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传授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人生才没有迷惑


“授业”,讲授学业。这一个“业”字,说实在的,是要学习成为有学问的人,能拿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才叫学问。不能学习了只是拿来考试,考完之后,什么也用不上,那就跟我们的人生目标不相应了。应该是学习了道德学问,都能够利益家庭、利益社会才对。所以这个“业”字,包含学了以后,懂得如何经营人生,如何经营家庭,如何经营事业。“授业”要包含这样的格局才对,所教的东西都是能扩宽学生的心量,能让他时时以一生幸福来思考、来经营,甚至于能让他懂得怎么样成就后代子孙世世代代的兴旺。

而我们看现在,好像经营人生这个概念很模糊。我都感觉我在念初中、高中的时候,哪有想什么“人生”,就想这一次考试能过关就好了,一考完试,就好像没什么事情可以做,就要去娱乐一下,去happy一下,然后把一天二十四小时给填满。真是蹉跎光阴啊!所以假如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人生的经营往往会变成只是欲望的追求、享受而已。假如从小就很会玩,很爱玩,什么要求父母都满足,这就是从小就享福了。从小享福,他往后的人生会怎么样?今天有一个说法,“小朋友想要怎样,就让他怎样吧,就不要管他了,他想玩什么,就让他玩吧。”天堂啊,享乐!他花钱花习惯了,因为花了很多钱,还没赚钱就已经负债了,所以一入社会,他就必须赶紧赚钱还钱。他想着,我一定要不断地爬升上去,才能赚更多的钱。所以都是想到自己的享受、名利,看到同仁,感觉都是对手,他会嫉妒人家、会跟人家对立,“我不能输”,在职场当中喘不过气来,像打仗一样。大量的精神、时间都用在赚钱,可能就忽略了家庭的经营,最后可能离婚了,孩子都没管好。现在这种家庭太多了,俗
话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在还不只一本,很多本。太太有太太的问题,儿子有儿子的问题,为什么?没传道。婆婆有婆婆的问题,丈母娘有丈母娘的问题。每一个角色都有正道,忽略了家庭经营,问题出来了,孩子不孝顺,晚年没人管,很多人老了就在养老院里面,就坐吃等死了。人到中晚年之后能不能幸福,完全来自于他有没有家庭的温暖,有没有天伦之乐。



所以,假如人生的方向是享乐,往后发展一定不平衡,一定会有种种情况出现。我们老祖宗走的人生,是循序的、稳健的、全面的发展,不能只有事业,没有家庭。其实在西方的经典当中也强调,任何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破碎,但是问题就出在现在这个时代,忽略了孔孟的教育、圣贤的教育,很多人整个人生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就追名逐利,就失去平衡,都很痛苦,心灵空虚,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所以今天假如贪心愈来愈长,最后就可能铤而走险,触犯法网,现在听说监狱愈盖愈大,都装不下了;或者放纵欲望,行为偏颇了,醉生梦死,过着禽兽不如的生活;或者很迷茫,追名逐利,整个机械式的工作、生活,到最后就很麻木,每天还要应酬、喝酒,回来就躺在那里睡了,家里的人很少沟通,甚至于家人最后都形同陌路。

我们是要追求人生的幸福美满,怎么到最后变成这个样子了?诸位学长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领导,到底我们要把孩子、把员工带到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去?孩子都跟着我们:“爸爸你要往哪里去?妈妈你要往哪里去?”我们回头看看他:“你问我,我问谁?过一天算一天啊。”真的,追求享乐的人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没有长远的眼光。

所以,传授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人生才没有迷惑。而老师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够指导学生的人生,他有哪些迷惑,可以帮他解决。《孟子》当中有一段话,“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贤者”,有学问的人,“昭昭”就是明白圣贤的教诲。其实这就是古圣先贤讲的,“先觉觉后觉”,先觉悟的人,再去觉悟他人。就像我们常常点灯、点蜡烛,一定是自己先亮了,才能够去点亮别人的蜡烛,点亮别人的心灯。“今以其昏昏”,可是现代的人,自己都搞不清楚道理,却要让人家明白,要“使

人昭昭”。比方在位的领导者,一个政治人物,他很多的决策都影响着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假如搞错方向了,怎么可能让老百姓幸福?《礼记·学记》里面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要摆在第一位,但是有这种见地的领导者,现在就不多,都是强调拼经济、赚钱,是吧?《大学》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个家庭、一个社会都在舍本逐末了,就会有乱象出现。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31219f.asp,欢迎转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