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对尊长,勿见能。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对尊长,勿见能』,我们早上也有提过,孩子他提升他的才华,我们要引导他,有才华的目的在哪里?学习这么多才华,他的目的到底是为何?诸位朋友,您带孩子去学这么多才能,要做什么?这个很重要,你的目的就会引导孩子往这个方向去走。
  我有一个学生,她补习补了四科,国小六年级。我就想,只要她上课认真听,一定不需要补那么多,我就把她找过来跟她沟通一下。我说:你补四科太多了,不然先补两科就好了。结果这个小女孩说:老师,不行,我们那条街的人统统都补四科。你看孩子去补习的目的在哪?别人都去了,我不可以输给人家。相同的,现在学那么多才艺,目的在哪里?人家会钢琴,我不会不行;人家会跳舞,我不会不行。假如都是为了跟别人攀比,好面子,那孩子这些才艺学了之后,不单没有什么大的好处,因为学杂了就学不扎实;不单没有好处,还可能沾染了这种虚华的风气,学了之后,常常想要去跟别人炫耀。所以,我们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
  早上我们也提到,假如他是学艺术的,我们应该引导他要有志向。学了艺术这个才华要能造福人群,所谓社会国家者,应该是互助之体也,每个人奉献他的能力跟才华来利益团体。所以我们会引导他,你看这么多,比方说李叔同先生作的曲子,现在还不断陶冶人的性情。你要学音乐,也要像李叔同先生这样,要立定高的志向,要能「移风易俗,莫善於乐」,用音乐来改善社会风气。当我们是这样去引导,他又有志向,相信他的学习一定会跟其他的人有所不同。当他只是为了炫耀,这个孩子学这一门才华,绝对会遇到瓶颈而不能突破。因为当他喜欢跟人比来比去,他就患得患失,情绪化会很严重,到时候就爬不上去。但是他有志向的时候,他会不断鼓励自己向前,所以志向已经决定了整个成败的关键。
  我们在《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读书应该志在哪里?圣贤。现在的人读书都志在什么?赚钱。所以你看读书的人都读得苦哈哈的,读得气得半死,因为他考不好。那个目标错误了。相同的,很多学艺术的人,艺术志在什么?所以他的功夫就不可能一直上去。我们要抓到根本。范仲淹他读书的目的在哪?要找到一个、要掌握一个可以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所以他那种心境跟只为了功名读书的读书人,念出来的效果一不一样?绝对不一样。教育在「慎於始」,慎於一开始,我们引导孩子学习才华、技能,也要有正确的观念。
  所以,不可以「见能」是长养他谦卑的态度。我们在《易经》里面有提到「谦卦,六爻皆吉」,《书经》里面也提到「满招损,谦受益」。在《易经》的六十四卦当中,每一卦都有吉凶参杂,只有一个卦是所有六爻都是吉,只有一个「谦卦」。所以一个孩子懂得谦卑,他是可以无往不利。在《了凡四训》这四篇很重要的人生哲学当中,其中第四篇就是描述谦虚的益处。袁了凡先生当初去考试,也参加过好几次进士考试。每一次还没有考以前,他观察要考试的这些同学,他会发现有些人特别谦卑,谦光逼人,对人都很恭敬、很谦逊。虽然这些同学有的年纪很轻,但是他就觉得他一定会考上,结果考试结果果不其然,谦虚的人都考上了。
  所以,我们从小也要时时提醒孩子常存谦虚。因为纵使我们今天的才华再高,这个才华是不是靠自己形成的?不是!是在成长的过程,非常非常多的人给予我们照顾、提携。所以愈有才华,我们应该愈能感念这么多人对我们的付出,有这样的心境自然就不会傲慢。所以「对尊长,勿见能」。

 

 

  周泳杉老师解读:
  『對尊長,勿見能』,那這就更不用說了,我們蔡老師講過《弟子規》的四十集的,大家很多人都看過這個四十集,裡面蔡老師就舉著一個例子,說他一個長輩帶著小孫女,到了親戚家去串門子,因為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很小就學英文。奶奶為了要讓孫子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就帶她到朋友家考她英文,蘋果怎麼講?雨傘怎麼講?桌子怎麼講?孩子對答如流,奶奶只要舉什麼東西,孩子就能用英文對答如流,見能。這個講到最後換孫子考奶奶,「奶奶,書本的英文怎麼講?」奶奶說「奶奶怎麼知道書本的英文怎麼講?奶奶又沒學過英文。」孩子就跟奶奶就講,「奶奶妳真是白痴,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你看我們就想到,一個七、八歲的孩子,罵六、七十歲的奶奶是白痴。我們就想到這是教育嗎?這一句話聽在我們做教育人的心裡,我們是多麼的沉痛!你看這個孩子她的英文再讓她多麼的流利,不管她有多少級的英文能力,她這一生如果那個傲慢的心沒有轉過來,那個能力對她來講,都是一輩子的負擔。
  所以在這裡,我們「善兄舉要」舉了兩條,第一條叫「敬謹」,第二條叫「順遜」。都是教什麼?都是教恭敬,都是教謙卑。而這兩條就足以讓這個孩子一生的成就,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那我們下一節課,我們再從「順遜」這裡跟大家來做分享。
  我們講到「善兄舉要」,這是「出則弟」的前半段,這裡我們看到其實李毓秀夫子用一千零八十個字要把中國文化的精華濃縮在這裡面,所以他老人家所寫的都是原則性的問題,就是一個原則。前面講到「伯友仲恭」,這個伯指的是哥哥,這個仲指的是弟弟,哥哥要友愛,弟弟要恭敬。伯友仲恭舉出了兩條,就是輕財和息爭,第一個是對財物的看淡,把財物看淡。我們要知道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每一個人都會講,可是遇到的時候都會有爭的念頭,這個爭的念頭就造成了破壞兄弟情感的根源。所以這裡舉的這兩條,一個是財物、一個是言語,這兩個是我們在家庭當中特別要關照的,換句話說,培養孩子的價值觀非常的重要。我們讓孩子求學,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一定要從小就灌輸孩子,讀書是為了明理,不僅僅只是為了謀生而已。現在的教育變得非常的狹隘,好像讀書就一定是跟將來就業賺多少錢要聯繫得上關係,這太狹隘了,這樣的價值觀反而把孩子的路給堵死了。原本一個人學一個技能目的是在於服務社會大眾,為什麼我們要有一技之長?服務社會大眾。服務社會大眾講求的是什麼?是付出,而不是獲得。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物質生活愈來愈豐富,為什麼憂鬱症愈來愈多,精神疾病愈來愈多,自殺率愈來愈高?因為把人生的方向給弄顛倒了,人生是服務,而不是講求利益交換。我們在過去學習蔡老師講的四十集「細講弟子規」,蔡老師在課程裡面講到,家庭不是講求利益交換的地方。我們很多同仁一起共修共學的時候,末學就會問大家:請問,哪裡是講求利益交換的地方?家庭不是講利益交換的地方,哪裡是?大家就想,沒有,沒有一個地方是講求利益交換的地方,確實沒有。只要我們有一個利益交換的念頭,我們就不快樂。
  末學跟大家報告,因為我們跟很多的企業家朋友經常交流,末學就提出一個問題,大家知道為什麼我們現在賺這麼多錢還這麼痛苦嗎?我說,企業家痛苦的根源來自於哪裡?很多人想了很久,我就告訴大家,就末學的體會,粗淺的體會是,企業家的痛苦來自於他對他的服務標價。他的服務只要標上一個價格,他的痛苦就從裡面產生,服務是無價的,服務沒有價格,服務只有什麼?只有價值,當我們認識了這個服務的價值,我們就不在意它的價格。換句話說,我們很在意它的價格,那個時候我們完全沒有看到服務的價值。當一個人服務沒有任何價值的時候,他的痛苦就出來了。大家想一想有沒有道理?你看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真正能夠體現出他活著的意義跟目標的就是他的價值,而不是他的價格。我們現在把方向搞顛倒了,而且搞狹隘了。當我們自己體驗了人生的價值,不在乎我們的價格的時候,請問難道我們真的會餓死嗎?我們的金錢會少嗎?物質生活會匱乏嗎?不見得,不見得。
  所以當我們都是這樣在灌輸孩子、引導孩子這樣的觀念的時候,財物輕,那個態度就紮下去了,不需要去教他不要去爭,因為不爭那個念頭是在實際生活的過程當中,我們父母真的放下跟一切人的對立,要把那個東西放下。首先要把夫妻之間的對立給放下,因為其實孩子學爭執,第一個最顯著的目標就是夫妻,就是爸爸媽媽的表率。一般來說,一個和睦的家庭,孩子都是比較溫和,但是這不一定。我們今天雖然講儒,但是我們知道儒釋道三家都有這樣的說法,就是他有過去生的影響,這不一定,但是教育能夠扭轉,如果我們只評估教育的這一個功能的時候,我們確實也發現,一個比較沒有爭執的家庭,孩子也是比較淡薄爭執的,對爭執這件事情是比較看淡的。所以我們前面講到這兩條非常的重要。
  後面善兄舉要,這是悌道,悌道是善事兄長,他也只能舉出一個什麼要點,舉出一個要點,就是不可能面面都舉到,可是只要掌握這個原理原則,大概就沒有問題了。他也是舉了兩條,我們看戊一跟戊二就是「敬謹」,還有「順遜」,我們上一節課講到這裡,敬謹,代勞和恭謙我們講過了,恭謙我們講過了。其實悌道,讓一個人學習到的就是孝道延伸,孝道的延伸,這在《論語》裡面有子就講到,「學而篇」的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大家看看這幾句話,它所標示的內容是什麼?其為人也孝弟,這是修身,而好犯上者鮮矣,這是齊家,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是治國。他用這三句話把修身、齊家、治國的脈絡為我們講出來,所以古人了不起!幾句話就抓到根本。其為人也孝弟,孝悌修身。這是什麼?這是根本,所謂修身為本,這是根本,它發揮出來的效果是什麼?而好犯上者鮮矣,齊家,他的家就齊了。而這個家不是我們現在認識的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不是的,是我們昨天講的,九世之家,八世之家,是這個大家庭,一個家庭都是上千人這樣的規模,跟我們現在一個大企業是一樣的,上千個人,甚至於更超過的都有,那個家族那麼大,這是齊家,而齊家的根本是什麼?修身,還是修身。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的就是,它是一體的。一個人修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那個「而後」是自然而然。
  我們用一個大家也許可以比較理解的話說就是遇緣不同。這個人是身修,遇到了齊家的緣,他家就齊了,遇到了治國的緣,他國就治了,就是他被舉出來當大官,他國就治了。換句話說,他身沒有修,他遇到了齊家的緣,他的家庭就亂了,他遇到了治國的緣,他的國就亂了,那他那個位置就不保。換句話說,齊家跟治國是福報、是福分,他如果沒有修身的功夫,那個位置就是他的福感來的,他如果沒有修身的功夫,那個福享完了之後就沒了。這幾天我們看到接下來有《太上感應篇》,我們接著《太上感應篇》的一句話就是「算盡則死」,這是家破人亡,或者是國破家亡,為什麼?還是沒有修身。換句話說,如果他有修身,他就不是靠福來治家、來齊家,或者是來治國,不是的,他靠什麼?靠德,他靠的是德,這才是可靠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的大企業家,你說他做人也不怎麼樣,他也沒有學過傳統文化,沒錯,那是他的福。那他福享完了?我們從歷史上就看得太清楚了,因此,我們都替他捏一把冷汗!末學告訴大家,這是真的,為什麼?因為他不懂得修身。
  所以這些原理原則非常的要緊,修身,完了之後你看,悌道講到的,剛剛講的孝道,現在講悌道,悌道就講到他的什麼?齊家,他孝悌修身,而好犯上者鮮矣。他為什麼不犯上?因為他謙卑,因為他恭敬,就這兩條,敬謹,還有順遜,他能做到這個。換句話說,一個沒有孝道的人能不能做到這個?做不到,他就做不到。所以孝道的基礎為什麼重要?大家都知道,孝悌修身重要。所以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而順遜這一條分成兩大類,第一個「約接遇」,第二個「約應對」,這個約用我們白話來講就是就什麼方面來講,就兩個方面來講,第一個是接遇,這個接跟那個遇是一樣的,交接,就是人跟人之間會碰面,這叫接遇,遇到了。三條,第一個「遭塗」,就是在路上碰到,那個遭一樣是遇到,遭遇,塗跟中途的途是一樣的,路途的途是一樣的,一模一樣,古字一模一樣。

 

 

  钟茂森博士解读:
  这是对长辈、对比自己地位高、年长的这些人在他们的面前不要随便表现自己的才华、能力,当我们爱表现,反而显得自己很浅薄。其实尊长他们有更多的阅历,更高的人生智慧,他们看我们其实看得很清楚,我们真的有这种学问能力的话,你不用表现,尊长都知道,你这么一表现,反而显出你浅了。所以需要常常韬光养晦,处处谦卑自己,养自己的一种谦德,谦虚之德。谦虚很重要。
  《了凡四训》里面给我们提到谦德之效。谦往往是使人有很多的福报,在《易经》上讲,天道、地道、人道,乃至鬼神道都是对谦虚的人有加持,让谦虚的人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