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人自知者才叫明白人。

人自知者才叫明白人,没错,每天读还面目可憎,为什么?因为每天只读半个小时不够。怎么办?宁为成功找方法,读一个小时、读二个小时。薰到什么程度?不读经的时候一遇到事情,经句可以冒起来,那就随时随地都在薰习,都在提醒自己。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人一不保持正念就胡思乱想。所以精进不懈,一有时间赶紧听经读经,一有事情来了真诚尽心尽力,一心恭敬谨慎去处理事情。处理的过程又时时对照经典的教诲,那这样用功就不间断,不间断了才能提升。所以经典当中有比喻,一个人修行就像钻木取火,你得钻到火出来。你钻一下:手好酸停一下,前面钻的都白钻。所以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才行,功夫不可以间断。大家不相信的话,比方我们用功了一、二个礼拜,只要跑去看一场打打杀杀的电影,马上两个礼拜的功夫全部都完了。当然你不一定要去试,我是比喻一下,我们以前都有这个经验,用功了一段时间,接触那些染污,一下子心的邪念、恶念就出来。

 

决定要保护好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功夫还没到的时候要懂得进退,还抵挡不了这些染污,赶紧以退为进。真正有定力了那可以,还没有这个定力以前要懂得避免染污。我们看颜回的功夫算很好,可是孔子教导他下手处在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看、所听只要会影响清净心、恭敬心,决定要避免,这叫护念自己的修行。颜回都要这样用功夫,更何况是我们!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要改过,首先要先能够避开这些染污,自己有了定力、有了智慧,真的人家有需要,你又不被污染,这才谈得上去帮助别人。不然我们好心,最后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就麻烦。我们长期的薰修有了,这样遇到一些境缘能够起观照发觉问题,进一步反省然后具体去改正、改过。所以改过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可几,理有顿悟,事要渐修,要一点一滴下功夫去对治习气。比方我们都知道贪瞋痴不好,瞋恨尤其伤害自己的身心,也让人很痛苦。

 

但是我们懂了这个道理,我们把情绪放下了吗?瞋恨心放下了吗?理是顿悟了,事情还要一点一滴下功夫。好,要下功夫,我们有具体怎么来对治这坏脾气吗?假如我们知道坏脾气不好,然后都没有具体去改正,这也是恶恶而不能去。知道错了,还是不赶紧把这习气去掉,还是让它每天在染污自己。比方我们怎么具体去掉坏脾气,首先每天读经,「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愈明理愈能够发觉过失。再来人一急躁就容易发脾气,平常一言一行要放缓,一急有时候就容易上火。或者具体来讲任何事情一发生,一有不愉快,先提醒自己我错在哪里?一反省那个火气就会下来。人火气下不来就是尽盯著别人不对,别人对不对首先我先不要去想,先想我有什么不对,养成遇事情先反省自己,也是对治瞋恨心。像《朱子治家格言》讲的,「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各自责天清地宁,这都是提醒我们任何事情冷静先反省,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会冲突其实是半斤八两,一反省火气也就降下来。

 

除了自身的觉照,以真诚的心启请身边的人提醒自己,你假如看我的火气有点上来,踩一下我的脚,有点默契。一被提醒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也很重要。我们上次听刘芳总裁她就有提到,每次她在她先生旁边,她先生可能有点动气,她赶紧在桌子底下,把她的手伸过去按著她先生的手,她先生本来要爆发,太太一提醒赶紧降下来,忿思难,愤怒之后很难收拾。当然太太也是很有智慧,提醒先生要给他留面子。很多太太不懂这道理,没有体恤人情,先生有不对,马上当著众人面:你脾气这么大干什么?看起来也在劝他,但是反效果。我们现在很可能去劝别人,奇怪了怎么愈劝好像问题愈严重?这都是没有顾及到人情。所谓调剂人情,他心里能接受,才能发明事理,因为你调剂人情他心里好受,他感觉到你是为他好。所以我们劝人一定要让对方感觉,你是处处为他,他才容易接受。假如我们给对方的感觉,你就是看我不顺眼,你就是尽看我的不好,他也很难接受我们的劝。

 

有个同仁,那一天我跟她在交流的时候,她就说她的先生有不对,她马上给他规劝,她说我先生都不能接受,最后我说算了就不劝。您看她这个话后面,就算了,不劝,这是她的结论。诸位学长,《四书》经典里面,有没有这句算了不劝?没有。经典里面说,「忠焉,能勿诲乎」,你对一个人忠心,怎么可以不提醒他、不教诲他?「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讲的,你要尽这一分力量才是忠心。包含《孝经》里面讲「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不管是夫妻、不管是父子、不管是君臣,五伦当中都有劝对方、护念对方的本分。怎么可以说算了不劝,那叫什么?那叫没耐性、没善巧。那个叫脾气当道,内心生气不理你了。所以我们看起来在跟古圣先贤学习,事实上一不注意,就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

文章摘錄自《群書治要360》蔡禮旭老師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