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儒释道是相辅相成,都是教育我们转恶为善。

起心动念不自欺。因为圣贤的经典,都教我们从根本修身。什么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历史当中有谈到一个故事,因为古代读书人,儒释道的经典都有深入。其实从哪里看到呢?从清朝雍正皇帝,他诏告全国人民的一篇“上谕”就知道,一开篇就讲到,“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三教”就是儒释道,这是中华文化的主流,“觉民”,就是让人民断恶修善,让人民觉悟的教育,“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所以儒释道是相辅相成,都是教育我们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的好的教育。

 

宋朝的苏东坡先生,他是大儒,跟佛家的佛印禅师交情非常好。古代有一句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出家人在山上,清心寡欲,烦恼轻,智慧高。包含白居易,唐朝的读书人,大儒。他到山上去找鸟窠禅师,鸟窠禅师刚好住在树上,白居易就说,“法师,你在那很危险!”禅师点他,“你比我更危险!”因为他当官的,一没做好,决策错了,贻害人民,这个罪业就大了。包含官场上,他得要一心谨慎,不可马虎。后来白居易请教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就笑了,“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接了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

 

这个道理好像大家都知道,知道不做到叫知识,不是真实的修养、学问。知识有没有副作用?有啊,叫“不力行,但学文”,知识啊,“长浮华,成何人”。所以现在学历愈高,很可能愈傲慢,因为他学知识。假如你学历愈来愈高是学真的道德学问,那应该是愈来愈谦卑,“学问深时意气平”。所以这些句子都可以勘验我们是学知识,还是真实的学问。当白居易在那里笑的时候,“三岁小孩都知道”,他知不知道他的念头错了?“这么简单!”轻慢心起来喽。禅师点他,“八十老翁做不得”。

 

这是唐朝的。再经过几百年来到宋朝,苏东坡先生有一天觉得自己修身的境界不错,写了一首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他看着佛祖,“毫光照大千”,感觉自己“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就把这四句偈给他的同参道友佛印禅师看,就用很快的速度送过去了。佛印禅师看完了在上面写了一个字:“屁”。有点不文雅,结果就送回来。有时候那个不文雅,才能让一个人有一个教育点出现,当然这个是教育的一个善巧方便,然后看能不能让对方有所体悟。

 

结果苏东坡先生打开一看,火冒三丈,写了这么好的偈子,境界这么好,怎么给我一个“屁”字?然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赶去找佛印禅师理论,结果下了船要进山门,佛印禅师已经在下面写了两句话在那里等着他。所以坦白讲,佛印禅师还更了解苏东坡先生的程度,苏东坡先生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谈什么境界呢?谈什么功夫呢?结果看到这两句:“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那怎么是八风吹不动呢?一个“屁”字就让你气冲冲冲过来了,还八风吹不动。所以起心动念不可自欺。

 

请问苏东坡先生什么时候八风就动了?写的时候就动了,觉得自己八风吹不动,那个不就在炫耀了吗?那不就是八风:“盛衰毁誉称讥苦乐”。盛衰的境界、毁誉的境界、称赞、讥讽、苦的境界、乐的境界,你都如如不动,那才是八风吹不动。所以这么一激,讥笑他,他就受不了了。当下苏东坡先生并没有看到,念头看不到不就是自欺了吗?还向别人这样炫耀,不是欺人了吗?

 

所以祖师有一句教诲,让我们常常观照,“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名利心要去掉都不容易,其实人只要有名利心,他就不可能真诚,就不可能真心。比方说一个校长很在乎得到的奖牌,名利心啊,很可能他的学生训练到运动伤害,他也都不关心这些事情,因为这个欲会障碍他。再来,这么在乎得那个奖牌,孩子的身体、孩子的课业,种种会不会被耽误掉?

 

那我们看名利。利,只要有得失,就是利的心。这个人我喜欢,那个人我讨厌跟他相处,这都是得失心。这件事我喜欢干,那件事我不喜欢干。你面对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你有喜欢跟不喜欢都是得失,这都会让你生烦恼。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