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了凡四训》当中有讲到,改造人生的命运要改过迁善。人不改过,每天还在造孽,那要改变命运就不可能了。而改过当中要先发三个心,首先就是发耻心,羞耻心;再来,畏心,敬畏的心,举头三尺有神明。而且过能改,可以归于无;过不改,生命一结束,留臭名于世间,甚至亲人朋友都不敢提跟我们的关系。去世之后灵性堕落,都不知道要堕到哪里去!警觉到改过要趁还有这一口气的时候赶紧改。而这个羞恶的心愈强烈,人的勇气、决心就能够出得来,“圣与贤,可驯致”、“勿自暴,勿自弃”。“彼何以百世可师”,他们可以做整个民族世世代代的老师;“我何以一生瓦裂”,死了之后化为黄土也没有任何人记得。所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应该让自己的精神、德行,能够长存在自己的家族,在自己的民族里。
在《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说到,“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之人”,不愿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希望自己能跟圣贤人一样成就道德学问。大家有没有曾经听到哪一句教诲,结果晚上睡不著觉的,在那里翻来覆去;或者是看了哪一个圣贤人的传记,当天晚上觉得好像非常的振奋,然后翻来覆去,心里想一定要效法、学习这个圣哲人。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你们都没有反应,那麻烦了,“天能使人性有善而无恶,不能使人有习而不为恶”。奇怪了,希圣希贤是人本有的这种羞耻心、向善的心,怎么我们年纪愈来愈大,反而提不起这分振作、勇猛心?我记得有一个大学生,我在课程当中讲到范仲淹先生的事迹,下课,大学生不到二十岁,下了课我都还没吃饭,然后他就急著要跟我讲,把我请到旁边去,他说:“蔡老师,我要做范仲淹。”你看,我听了马上头皮发麻,被他这股正气所震动。一个范仲淹对社会、民族的利益有多大!从他的眼神我们可以感觉到他是真心的。所以我就把范仲淹的光碟借给他看,我尽点心力,台湾刚好有拍范仲淹先生事迹的光碟。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有大志,有志就像树有根,它有生机,它不断吸收阳光、空气、水、土壤。我们有志,就能跟所有圣贤的教诲相应;没有志,这些经典对我们来讲没生命,它只是几个字、几行字。它只是知识,它的精神没有办法入我们的内心,因为我们觉得圣贤是圣贤、我还是我。所以要先立志,要下决心不愿为随波逐浪之人。下了这种志向,就以耻不如圣贤、耻不如至圣先师的态度,“德比于上则知耻”。这句话出现好多遍,记住没有?又没反应。记住了,记在脑里还是放在心里?记在脑里不保险,一个礼拜就忘了;放在心里,这一生、甚至生生世世都不忘。所以教诲可贵在哪?入心。入了心,时时刻刻都不忘记,叫“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所以这个羞恶之心,羞耻自己作恶,但这个恶有高标准!我们今天开始定哪个标准?跟孔夫子不一样就是恶。这个羞恶之心调到跟孔夫子比,不如孔夫子了,马上觉得很丢脸、很惭愧,马上修正,这个才是耻。不能人家在劝我们,我们还说“我比张三好多了,我比李四好多了”,那就很麻烦。所以德要比于上,向至圣先师学习。
一说到至圣先师,请问大家,你的脑海里浮现了夫子哪个榜样?大家不要告诉我一片空白。你看,你假如一片空白,孔夫子很伤心,麦克风都没声音了,连麦克风都伤心。假如一句也想不起来,一个影像也想不起来,要觉得很羞耻!我们学了一年的古文,夫子的教诲这么多,都没印在心上。我相信是有,哪个影像?温、良、恭、俭、让。温和、柔软,绝不跟人起冲突,绝不跟人情绪化,绝不给人脸色看,温和。善良、厚道。善良在哪里看到?处处替人著想,善心,处处能看到别人的好,那是善良。恭敬,对人、对事、对物都是恭敬的态度。省水、省电,俭。这个俭当中,我能节省资源给全天下的人用,他时时胸怀天下的安危。让,时时能礼让、能忍让、能谦让。以这个为标准,羞恶之心就时时可以提得起来。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51007p.asp,欢迎转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