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主讲
西汉末年,有个孝子叫蔡顺。那个时候兵荒马乱,年岁饥荒,老百姓没有吃的东西。蔡顺拿了两个篮子去采桑椹。诸位小朋友,你猜猜他为什么要二个篮子?孩子的脑子他不可能是抽象思维,他都是一种具体的,你在讲故事的时间他的脑子就有一幅画面在那儿。所以讲故事的时候,孩子的想象能力在故事当中就开始。孩子在给出答案的时候,答得好的的要给他信心,答得不好的你也不能给他泄气,我们要善于引导。他拿着两个篮子是为了把比较熟的桑椹留给母亲吃,比较酸的留给自己吃。蔡顺是把《弟子规》中的「亲所好,力为具」真正落实了。那你们知不知道怎么样分辨桑椹的酸甜?发黑的,看起来比较红的是酸的。现在的书本,整体的知识化,孩子读了一大堆书,有没有用在生活中啊?没有。所以我们通过故事也把知识带上。蔡顺就这样去采,不巧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盗贼。在这千均一发之际,刚好盗贼看到他手上拿着二个篮子,觉得很好奇,就问:“你采桑椹为什么要拿两个篮子?”蔡顺告诉他:“因为我母亲喜欢吃甜,所以甜的留给我母亲吃,酸的留给我自己吃。”盗贼听了之后很感动。诸位小朋友,盗贼打人还杀人,他为什么会被感动?被蔡顺的孝心感动了。你看,再怎么样恶的人都有孝心!孩子都有良心,所以看到恶人,很平静,没有起冲突。更重要的以我们的语言行为做出好的榜样让他感激,所以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孩子对人的态度!很多人疾恶如仇,会给对方的人身带来危险。面对恶人你应该很宽容,应该提升自己去感化他。这些盗贼因为太感动了,就送给蔡顺三斗白米和一条牛腿,让他可以回去奉养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