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传统教育 / 文章
孟仉留妇

《德育故事》白话解

 
    「昔孟母,择邻处」,《三字经》中的这段话,大家耳熟能详。孟子的母亲仉氏在我国历史上,以善于教子而著称。
    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边纺纱织布维持生活,一边全部心思地关注着孟子的成长。
    因为家住在墓地附近,所以孟子就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一些模仿送葬类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迁居到一个市场附近。可是发现孟子很快又学起小贩子沿街叫卖的事来。孟母就又迁居到学堂的附近。
    当时学堂里的先生不仅教学生们读诗书,明白做人的道理,还教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和接物的礼仪。
    自从住到学堂附近后,孟子不但能将学到的经典,常常背给母亲听,还能自然地在生活中模仿学堂先生的行事和礼仪。孟母看到学堂对孩子的教化作用,就选择在此定居下来。这件事后来被称作「孟母三迁」,广泛流传至今。
    孟子长大成婚后,孟母也时刻不忘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帮助孟子不断发现和改正德行上的不足之处。
    有一次,天气非常炎热。孟子正准备走进自己的房间,抬头忽然看见妻子由氏,挽着上衣袖子,两只手臂露在外面。十分注重礼仪的孟子心中感到不悦,便停住脚步没有走进房里。
    古时候的人们非常注重男女间交往的礼节。如果不是家人或特殊关系,男子一般是不会单独进入女子所在的房间的。
    由氏见孟子没有进入房间,便明白了他的意思。她难过地到婆婆那里去辞行说:妇人在自己房里看见丈夫,本来是不行宾客礼节的。现在丈夫用宾客之礼要求我,说明是我做的不好,才使丈夫将我当宾客看了。妇人家做客时是不能够留下过夜的。所以,现在我只好向您告别,回到爹娘那里去。
    仉氏听完儿媳的话后,立刻召唤孟子。孟子听到后不敢怠慢,马上快步来到母亲面前说:「母亲,您有什么吩咐吗?」
母亲对孟子说:「《礼记》里讲,如果将要走上厅堂的时候,声音一定要高一些,好让里面的人知道而有所准备。如果将要走进房间,迈过门限的时候,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以避免见到人家的疏漏或过失,使人感到尴尬。现在你自己对礼还尚且不明白,就去责备人家,岂不是背离了礼的精神吗?」
    听了母亲的一番话,孟子深刻地反省到了自己对礼的内涵并不真正明了,惭愧之心顿然生起。只见他向母亲深施一礼说:「感谢母亲的教诲,及时帮助儿子指正过失,并使我对礼有了进一步认识。现在儿子知道错了,一定认真反省改过,请母亲放心。」
    孟子对母亲说完,当着母亲的面,转身向由氏施礼道歉说:「刚才是我的错,使你受到了委屈,现在我真心地请你留下来……」
    由氏见孟子如此真诚,也就欣然点头。这时候,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夫妻二人的内心也随之充满了喜悦。母亲深明义理,保全了儿子和儿媳的家庭幸福。
    孔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礼的本质在于对人事物的恭敬,而不是用礼的形式去要求别人。由此可见,礼首先是怀有一颗时时感受他人需要的爱心,进而做到内守诚敬,外顺人情。只有这样,礼才会成为人与人之间既爱敬又变通活泼的相处方式。
    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一生致力于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孔孟之道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维系人心和谐,社会安定的主要人伦教育。孟子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亚圣」。
    古人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纵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背后,闪动的是周朝三太、孔母颜氏、孟母仉氏等无数深明大体之贤母的身影,正是她们尽心地守护孩子幼小纯净的心灵,奠定了儿女走向智慧人生的家庭教育根基。

 

大方广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