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这个放念的是第三声,它的意思,先儒有两个说法。第一个是按照西汉的大儒孔安国的注解,孔安国注,「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取怨之道」。他这个放,『放于利而行』,这个放字当依字讲,就是依据。这句话什麽意思?每做一件事都依据,看看是不是能得到利益,想着自私自利,这样去行事,这是取怨之道。你想想,大家都自己想自己的利益,这利益就有冲突了。你要得到利益,可能就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这不当然就取怨了吗?让人家生怨了。所以化解怨恨要从哪化?先从自己内心中把自私自利给化解掉,把对立冲突化解掉。我不争利,你要利,我就给你,我只有让,绝没有争。老子讲的,圣人「为而不争」,哪里会有对立,哪里会有冲突,哪里会有怨恨?我们看到这个世间,国与国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都有怨,甚至连家庭当中,夫妇都有怨、父子都有怨、兄弟都有怨,这个世间哪能不乱?一股怨气,怨气迟早要爆发。平时你说要靠忍,硬忍不行的,硬忍,始终有一天会火山爆发。你看冰岛就火山爆发。这伏不住,你得化解。

 

 

 

怎麽化解?自己内心中把利放下,你怀的是德,你不要怀着利,这没有怨了,跟谁结怨?这是化解怨恨之道,你知道取怨之道,你就知道化解之道。怎麽办?要教学。把《论语》、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大力的去弘扬,让大家都来做君子。如果世间都是君子了,这世间肯定天下太平,和谐世界。这个世间小人太多,都是争利的小人,当然世界大乱。《礼记.学记》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你们大家做好样子,你看来听《论语》课,咱们每天晚上在这学习《论语》,学什麽?学做君子、学做圣人。我们学就不一样,就能够变化气质,你就有一种儒雅之风出来,这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你就变得特别儒雅,怎麽看怎麽像个君子,你就能影响别人。不说话,端坐在那里,你那种气分就有感染力,这是学习的好处。你看我们师父上人(净老)一出门,大家肃然起敬,不讲话,看到他那种温文尔雅的态度,真是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德行全表现出来了。君子大儒之风,看得我们多麽的敬爱。你想不想得到这样的境界?你想,得学。学,最重要是干,「学而时习」,习就是真干、实践,把你所学的用上,用到你的生活当中。譬如说你今天学到这一句,放于利而行,则多怨,我们要化解怨恨,我们就让利,这你学到了。学一条就做一条,你自自然然就不亦悦乎,不亦悦乎是你学习的体验。这是放字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还是念放(去声)这个音,当放纵讲。「放于利而行」,这个放是放纵,就是任意发展。什麽任意发展?自私自利任意发展,放于利,把自私自利放纵出来,这样的行为必定招致别人的怨恨。这个利益人人都想争、人人都想要,我们要克制才对;如果我们还要放纵它,我们也像世人一样谋取私利,甚至损人利己,这不就是取怨之道吗?所以这放字当放纵讲,或者当依字讲,两个说法都很好,异曲同工。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