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当天晚上他做梦,有个官员跟他讲:“这四个同学居然拿经书来取暖,太不应该了、太不恭敬了,他们四个人之后全家的福报都没有了,而那个用经典来烧水洗脸的功名考不上了。”然后这个官员又对康对山讲:“你也很不应该。”他说:“为什么我不应该?”“他们五个人做这样的事,你为什么没有劝他?”他说:“我年纪最小我不敢劝。”结果这个官员跟他讲:“你假如劝了,他们五个人有肯听的,可能他们的命运就改了。”
所以劝人重不重要?他假如要做错误的事,你一劝他,可能他就改变了命运。《弟子规》告诉我们,“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同学做错了,朋友做错了,你不劝他,他错了,我们也没尽到道义,“道两亏”,两边都错了。以后看到同学不对,还是要劝才行。
他醒来后,把这个梦记在自己的本子上。过了几年,那四个同学家人得了瘟疫,全家都去世了,所以这个福折大了。而那个烧水洗脸的同学,终身都没有考上功名。
一个人的福田要靠自己的心去耕。你的心就像田地一样,你越勤奋地耕作,收获就越多;你越增长自己的善心,你的福报就会越大。而福田心耕,福田分三种:恩田、悲田、敬田,你念圣贤的恩,敬圣贤的经典,这都是在培福了。
读书人不能忽略对经典的尊重,经书不能乱摆。一本经书你看这里空了便这样摆,就没有尊重了。摆放好经典,这都是对经典、对圣贤人的尊重。
历代古人把这些故事记下来,为的是希望我们不要犯同样的错,希望我们都有福,不要自己毁了自己的人生。希望造福后人,用这些宝贵的例子来提醒我们。有个读书人叫高天佑,他跟两个同学一起到南京去考试,结果遇到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他们就请教他:“你看我们三个人能不能考上?”这个修行人告诉他:“你两个同学会考上,但是你考不上,因为你有一次睡觉不小心拿经典当枕头了。”他静静地回想,想起来有一次忘了经典放在包袱里,那天没有枕头,就把自己的包袱拿来当枕头,忘了把经书取出来。所以就折掉了功名,最后没有考上。
还有一个叫杨百行的,他把经典当椅子,坐在经典上面,那就更不对了。结果他全家都折了福,都是不恭敬感召的。
还有一个例子,清朝时期有一个读书人叫葛子和,他住在寺庙里正准备去考试。他们住的卧房在楼上,一次,他一不小心把尿桶给打翻了。尿倒出来了,就从缝隙滴到楼下去了,他赶紧下楼去把书移开,但已经滴到他的书上了。他就把被滴到的那一页撕掉,然后扔到水里去,这就是对经书不恭敬。他隔天去考试,考试的题目就是他撕掉的那一页内容。应该怎么做?应该先把这一页经书洗干净,再拿火把它烧掉,然后再恭恭敬敬把它放到水里去,这样才对。所以他不恭敬,结果刚好就考到那一页,他漏了经文,就没有考上。
我们古圣先贤都教我们从哪里学习?从恭敬的态度学习,这叫“毋不敬”。我们讲的敬田,对什么恭敬呢?随时随地都保持一个恭敬的心,对人恭敬,对圣贤、对父母,以至于对一切的人都应该要恭敬。延伸到对一切生命都爱护、都恭敬,你的心量就越来越大了。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40714e.asp,欢迎转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