝子因为爱父母,真诚地哭了出来,没有半点虚情假意,因而感动了父母。唐太宗为我们做了好榜样。
 
第五,要注意有耐心。劝人不能说一次劝不动,就说:算了算了,何必浪费口舌。这种心就不是真正爱对方。对国君或领导,只要劝谏了三次而劝不听,就可以离开,离开也是一种劝谏;对父母,不能三次劝谏了不听以后就不说了。真正爱父母怎么可能忍心不继续劝谏呢?怎么能放弃所爱的人呢?所以劝人一定要有耐心,要坚持不懈,“悦复谏”的复就是强调耐心。也要能理解对方,我们想想我们自己,学传统文化多久了,一直以来,读经典,听讲座,习气毛病改了多少?我们都深知改过不容易,自己都做得不好,那怎么有资格要求对方只劝一两次就能听进去呢?所以一定要做好长期劝谏的准备。蔡老师在讲座中说:有一位长者花了十八年去劝一个人。所以每次蔡老师快失望的时候,他就会想到十八年这个数字,这是何等的真诚!
 
当今社会,人们最普遍的过失是什么?最重要的,估计就是没有接触圣贤教育吧。所以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要劝大众学习圣贤教育,特别是劝父母学习圣贤教育。能够学习圣贤教育,就可能获得幸福的人生,能够得到莫大的好处。
 
那么能不能直接叫父母去学习弟子规呢?当然不能,态度不能不恭敬。对晚辈要教化,对同辈要劝化,对前辈则要感化。别人是不会只听我们说什么的,而是先看我们做什么。自己做的不好,说再多估计也只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且圣贤教育在今天已经很衰微,不被理解很正常。所以是不能用强求的方式去叫别人学习的。首先就得自己好好学习,提升自己最重要。把弟子规学好了,别人自然就会感受到我们变了,变懂事,变得跟人好相处了,而慢慢就会被感化。就会觉得圣贤教育确实很不错,能使一个人发生这么大的改变,自己也就愿意去学习了,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学习圣贤教育,要只问自己,不问别人,别人不理解,笑一笑就好,继续坚持学习,要有耐心。自己内心有所提升,自然能够转化别人。
 
首先自己修身,修身功夫到了,就能齐家。家齐了,自然而然也能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件事,而不是四件事。只是遇缘不同而已。自己身修好了,在家里就能齐家,在企业、单位里就能治国,有更高的地位的时候,就能够平天下。而修身就是根本。《大学》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想劝什么人,乃至于要劝全天下,最根本就在于自己修身。
 
我们要扩大自己的心量,要以劝全天下为己任。要以把圣贤教育弘扬到全世界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