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戒色经验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弟子规笔记熏陶戒色法系列 展开/收起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我们来看《雪公讲要》里面对这段的注解,这是引用何晏的《集解》(《论语集解》),何晏是三国时代的人。《集解》里面又引郑玄的,就是郑康成的《论语注》,讲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也」。这是孔子跟弟子们讲的,也就是启发弟子应该怎麽学。孔子要教一个人,他不是随随便便教,他要看到这个人时机成熟,可以教了,这时候他教,教起来不费劲,学的人也不会感觉到压力。所以孔子的教学法是很好的,是启发式教学,不是填鸭式,这是给弟子足够的他自己领悟消化的空间。

 

 

 

所以,他必定是等待弟子「心愤愤,口悱悱」。这个愤,是指学者、弟子有一种发愤的心,我们叫发愤图强,图什麽?图开悟,图得道。他真正有那样一种真诚心出来,想要真的去悟道了,可是这个时候他没有办法自己突破,孔子这时候就启示他。如果没到这样的一个程度,没有到发愤那个状态,启发他,他也听不懂,他也开不了悟,所以叫不愤不启。你没到那个程度,点也点不破;到了那个程度,一点就破,真叫「心有灵犀一点通」,让你开悟。这个悱是讲口,愤是讲心,口是表达的。一个人或许已经有一点悟处,但是没有全悟,他对于一个问题有深入的领悟、思考,但是你要他说,他说不出来,特别是讲到道,很难表达出来,这叫口悱悱。似乎知道了,但是又表达不出来,这麽一个状态,孔子这个时候就一定会发明之,发明就是帮助他表达,也是让他贯通。这是讲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这个程度,孔子不会给你去点破、给你启发。启发没用,这对于学生来讲没有好处。他没到悟的时候,你已经给他点出来了,这等于把他的悟门给堵塞,他以后就悟不出来。一定要让他到那个程度,这就是老师的高度智慧和善巧,他懂得观机,看你根基到了哪一步,不断的提醒你,不断的带携你,叫循循善诱。这样,「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这是让学者不断的深入,他的悟性愈来愈高,他所达到的境界愈来愈提升。

 

 

 

下面又跟我们讲,孔子给他说,也是要他到了这个程度才说,说也不是一下全盘说出来,而是怎麽说?「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先给你举出一个。像房屋的四角,这个隅就是角的意思,就像屋的四角,先告诉你这个角是九十度,你就要马上明白,一个角九十度,四个角都应该是九十度,都是方方正正。如果你要是不懂,告诉你一个角九十度,你只知道一个角是九十度,其他三个角不知道,这是「不思其类」,你就不懂得举一反三了。那就「不复重教之也」,就不能够再教他了,他没有这个悟性。所以孔子教学,你看启发式,目的是让人开悟,让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个人的根性就是好,老师就一定会教。像子贡这样的人,不错,他能够闻一知二;颜回就比他更厉害,闻一知十,就不仅是举一反三了,闻一知十,这个人(学生)一定是老师最用心去教的。我们看通篇《论语》,颜回向夫子请问只有两次,一次是问仁,一次是问为国(就是问政,怎麽治国的),就两个问题,他已经能够闻一知十。这个十代表圆满,听到一个他就能够全部通,这个人根性强、根性利。这个根性没有别的,正因为颜回对老师最为尊敬。我们看颜回在《论语》里面讲他老师的,看出他对老师的那种尊重,超过其他的弟子。他能做到「不违如愚」,他对老师讲的法没有任何违反,也没有任何意见,真正做到了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所以他入境界。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