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教导人民要“必从其欲”,还要“制之以义”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者,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

子游再次问道:“礼就这么重要吗?”孔子说:“先王以礼来承顺天道,治理人情,通达人心。因此,失去礼,就会死;得到礼,就会生。”
“诗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句话出自《诗·鄘风·相鼠》。《诗序》:“《相鼠》,刺无礼也。”古人常赋之以刺无礼。《相鼠》这篇,常常被人用来讽刺不讲礼的人。《诗经》:“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老鼠还有体,做人反而不守礼。做人如果不守礼,何不赶快去死?人而无礼,就像老鼠一样害人,招人讨厌,人人喊打,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因此圣人用礼来明示人,民众学礼、懂礼就容易教导,天下国家也可以得到治理。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所以治政安君。”“柄者,所执以治物也。人君执礼以治国,犹匠人执斧斤之柄以治器也。故人君执礼以治国,则政治而君安也。”“柄”,理治器物用以握住的手柄。君主执持礼来治国,如同工匠执持斧斤的手柄来理治器物、打造器物。因此,君主以礼治国,把礼作为治理国家的凭依,可以使国政得以治理,君心安定。《孝经》也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

这段话做了一个比喻,圣王遵循义的根本、礼的秩序,来调治人情。“治”,去除人情中受染污的一面,长养精华的一面。因此,人情是圣王用以耕种的土地,怎样耕种?用修养礼义来耕耘,用倡导道义来播种,播下善良的种子,用讲习学问来除草,通过讲学来扶助正义、去除邪恶,发扬仁爱之心凝聚人心,把仁爱美好的东西聚合在一起,用音乐教化来安定人心。通过音乐可以使内心感动,因而能够坚定巩固。这是把圣人用礼来治国比喻成像耕田一样。

人情很重要,什么是人情?《韩诗外传》有句话说:“人有六情,失之则乱,从之则睦。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这两段话可以互参。

古人怎样通过礼来治人情?人有六情。“六情”,《荀子·正名》解释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性”和“情”是两码事,人的本性都是清净无染的、平等的,没有好恶之心。“情”是“性”生起好恶喜怒哀乐。人都有这六种情绪,称为“六情”。

《韩诗外传》卷五对“六情”也有一种解释:“人有六情,哪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人有六种情欲,眼睛想看好的景色,耳朵想听好的音乐,鼻子想闻芬芳的气息,嘴巴想吃甘美的食物,身体四肢想安逸而不劳作,穿衣服就想穿绣着花纹、又轻又暖的绫罗绸缎,这六者是民之六情。

其实,这两种说法大同小异,也就是说,人都有好恶、喜怒、哀乐这些情欲的倾向。
“失之则乱,从之则睦。”治理国家,如果不能满足这六种情欲,就会混乱。如果能顺着这六种情欲来治国,满足人的这六种情欲,国家就得到治理。

“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古代的圣王,比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贤人,教导人民,一定是因循人民的情欲,但是以礼来节制,不能完全顺着人的情欲而不加节制,那就像水决口一样,伤人必多,所以礼也被喻为“堤坝”。堤坝一旦被冲开,就会人欲横流,社会就混乱了,所以“必从其欲”,依从欲望,但是还要“制之以义”,以礼义来节制,不能完全顺着自己的欲望。为什么?因为“欲是深渊”,人的欲望一旦打开,没有底极,自己想控制都无法控制。所以,一定要使自己的欲望合于礼义,不能过分。

——摘自《群书治要·礼记》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