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情性,则欲不过节;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矣。
“适”,调适、使适度。“适情性”,使人的情性适度、不过分,欲望也就不会超过一定的节度,或者说都符合礼的要求。“则养性知足矣”,就能够涵养自己的心性而知足常乐。如果人的欲望一旦放纵,是没有止境的。《礼记》中说:“欲不可纵”,不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欲。因为一个人一旦放纵自己的情欲,情欲就会像决口的洪水一样,不可遏制,自己想改都无能为力。
比如,很多人喜欢抽烟、喝酒、好色,他是否知道这种习气不好呢?人们都知道吸毒对身体健康有危害,但是一旦沾染这种习气,自己明知道不好,都很难改正。所以,中国人明白这个道理,就设置礼来节制人们不合适的欲望。礼,不是约束、限制人,而是实实在在保护人,让人不要沾染不好的习气,最后想改也改不掉,非常痛苦。
《尚书》中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内兴起迷恋女色之风,在外又沉迷于打猎、游玩没有止境,喜欢饮酒不加节制,还爱听靡靡之音,住又高又大的房屋,墙壁上雕刻花纹,以上这六种情况如果有一种出现,就没有不灭亡的。古人说得很肯定,判断一个人的荣辱祸福就是从微小的细节上去观察。
现在很多人沉迷于靡靡之音、卡拉OK 、KTV,喜欢饮酒没有节制,还迷恋女色,住的房屋奢侈浪费,这六种情况几乎全都存在,这种人怎么能够不灭亡呢?所以,我们不必等到一个腐败分子锒铛入狱的时候才感觉惊讶,其实从他以前的所作所为之中,早就能够判断出必有这一天来临,只是或早或晚而已。这也是警诫人们,不要被物欲所蒙蔽。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知足常乐”,如果一个人不知足,即使有再多的钱、再好的官位,都不会快乐。为什么?一个人挣一万块钱的时候,看到有的人挣十万块钱,挣得比他多,过得比他好,他就会攀比,不知足,又去拼命挣钱。挣到了十万块钱的时候,结果发现,还有挣一百万的人,房子比他的大,车比他的豪华,他又不知足,又去拼命挣。挣到一百万的时候,看到还有一千万的人过得比他好。挣到了一千万的时候,看到还有上亿的人。即使赚到上亿,他也没有知足,看到还有世界首富过得比他好。这种人没有满足,总是沉浸在对物欲的追求上,他的心永远也乐不起来。
而且,并不是钱越多,人就过得越幸福。现在的人都问,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为什么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差?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误以为只要自己有钱,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就会更幸福。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幸福感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感受怎么能够靠外在的东西弥补、填充呢?
孔老夫子的弟子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渊吃饭没有饭碗,喝水没有杯子,住在非常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堪忍受这种生活条件的艰苦,但是颜回却乐在其中。颜渊乐在何处呢?乐在道中。因为颜渊是一个求道之人,在学道的过程中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像泉水般涌出的喜悦,古人把这叫作“法喜充满”,也有人说“禅悦为食”。这些人都是在修道的过程中,体会出这种法喜。
有一句话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比如卡拉OK、和朋友聚餐、聊天,哪有学道的快乐呢?但是一般人没有体会到这种法喜,也没有体会到学道的快乐,所以不能理解颜渊乐在何处,甚至很多人还嘲笑颜渊。所以,现在很多人对古人的批判,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古人站在二十层楼,而我们站在两层楼,我们看不到古人所看到的境界,反而要把古人拉回到两层楼,认为古人所看到的就是自己所看到的境界。
现在的人并不是越有钱就越快乐。例如,新闻媒体报道,某某富翁、企业家,因为股票下跌承受不了,跳楼自杀。虽然股票下跌,损失惨重,但是他在银行里的存款还有几百万。与此同时,在一个偏僻的农村,有一对靠捡垃圾为生的夫妻,正在灯下快乐地数着当天卖垃圾所赚得的钱,今天赚了六十多块,比昨天多赚十几块,他们就很高兴。所以,一个人在银行里有上百万的存款,却跳楼自杀了;而另一家人,只是赚了六十多块钱,虽然仅够几天的生活,他们仍然乐在其中。
当一个人把钱看得很重的时候,他越有钱,钱反而越成为他的负担,为财富患得患失。所以,有时候有钱的人并没有比没钱的人活得更快乐。现在社会上得焦虑症、忧郁症的人,很多人都是有钱的人。怎么办呢?学习传统文化,就会让人有钱,也拥有幸福,甚至没钱也有幸福。其中,告诉人们贫贱的时候就安于贫贱,富贵的时候也能够安于富贵。这就是说,有财富也不要放在心上,能够知足常乐。也就是这一段所讲的,欲望不过节,就能够养性知足。
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诸己而已。
以上这四个方面都不是从外面求得的,也不需要依靠别人而获得,只不过是“反求诸己而已”。“诸”是“之于”的合音,就是“反之于自己而已”。这是告诉人们,能够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恢复自己的天命之性,这些都不用从外面去求,只要反省自己就可以了。反身就是反求于自己,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孟子》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圣人能尽他的心,能够回归本性。而回归到本性的人,会发现我和万物都是同一个性。知道万物之性,“则知天矣”。真正回归本性的人,就是古人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圣人体会到万事万物和我是一体,都是我心的反映。所以,既然是我心的反映,就不需要从外面去求,也不需要依赖别人。人的自性、本性之中,有无边的德行、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德,这不是从外在求得的。从外在求得的都是有限的,而内在的智慧、福德都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