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和气的根本在于孝心


在《论语·为政第二篇》孔子有这样的开示,经文里面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这里问怎样行孝?孔老夫子答了他两个字,色难。色难是什么意思?根据朱熹的解释,“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就是服侍父母的时候,这个颜色是最不容易的,要和颜悦色。如果没有和颜悦色,只是在行动上去服侍父母,就不可以叫做孝。为什么?因为这种行动不是由真诚、恭敬、和顺的心里面发出来的。

孔子举了个例子讲,弟子服其劳,这个弟子是指学生,对老师当然要服侍,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和父母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对老师的服侍,也是等于对父母的服侍一样。因此孔子就用弟子做为一个例子说,他能够服其劳,父母或者是老师如果有需要,他能够代劳,能够服侍老师、服侍父母;有酒食先生馔,先生就是老师,就是有饭吃、有酒喝就要供养给老师、供养给父母,在衣食住行上面的供养,这个馔就是吃的意思。曾是以为孝乎?这就是孝吗?这是反问,意思就是这个不算孝。弟子对老师、儿女对父母,如果只是在行动上做到这些事,但是没和颜悦色、至诚恭敬的心,都不叫做孝。

蕅益大师在注解这一章经文里面讲,“根于心而生于色。孝在心,而不独在事也”。孝顺这个行为植根于存心,孝是讲存心,不是只讲事。因为,内心看父母与自己是一体的,对父母那种深爱的心所产生的颜色自然就是和颜悦色,自然有这种和气,所以孝在心,不独在事。我们不可以从事上看一个人是不是真孝顺,事他可以做出来,但是未必有这个心;有这个心就一定会有这个事,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在家里对父母养成这种孝心,就形成感动天地的和气;人带著这种和气出到社会,与任何人相处一定是和睦,一定是受到大众的爱戴、尊敬。所以,和气的根本在于孝心,我们希望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能够和睦共处,一定要教孝。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bk/zbs160607.asp,欢迎转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