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讲三年不改父之道,这叫孝,我们来看雪公的《讲要》。「此章与『学而篇』同」,这章在「学而篇」,第一篇里面就出现过。「学而篇」在第十一章就讲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跟这里重复,为什麽会重复?而且这里只出了一半,他前面那一句没讲,他只讲后一句。「集注胡氏谓为复出,而逸其半」。《四书集注》朱子引用胡氏的说法,说这是重复出现的,所以不必写这麽多了,所以就省略前一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只是说后面「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就讲后面一半,大概是为了省点字数。中国人喜欢简单,写的字愈少愈好。那我们会问,为什麽这章要出现两次?是一个错误还是有什麽其他的意义?「先儒考汉石经亦有此章」,古代的大儒,他们考证汉朝石经,发现这一章有,就是它确实有重复,两次出现。「当是弟子各记所闻」,推断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弟子当时听到孔子讲这个话,把它分别记录下来,出自两个人的手,不是一个人的手,所以两个都出现了。

 

 

 

「刘氏《正义》云」,刘氏是清朝大儒刘宝楠,他有一个《论语正义》,注解《论语》的,说到「桉《论语》中重出者数章,自缘圣人屡言及此,故记者随文记之」。这是根据《论语》当中这种重复出现的有好几章(这是其中一章),来推测,为什麽会有重复?大概是因为圣人常常讲这句话,他不是一次讲的,应该是讲了多次,所以听的人每听到一次就把它记下来,最后整理就有重复出现,「随文记之」,最后记录下来就重复了。重复的,说明很重要,如果不重要,孔子不会重复。孔子是敏于行而慎于言,言语都非常的少,怎麽会说废话,说重复的话?要说重复,肯定是因为这个非常重要。《春秋繁露.祭义篇》,这篇古文当中引「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这是孔子自己说的,在这些诗书当中有重复的地方一定是很重要的。呜呼是个语气词,说「不可不察也」,不能够不细细审察,因为这里头必有「美者」。美者就是一定会有美意在里面,深意在里头,我们不能够囫囵吞枣略过去,重复的更要留心去看、留心去悟。

 

 

 

雪公又引郑注,郑康成的注解,「孝子在丧,哀戚思慕,无所改其父之道,非心之所忍为也」。为什麽讲三年不改父之道?父之道,一般讲父亲的做法,先人的规矩。孝子三年当中,没有改变父亲、先人的做法和规矩,这是为什麽?因为孝子行丧三年。古人守丧得三年,这个三年,《礼记》当中有提到,是二十五个月,不是说满满三年,它是头尾三年。二十五个月,两年零一个月,这就属于三年了。三年当中,孝子哀泣思慕,很悲哀,心里很难过,为什麽?因为父母不在了,自己没有机会去行孝,很遗憾;又很思慕自己的父母,这三年当中都是处于哀思的状态,没有心思想别的事情,所以就不能改变原来父亲的做法。譬如说这个家有家业,这一家是有家族的生意,孝子这时候不能管生意了,生意由下属去做,完完全全按照父亲遗留下来的这些做法、规矩来做就好了,不要改变,是这个意思。「非心之所忍为也」,不是说这个孝子心里故意克制自己,不去改变父母留下来的做法,这是因为他没有心思去改变,他的心思全在哀思上面,是这个讲法。所以这是很自然就会做到三年不会改父之道,等三年哀思以后,要改革、要创新,三年之后才有这个心思考虑。你看孝子心多麽的淳厚,真正像《论语》里面讲到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属于追远,父母走了,缅怀、悼念、思慕父母,其他什麽都不想想。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父之道」往往是先人留下来的,先人留下来的道肯定有他的道理。一个家有他的家道、有家风、有家学、有家业,做儿女的应该继承家道、家风、家学、家业,不能轻易改变,这也是什麽?孝顺。《中庸》里面讲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继承先人的志向不改变,特别是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经过了历史的验证,是正确的,我们不能轻易改变。这是真正的孝,这是养父母之志。父母虽然不在了,我们的孝心还在。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