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没人的房间里时,也要像有人在旁边一样的谨慎,这是古人讲的“慎独”的功夫。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在客人面前,和家里人相处得很融洽,客人一走,就跟家里人闹矛盾;有的人平时散漫偷懒,领导一来,马上埋头苦干;有的人平时笑容可掬,有一天突然变脸,露出了真面目,让人感到害怕。我们不难体会到,哪一面才是真实的他们。善的一面是他们特意表现出来的,如果独处的时候,相信是不能保持的。
我们要反思,往往我们在别人面前会表现得彬彬有礼、恭谨、守规矩,但是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会变得放肆。这说明彬彬有礼是为了得到名誉、好处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而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诚。《大学》说:“诚于中,形于外”。能够发自内心地乐于守礼,那么即使在没人看见的时候,也是处处能够守礼。学习圣贤学问并不是为了追求表面功夫,而是要追求内心的提升。当我们就算是独处的时候都能严格守礼,这些礼就会逐渐内化,内化为内心的恭敬、谨慎。当内心能够真正保持恭敬、谨慎,表现在外面就是能够处处符合礼,且人前人后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如果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就跟道相背离了,这种人不是真正学圣贤,他所学的都是皮毛,只是语言文字而已,没有学到真实的学问。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们追求“道”,不能够有片刻偏离。因为真心是不变的,不会说现在很恭敬,等一下就变得很傲慢。如果我们还有一念不善就说明错了,不是真正的道。要追求道,首先要先把障碍真心的不善去掉。没人看到的时候,人往往会放松懈怠。所以,在没人看到、听到的时候,我们要更加戒慎恐惧,甚至内心隐微处别人所不知道的那些不善的念头,都要力求消除掉。这取决于我们有没有真正的追求,有没有远大的志向,以及有没有不断地去满足自己对志向的追求。还要不断地反省自己,改正自己的过失。这是《大学》告诉我们要“自慊”,也就是不自欺。《菜根谭》说,“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干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操出”。崇高的节义,真实的道德学问都是从暗室屋漏中、没人看到的地方,谨谨慎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修养成功的。
事实上,我们在暗地里做的那些事,天地鬼神是知道的,没有什么能够隐瞒得了。曾子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更何况,只要是恶,就会产生后果。因为因果报应是真实存在的。做了恶,如果被大家知道了,被大家所唾骂,也是还了一部分债;如果做了恶没人知道,一样会有可怕的恶报。这也是我们要强调慎独的原因。所以,我们在进入没人的房间,或者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像是有人在旁边一样。有人的时候,不敢做,不好意思做出来的事,在一个人的时候也一样不敢做,不好意思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