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这个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且,我们在团体当中带出一种风气,什么事情都是先想别人,不想自己,自己少得一点没关系,以苦为师,以戒为师。其实,人的生活所需愈少,身心愈轻安。大家记不记得师长给我们师公讲,好像是一天吃一餐,吃了八个月了才跟师公汇报,有没有?师公桌子一拍“好!就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你的欲求愈少,你才有正气,无欲则刚;你物质的贪欲很多,你决定攀缘。人家恭维你了,“听说你们东北的小米很好吃,可不可以帮我买一点?”人家帮你买一点,又不好意思跟你拿钱,你就开始攀了,“我最喜欢吃什么了。河南的红枣真好吃,山东烟台的樱桃真好。”当你起个这种念头,人家真的给你送来,你要诚惶诚恐,你给人家添负担。
李老师有高度智慧,当时候他的学生到人家里去练讲经,连水都是自己带,那是真正细腻的道风。水不自己带了,人家还倒杯水给你喝了。今天喝完一杯水了,明天再一盘瓜子上来,下个月一盘水果又上来。吃啊吃啊,就堕落了。吃到最后,突然有一天去,茶也忘了放、水果也没放,今天讲课的时候还不大高兴,“怎么今天没给我倒水来?”会不会这样?会!我很有经验。每一次机场一出来,各地都是车门给你开开,而且常常都是Benz、BMW,都很好的车。麻烦了,有一天走出来,“怎么没人给我开门?”堕落了。今天怎么是VOLVO的,不是Benz的?挑车子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海南,有一个同仁骑着一台小摩托车,我们两个大男人挤在一起都要快掉下去那种感觉,我最怀念那个时刻。两个大男人,望着天上的月亮,聊着心事,朝着共同的目标,林师兄,这个是我最怀念的,这个比坐BMW快乐太多了。为什么?他只有那个条件,他全心全意来支持。我们一有福报了,就感觉不到人家的心,“怎么又拿花生来了,我这里有好几包了,也不拿其它的东西。”所以我之前听到一个消息,也是跟大家共勉,我听到有人在说,现在请哪一个讲师得买什么东西,得要先在那里衡量,送什么他才能高兴接受。阿弥陀佛!传统文化复兴才刚开始,这种风气一传出来,怎么让天下的人民信任我们这些弘扬的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向道之人,穿得不好、吃得不好,还心里难受了,那这个都是名利心,就谈不上行道。
所以我们在处世当中,所有的物质享受,甚至所承受的任务,会不会跟人家计较,能不能做到“与宜多,取宜少”?难事由我来扛,我来承担。所以每一句都是心法,你契入那个心境,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提起来。你学一个相上,举一可能只有反一而已;你从心境契入,举一就反三。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41015b.asp,欢迎转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