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诚”是个很重要的品德,应该是品德的根本,所以君子时时恪守这个德目,时时提醒自己保持真诚,不只是他念念不敢违背的道德操守,而且也是治理国家之根本。所以诚是修身之本,亦是治国之本。《中庸》里讲“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真诚现前,事情一定可以成就。《谏太宗十思疏》里,魏大人有讲到一句,“竭诚则胡越为一体”。连不同民族,可能言语当中都有障碍,但你只要竭诚,都可以像一家人一样。唐朝那个时候,确实多少国家民族都到大唐来,亲如一家。“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可是居功自傲、自傲自满这个态度一形成,可能连最亲的骨肉,最后都会形同不认识的人。可见,其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都在这个真心、诚心。
就像刚刚那句经文讲的,“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就让我们体会到,真诚是本有,为什么提不起来?被习气所障。傲慢就是严重的习气,怀疑心也是严重的习气。傲慢、怀疑别人,那这可能都是对人都有成见,有成见,真诚现不了,甚至是带着有色的眼光,话还没讲,人家看我们的眼神就觉得很不舒服。
其实真诚不容易,我们可能有时候讲一句话,贪瞋痴慢疑都在里面。比方我们现在批评一个人,第一,傲慢,第二,怀疑。你批评他,你就不相信他可以成圣贤。第三,讲这话的时候铁定动气,瞋恨就出现。再来,批评的时候不都是着在他的哪句话、哪个行为然后抓着不放,那都过去的事了。抓着人家的哪句话、哪个行为不放叫“着相”,不明白都是剎那生灭。“看人要看后半段”,人家过去的不好的行为,这么斤斤计较,这愚痴,太着相。孔子是“见人一善,忘其百非”,怎么会记人家这些过失。瞋、痴、慢、疑,可能都在一句话的态度当中都有,所以这些东西都要去掉才能真诚。有没有贪?还是有,其实我们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可能那个目的里都要别人认同我,不认同他,那这还是贪在里面。所以这些习气往细处去看,都很微细,都得要不自欺,慢慢才看得清楚。
尤其假如是领导者,那要真诚,要去习气,再来要平等对待一切的百姓。你各行各业要平等对待,人心才欢喜。你假如做国家领导人,只看重那些很有钱的,那些一般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你理都不理他们,那不真诚。社会国家是互助之体,各行各业都是很有贡献,都应该真诚的去感谢他们为国家的付出,这才是诚。
所以刚刚讲到的这个“诚”是被习气所障,那我们就要从很多生活的这些小地方,时时能观照念头。比方要不贪,那要打掉自己所有要求的念头、控制的念头。这个很不容易,一下子就可能会冒起来。比方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团队,很多义工一起来帮忙,那我们对义工来帮忙是什么态度?感谢他成就这个因缘,还是,他是来修功德的,他得要做榜样,要做好。这话听起来有道理,在心态上根本就是偏掉了。
本文来源弟子规公益网http://www.dizigui.cn/clsfx_150623f.asp,欢迎转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