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面也讲,“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我们曾经发的愿、我们曾经许诺的话,我们都不能忘,我们也不能去逃避它,因为逃避就有阴暗的部分。李老写给学生有一个墨宝,里面就讲要有恒心、要有忍,就是有恒跟忍。恒心就不会断,忍是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能忍耐、能忍辱。我们能够有恒、有忍,都能够希圣希贤。
尤其我们学儒,“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就是真心,不可须臾离也。“忠恕违道不远”,所以我们用忠恕的心境就跟我们的真心是相应的。而且忠恕在哪里?我们忠恕要贯在哪?贯在跟人的相处,甚至于贯在每一个心念上。
举一个例子,比方有个女儿打电话回家给母亲,母亲生病,生了一段时间,结果自己用了一些方法在治,她知道了之后说,“妈,你怎么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就批评了她妈妈一顿。这有没有忠恕之道?她妈妈为什么会用这些怪的方法?一定是她已经病到她自己很痛苦了。首先我们能不能先体会到母亲长期病的内心的痛苦跟无奈?我们首先就是以我们觉得这个方法不对去指责。假如是恕道,那不会指责,首先去体会母亲已经是太难受了她才会这样。
再来忠是什么?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假如真正我们是有一种尽己的心的时候,那母亲用不是妥当的方法的时候,我们可能马上会讲,“母亲,都是我关心你太少,我应该主动的帮你找更好的方法”,这才是一个忠的态度。“母亲你一定是病得太难过了,你才会用这个方法”,我们就不会指责。我相信假如我们是这样去跟母亲谈,母亲可能很感动,她说“好好好,你讲什么我都听你的”。但是假如我们先来一个批评,可能结果、感受都不一样。五伦里面我们每一天都要用忠恕,一用忠恕彼此愈来愈亲,不用忠恕就觉得好像慢慢距离会有一点。都不在外面的因素,都在我们有没有用忠恕、用真心。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23102303.asp,欢迎转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