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父母给我们身命,而老师给我们的是慧命


讲完婚姻之礼,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古代的尊师之礼。我们知道中华文化能够承传,靠的是孝道和师道,所以中国古人对于“尊师重道”特别地重视,这在古礼中也有一些表示。
比如说男子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说明他成人了。同学朋友要送给他一个字,从此以后他的祖父母、叔叔伯伯、同学朋友都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不能再称他的名了。他到皇帝那里去做官,皇帝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只有他的父母可以一生称他的名,此外就是老师,可以一生称他的名。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老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父母给我们的是身命,而老师给我们的是慧命,所以对老师特别地恭敬。
 
在丧礼之中,父母过世要守丧三年。守丧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三年的、不免于怀的养育之恩。老师过世呢?也要“守心丧”三年。也就是说你不用穿孝服,但是要从内心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常常回忆老师的教诲,不敢忘记老师的恩德。皇帝是一国之尊,他在接见群臣的时候,都是以君臣之礼来接见,但是他在接见老师的时候,就不能够以君臣之礼而是要以主宾之礼来接见。一个站在东面,一个站在西面。这就是提醒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师永远是老师,他不是臣子。做皇帝的都能够这样尊师重道,所以上行而下效,整个社会才兴起了尊师重道的风气。
可见中国古代的尊师之礼也是非常地隆重。为什么要办得这么隆重呢?这都是教育!通过这些礼仪,表达出内心的恭敬。古人带着孩子去拜见老师的时候,都是要带一些礼物,表示对老师的恭敬,不是说要去贿赂老师,多照顾照顾我的孩子。
到了老师那里,先向孔子像行礼,父亲带着孩子行最重礼,当时的最重礼就是三跪九叩首的礼(现在的最重礼是三鞠躬礼),这个还不算,然后又请老师上座,老师坐下之后,父亲带着孩子对老师行最重礼。我们想一想,老师坐在上面是什么感受啊?那一定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什么呢?因为你看人家的父母对自己这样地尊重,这样地信任,把这个孩子就托付给自己。那怎么能够不把这个孩子教好呢?他一定是尽心尽力,负责任地把这个孩子给教育好,生怕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够。
 
古人通过这一个礼表演给孩子看,就是说这个孩子一生中最尊重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结果他们对老师都如此地尊敬,他对老师的教诲怎么敢不听从呢?所以老师和家长一配合,这个孩子很容易受教。老师教孩子什么呢?老师教孩子要孝敬父母,这样的话,这个孩子就很容易教好了。
我们现在对老师没有尊重之心,甚至老师把这个孩子多说了几句,说得重一点,父母还不理解,这个孩子回去告诉家长,家长就去找校长,校长再去找老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老师也不敢给他指正过来。为什么不敢呢?
 
第一,如果学生接受不了,心里会怨恨;第二他还会告诉家长,家长关系又很广,还要去找校长,校长对老师批评指责,甚至还给上新闻曝光,说老师对孩子怎么样不好,谁还会讨这个没趣呢?所以,学生没有办法教了!学生来到学校是为了混文凭,老师教导学生是为了挣工资,两个都是互相糊弄,所以“师不师”,学生也不学生了。
 
这些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去学习西方的这些所谓的平等。老师和学生怎么能够平等呢?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但是在具体的事项上,表现是不平等的。这就是告诉我们,古圣先王都是以尊师重道来传承中华文化,孝道如果没有了,师道也就不复存在了。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