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人生不能等待的两件事 - 一、父慈子孝是超越时空的自然法则
 
 
(恭录自蔡礼旭老师讲座)
一、父慈子孝是超越时空的自然法则
    我在教《弟子规》时,有一位老师打电话给我,他说:「圣贤教诲有糟粕。」现在很多人求学问的障碍就在此,还未深入圣贤学问,就先批判圣贤人。如此可否学到圣贤学问?不能,因为不老实又不相信,还要加以批判。要批判别人,首先要比对方略高一筹才行。如果你批判圣贤人,就代表你的学问比圣贤人还高。现在还有「批判宗教学」,宗教学都是东西方圣贤人的教诲,凡夫怎能批判圣贤人?要知道傲不可长,人一傲慢就与圣贤学问有隔阂了。
    可是我也不能直接说他不应该批评圣贤人的教诲,如此他也不能接受。所以,我就很有礼貌的说:「请教一下,哪一句是糟粕?」这位老师马上说:「『晨则省,昏则定』是糟粕。」我接着请教他:「为什么你觉得这一句是糟粕?」这位老师说:「早上问一次,晚上又要问一次,一天要问两次,太麻烦了。」有没有道理?现代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我没有当面说他错了,而是与他沟通一个观念。我说父母对孩子的思念,俗话说「岂无万里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确实还是有些孝子在外,会因为思念父母而流泪,但这也比不上父母无时无刻想念孩子的那份心。闽南话有一句谚语:「父母疼囝长流水,囝想父母树尾风。」父母疼爱孩子的心是无时无刻的,像细水长流,没有中断过;但孩子只是偶尔想起父母,就像轻风掠过树尾。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关怀真是无可比拟。
    有些母亲甚至在秋冬之际,因为气温的变化极大(可能晚上初睡时与夜里的温度相差三、四度),为了避免孩子半夜踢被着凉,所以母亲的被子都盖得特别薄。为什么?好让自己睡到半夜冻醒,而去帮孩子盖好被子。我在讲这段话时,许多母亲都点头说自己就是这样,可见母亲连睡觉时都在关爱着孩子。
    当孩子早上起来向父母问安:「爸爸、妈妈,早上好,昨晚睡得好吗?」父母一看孩子的额头发亮,表示昨晚睡眠充足,他们就很放心。而且心情会很愉快,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顺父母更能让父母欢喜之事?若孩子下午放学回到家里,再跟父母问安,父母一看孩子精神很好,表示在学校有认真学习,没有与同学发生冲突,心里就很安慰。所以,我们只要早晚问安,就能让父母减少很多担忧。为人子女的,在经济上、生活上还没有能力帮助父母的时候,最起码要做到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担心。
    我说完之后,这位老师就说:「蔡老师,你的中国文化学得还不错。」他没有继续批评。我马上说:「没有、没有,您过奖了。」听到称赞,我们可不能得意忘形。这位老师很厉害,夸奖我之后,马上给我一记回马枪说:「蔡老师,你自己都没有做到。」他知道我是离乡背井在海口推展中国文化,无法做到晨昏定省。而读书人也最怕别人说自己是说一套、做一套。他这么一说,我也不紧张,接着跟他说明:「假如现在我早上问一次、晚上问一次,我妈妈一定会骂我:你不知道长途电话费很贵吗?」
    求学问要很灵活,不能学呆了。我们早晚问安的目的是要让父母安心,如果早晚问安反而让父母担心,就与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是成年人,真正能让父母安心的,绝非一天打三、五通电话,而是我们的道德学问、为人处世能让父母信得过,这才能真正不让父母操心。所以,要重本质,不能死在形式上。当然,从小懂得早晚问安是非常好的习惯,这是对父母的关怀,让父母不担心,但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异有所不同。我是固定一个星期打一通电话回家,我妈妈在那个时间听到电话响,就能感应到是儿子打的。有时候太想妈妈了,隔三天就打回去,妈妈会有意外的惊喜,她说:「才三天你就打回来了!」
    我们要掌握圣贤教诲的本质,才能在每个时代、每种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让父母欢喜,让亲友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与包容。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甚至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而这个教育政策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均未改变,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渐被废除。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能够传承四千多年而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我们现在要来了解这个道理。
    圣贤教诲的重点就是「道」与「德」,「道德」。什么是「道」?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是之谓道。只要是在这个大自然当中的万物,都有它遵循的正道。人也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有遵循的正道。太空中的星球,都有其正常的运转轨迹。打个比方,八大行星中的海王星,若不依着轨迹转,可能我们会听到新闻报导八大行星中有两颗行星相撞了。
    星球有它的正道,人与人相处也有正道。中国的「道」就在人与人相处的学问当中,称之为「伦常大道」。何谓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是五伦。当五伦都能遵循自然的法则,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冲突,会和睦相处。反之,五伦关系就会发生冲突摩擦。
    什么是「德」?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踰越大自然的法则去做人,就是「德」。当一个顺从父子关系,不踰越的尽自己为父之职、为子之分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父慈子孝」的「慈」就是父之德,「孝」就是孩子的德行。
什么是孝
    「孝」字是会意字,「老」与「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与下一代融成一体称孝,所以上一代与下一代密不可分。孝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祖先有所交代,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孩子念念背负着父母,就是念念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担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如何让父母生活得更快乐圆满。
    古代的孝子,确实都能时时刻刻念着父母。春秋时代,鲁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孝子叫曾参。在古代,交通不便,拜访朋友都要走很久的路。有一次曾参上山砍柴,正好朋友来找他。曾参的母亲为人忠厚,想到朋友远道而来,假如没见到曾参,对朋友会过意不去,所以她索性往自己手上扎了一针。这一针扎下去,曾参顿感心痛,心想一定是母亲出事了,于是立刻快步赶回家去。一回家见到母亲,马上跪下来说:「母亲,到底有什么事,为何我的心一阵痛?」母亲解释说:「因为有朋友自远方来,想赶快叫你回来,迫于无奈才这么做。」所以,古代为人子女者,确实是念念想着父母。
    我们对父母有没有这样的态度?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回想一下,小时候没有人教我们要孝顺。每天脑子里想的可能念念都是自己。我常问小朋友:「小朋友,你知道妈妈喜欢吃什么东西吗?」他们都说不知道。我再问他们:「妈妈知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他们说:「当然知道!」还说了好几样。我就告诉他们:「妈妈念念为你着想,都知道你想吃什么。妈妈这样照顾你,你是怎样回馈妈妈的?居然连妈妈想吃什么都不知道!」藉由此对比,让他们感受到母亲这么爱护我们,而我们却连父母基本的生活都不了解。「亲所好,力为具」,父母喜欢的东西,我们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奉养父母。所以,我跟小朋友说:「以后买东西的时候,先买什么?先买妈妈喜欢吃的东西。」
    古人有这样的孝心,取决于从小就耳濡目染父母所做出的好榜样,再加上教育是以孝为本。从小就教孝道,邻里乡党见到孝子,都非常的佩服、尊敬,甚至于效法,所以社会风气很好。现在社会上要听到孝子很不容易!因为圣贤教诲已经断了两、三代,我们必须从头开始。
知恩者才能报恩
    如何引导孩子尽孝道?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总会跟孩子们谈到:母亲从怀孕到生产,以及养育的辛苦历程,让孩子们体会到母亲的恩德,所谓知恩者才能报恩。首先我们跟小朋友提及,佛陀有一次经过一个地方,见到地上有一堆枯骨,佛陀就向这一堆枯骨顶礼。学生就问:「佛陀,您为什么给这堆枯骨顶礼?」佛陀就说:「这些枯骨可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或是前世祖先,所以我要恭敬礼拜。」拜完之后,佛陀就叫学生把这堆枯骨做分类,颜色较黑的分一堆,颜色较白的分一堆。学生就问:「这两堆枯骨,为何一堆比较黑、一堆比较白?」佛陀告诉学生:「较黑的骨头是母亲的骨。因为在怀胎的过程中,胎儿的营养都来自于母亲,因此母亲的钙质流失很多,而且养育的过程也十分辛劳,致使母亲身体日渐憔悴,所以母亲的骨头颜色比较黑,重量也比较轻。」
    母亲十月怀胎,身怀几十斤的重量,非常辛苦。我们曾做过一个活动,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鸡蛋,让他们在那一天当中保护好这颗鸡蛋。结果如何?鸡蛋几乎是全军覆没。他们保护这颗鸡蛋,差不多三分钟就忘记了,渐渐就开始蹦蹦跳跳,鸡蛋就破了。我们藉由这个体会对学生们讲:「你看,一颗小小的鸡蛋,你们一天都保护不了,而母亲保护你这么大的一个小孩,能保护十个月,所以非常辛苦。」母亲怀孕到后期,怎么躺都不舒服,连觉都睡不好。十个月之后还要生产,那更是辛苦,也很痛苦。
    生产的剧痛比癌症还痛。在产房里,产床上有两根很粗的钢柱。为什么有两根钢柱?因为阵痛的时候可以拉住钢柱撑一下,把疼痛转移到拉力当中,相当辛苦。我们跟小朋友说:「那两根钢柱都已经弯曲了,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钢柱弯掉了?是妈妈生产时痛的力量把钢柱都拉弯了,所以这两根钢柱见证了妈妈生产的辛苦。」我们接着会跟小朋友讨论,妈妈生完孩子之后,有没有说痛死我了?还是当孩子长大之后,她会跟孩子说,我生你的时候痛死了,有没有这样讲?都没有。纵使她经历了如此的痛苦,生产后第一个念头总是想着孩子是否健康,孩子现在如何。所以,母亲对孩子的关怀,使她连这样的痛苦都能放下,这是母亲生产的恩德。
    怀孕期间,许多孕妇因为身体不适,时常会孕吐,但还是勉强自己把食物吞下去。为什么?她想着要把营养吃下去,才能让胎儿更健康。孩子出生之后,母亲要哺乳,也是要摄取很多的营养供给孩子的需求。所以,孩子生下之后,养育的工作更加辛苦,让母亲非常劳累。有一位家长告诉我们:「怀孕时,总希望赶快把孩子生下来。生产之后,又觉得很想把孩子再装回去,别生了。」为什么?因为生下来之后更辛苦,甚至连睡觉都睡不好。
    记得我的小外甥一岁以前常住在我们家,有时候晚上不睡觉在吵闹,家里的人就轮番上阵抱他,一个换一个,我也成了这个行列之一,但常常抱不到半小时,我的手就撑不住了,所以母亲养育孩子的确十分辛苦。
    我听爷爷说,我母亲生三个孩子,都有哺乳。母亲早上要教书,所以第二节一下课,就得赶回家喂我们三个小孩吃奶,之后又马上跑回学校上课。我母亲说,她在养育我们的时候,常常因为太累了,下课的铃声刚刚响起,人就趴在讲桌上睡着了。她说,不知道有多少节课,都是学生把她摇醒:「老师,上课了。」又要工作,又要当母亲,又要把家里的事都处理好,确实相当辛苦。
    我们在引导孩子的过程,要让孩子们理解到: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让母亲非常辛劳,让他们感念母亲对他们的恩德。许多孩子在听的过程很感动,甚至掉下眼泪。于是我们就借机更进一步引导:现在既然知道妈妈的恩德,就应该懂得报恩,当一个孝子。如何当一个孝子?是不是长大之后,赚大钱给妈妈花?买大房子给妈妈住?这太遥远了。我们引导孩子,要让他能从当下就开始,落实在生活中,即使拿一次拖鞋,也是帮妈妈一个忙。甚至于帮妈妈拖地,帮妈妈分忧解劳,这都是尽自己的一分孝心。教孩子如何落实孝道,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规》。我们告诉孩子,只要做到《弟子规.入则孝》的一条,就是尽了一分孝心。从哪里开始尽孝?《弟子规》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从对父母讲话的恭敬态度开始做起。
    《弟子规》说:「冬则温,夏则凊。」冬温夏凊,以东汉读书人黄香的孝行为最好的模范。黄香九岁时,母亲就过世了,因此他全心全力奉事父亲。他很体恤父亲的生活起居,夏天暑热,他先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头席子搧凉;冬天寒冷,他就先到父亲的被窝里睡暖,再请父亲入睡。黄香点点滴滴都在观察父亲的需要,懂得去做这些工作。我们藉此引导孩子:「诸位小朋友,父母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需要,是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去做到的?」在教孩子的过程中,要懂得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去感受,我们一引导,他们就会思考。有些孩子会说:「妈妈可能会饿、可能会渴。」这时我们要教导孩子:「妈妈会饿、会渴,所以我们要懂得倒杯水、拿东西给妈妈吃。甚至于爸爸、妈妈下班回来觉得很累,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按摩,替他们消除疲劳。纵使你的技术不是很好,但你有这份孝心,相信爸爸、妈妈一定会觉得很舒服、很安慰。」
    《弟子规》说:「出必告,反必面。」为人子女不能让父母操心,无论去哪里,一定要告诉父母。我们的所作所为能让父母安心,就是在尽孝。又说:「事虽小,勿擅为。」我们常常问孩子:「哪些事不能擅自去做,做了之后会让父母担心?或者会让父母蒙羞?」小孩的反应都很好,他们会说,不礼貌的事不能做,会让自己有危险的事情不能做。透过我们的引导,孩子的孝行就会一点一滴落实在他的家庭当中,落实在他的生活之中,这才是把德行落到实处上。所以,教导孩子孝道,绝非一、二天的功夫,必须透过我们在生活中的引导与提醒。我们有很多老师教《弟子规》、教孝,都是坚持半年以上,让孩子整个行为都上轨道,将这份孝心完全内化成他的存心。
孝养亲身
    教孝,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为人父母者一定要以身作则。孝顺父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来用心: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智慧。「养父母之身」,我们要时时关怀父母的身体健康。古书中记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就要把他当作小孩一样关怀照顾。老人在晚年比较容易觉得寂寞、孤独,身体也比较虚弱,所以我们要能时常体恤父母的身体状况,然后尽自己这份孝心,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像现在时逢季节交替之际,温度变化特别大,假如我们没有办法回去探望父母,就应该打电话问候父母,有没有御寒的衣服?棉被够不够?在与父母通话的同时,孩子在身旁就能感觉到你处处关怀父母的身体,也能感受到你对父母的孝心。父母的健康要时时注意,而关怀父母的健康,要有正确的知识。我们思考一下,假如父母生病了怎么办?直觉反应都是看医生。看什么医生?其实中国人对于身体最重视的是治未病,也就是要治还没发生的病,所以中国人特别注重养生的方法,不是等到生病才治疗,那就很辛苦。我们想一想,哪个人因为高血压送到医院,而将高血压治好了?有没有糖尿病患者去看西医,最后糖尿病好了?哪一个癌症患者去看西医,后来癌症好了?西医的治疗方法,都是把症状解除。比如说高血压,高血压是因为血管堵塞了,塞住了很不舒服,赶紧把药吃下去,血管马上就会扩张,血液就稍微流通过去。那个药吃下去,虽然症状解除了,但患者的血管一天比一天松弛,最后血管就坏掉了。
    我们观察四、五十岁就习惯于吃西药的人,药要吃多久?吃一辈子。所以,很多老人家出外旅游时,提包里会放很多西药。当我们的父母晚年都是伴随着这些药物在生活,日子就不好过了。所以,我们应该研究真正的养生之道,让父母的身体不需要依靠这些西药,这才是正确的方向。平常要多叮咛父母,不可以吃太咸、太油腻的食物,要鼓励父母多吃蔬菜、水果,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弱碱性的状态。而肉类食物都是酸性的,久而久之会造成体质酸化,有一句话说:「酸性体质是万病的根源」。我们思考一下,把内脏泡在酸性液体中,会产生什么变化?这些内脏很快就会退化。我们都没有听到内脏在呼喊:「我都快不能呼吸了!」
    在看医生方面,我个人比较赞成看中医,中医是治本,不是只治标。现代人都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譬如去看中医,医生诊脉完之后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半年时间才能把身体调养好。」很多人一听要半年,吓得半死:「我哪有这么多时间来调养!」另一方面,西医告诉他:「一针打下去,马上见效!」他听了很高兴,就马上打针了。但是从此以后,他就必须依靠针、依靠药来过日子,而且副作用很多。所以,我们有正确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身体健康,也能让父母的身体健康。
孝养亲心
    「养父母之心」,就是时时能关注父母的心情。比如说妈妈打电话给你,然后东聊西聊,你也听得出来妈妈在想念我们,这时不要等妈妈开口,应主动回家看看。有些老人家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还想念小孙子,这个要懂得。
    有一位徐老师,她在元宵节来听中国文化的课程,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她在上课时都非常专注,只要讲到圣贤的故事,马上振笔疾书记录下来。听课听了三个月,她从来没跟我讲过话。三个月之后,有一天她走向前来,跟我请教一个问题。我就先问她:「听课三个月了,怎么从来没找我谈过话?」她说:「蔡老师,我看你太忙、太辛苦,我不想打扰你。」我听了很感动,她的心能体恤别人。她说:「听了三个月的课程,觉得自己和家庭都很受益。但不能只有我们家里的人受益,我希望能回到故乡去教失学的孩子,让他们也有学习德行教诲、圣贤智慧的机会。」我一听十分欢喜,也随喜她的发心,马上拿了很多教材,像《德育课本》就有七百多个故事,赶快送给她。许多老师了解她的存心,也把他们宝贵的教学经验告诉她。所以,她很快就教得很顺畅,到目前为止,已经教了八个月。
    有一次,徐老师的父亲打电话给她,说:「女儿,妳能找到人生的价值,父亲很高兴。妳的行为,父亲觉得很光荣。」身为父亲讲出这样的话,代表对女儿回馈乡里的行为非常认同。我相信徐老师的父亲也有这个志向想要利益社会,女儿做出来之后,他自然觉得很欢喜也很安慰,这也是继父母的志向回馈社会。
    有一次,这位徐老师教到《弟子规》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她非常用心,事先买了一大袋荔枝带回故乡。她引导孩子们说:「今天我们学完『入则孝』,理解到父母的辛劳,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要侍奉父母。而别人的父母同样也很辛劳,同样对家庭有贡献,对社会有付出,所以任何人的父母也都值得我们尊敬、孝敬。」又说:「我们学完之后,要马上做到。」所以,她就让孩子们拿着荔枝分送给乡里的长辈,然后看着一群孩子在乡里中跑得不亦乐乎。每一位长辈接到这些孩子送给他们的水果,内心都非常欢喜,所以那一天整个乡里敬老尊贤的风气达到了顶点。隔天,她父亲又打了电话给她:「乡里很多长辈打电话到家里来,他们说,我们乡里从来没有一个嫁出去的女儿还这样关心自己的家乡。」他父亲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心情非常的欢喜;女儿听到父亲的话,心里也很安慰。
    而她父亲这一个欢喜,跟买一件新衣服送给他,是否一样?不一样!买一件新衣服,只能快乐一时;而女儿的行为让他感到光荣、欣慰,可以欢喜一辈子。《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用自己的德行奉献社会,让社会上的人士感受到因为父母教导有方,才让这个孩子这么有成就,能为社会付出。当我们能用自己的德行让父母感受到光荣的时候,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所以,由于自己的成就,让社会人士肯定父母对你的谆谆教诲,这就是养父母之心,也是养父母之志。
孝养亲智
    一个人到了晚年,纵使有钱也不见得快乐。我们看到许多老人家已经很有钱了,看到别人比自己更有钱就很不舒服,常常活在患得患失的烦恼中。
    孔夫子曾提到人生有三戒,要特别谨慎。
    第一、「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弟子规》教导我们:「非圣书,屏勿视。」现代传播媒体充满了暴力与色情,孩子一旦受到染污,心性就很难清澈,这要非常谨慎。所以,为人父母的要懂得帮助孩子防止污染,孩子看的电视节目一定要慎选。
    第二、「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年轻人精力旺盛,易于冲动,这时切忌与人在工作上甚至于在肢体上发生冲突。假如我们从小教导孩子拓宽心量,处处替人着想,他就不容易犯这些过失。
    第三、「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讳的,就是患得患失。「得」,指贪心。贪这个、贪那个,别人的孙子怎么样,我们的孙子没有,常常在这种情绪中,就很难快乐、很难知足。这时我们可以透过一些机会,劝告父母放下执着。比如趁父母心情比较好时,告诉父母:「钱够花就好,家财万贯,每天能吃多少?还不就吃三餐。纵使有很多房子,躺下去之后睡多少?六尺而已。所以人生要知足常乐。」要劝导父母渐渐放下贪念。更重要的,要帮助父母接受圣贤教诲、宗教教诲,让心能安住在圣人的引导中,他们的晚年就会愈来愈清净自在。当父母的晚年能如此,我们的孝道就做得更圆满。这些都是为人子者先以身作则,才能给自己的小孩当好榜样。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一个人为人能顶天立地,人格健全,除了靠父母的教诲之外,还有赖于一位重要人物的教导,那就是老师,所以中国文化最重视的就是孝道与师道。古代父母亲过世要守丧三年,而老师过世要心丧三年。我们从中能体会到古人对于老师的态度是非常的恭敬,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生育、养育我们,给了我们身命;老师用他一生的智慧引导我们,给了我们慧命(智慧的生命)。所以,父母与老师的恩德,我们一生都要记住,应该对他们孝敬、奉养。
    自古以来,所有的读书人对自己的老师都非常尊敬,我们感受一下,古代人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心境对待自己的师长。明朝有一位名臣史可法,他年轻时读书非常刻苦认真。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很多读书人都是刻苦读书多年,然后进京赶考,希望能取得功名来为人民服务。
    史可法二十岁那一年,在应试途中,寄宿古庙苦读。当时有一位大臣左忠毅公是京畿督学,担任那次考试的主考官。他念念想着要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造福于民,所以微服出巡到京城附近的一些寺院,看看来应试的读书人素质如何。古时候的读书人,因为没有钱,所以都是住寺庙。当左公来到一间古庙,刚好史可法写完一篇文章之后就趴在桌上睡着了,左公拿起桌上的文章一看,内心非常感动,感受到这个读书人报国的气节,以及利益人民的胸怀。感动之余,就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披在衣服单薄的史可法身上。后来应试当天,左公批改到史可法的文章时,马上批上状元,面署第一。为什么左公一看就知道是史可法的文章?文章表一个人的内心、气节,因为左公已经看过史可法的文章,知道这个年轻人为国为民的胸怀,所以一看就知道一定是他所写的。
    当时有一个规定,考上之后要拜当时的主考官为师,所以史可法就到左公的家里拜师。左公马上跟他太太说:「往后继承我志业的人,不是我自己的孩子,而是这一个学生。」我们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圣贤人不怕家里没有子嗣,怕的是圣贤的学问在他这里断绝了,怕的是没有为国家找到真正的栋梁,这比他自己没有孩子更为紧张。确实,古代读书人大公无私,都拥有为国为民的胸襟。
    明朝末年宦官当政,左公为人清廉,得罪了一些小人,致使被陷害入狱。入狱后被严刑逼供,所以左公的眼睛就被热铁片烧得皮都连在一起,膝盖以下都被切掉了。史可法非常着急,非常担忧监狱里的老师,想尽各种方法希望能到监狱里探望老师。后来狱卒被他感动了,就让他伪装成打扫监狱的人,潜到监狱里。当史可法缓缓接近老师的时候,看到老师的身体状况,情绪非常激动,眼泪就流了下来,他扑到老师的脚边痛哭起来。左公一听到是自己学生的声音,非常震惊,马上用双手把自己的眼睛撑开来,非常严肃的直视史可法说:「你现在是什么身分?你是国家的栋梁,怎么可以让自己陷在这么危险的境地?与其让这些乱臣把你害死,不如现在我就活活把你打死!」话一讲完,左公就把地上的石头捡起来,往史可法扔过去。史可法看到老师如此震怒,也就赶快离去。左公为什么对史可法这么凶?他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国家,为的是保护他的学生。后来左公被酷刑拷讯致死。
    之后,史可法时常被国家派到重要的地方去防守,因为有他守卫的地方,敌军都不敢来犯。他每天晚上都不睡觉,吩咐士兵分成三个梯队,轮流跟他背靠背守营。士兵还劝史可法说:「大人,您这样下去,身体绝对会承受不了,还是应该稍作休息。」史可法对他的士兵说:「假如这个时候我睡着了,而敌军来犯,那我就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我的老师。」史可法念念都是为国家,也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提携与教诲。
    史可法每次回到故乡,首先关怀的是谁的家?就是左公的家。他亲自到左公的府第拜访,问候太公、太母的生活情形,并在厅堂上拜见左夫人,确实做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史可法对老师的恩德是时时刻刻不敢忘怀。所以,真正报答老师,不是每天给老师送吃、送穿的,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依教奉行。圣贤人的教诲,无非就是要我们修身齐家,为社会国家尽心尽力的付出。从史可法与左公的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师生的情谊。
    我从小养成有礼貌的态度,所以人生得到很多的利益。一个孩子假如从小无礼,他的人生不但没有助力,还会增加很多的阻力。我们思考一下,这个失礼的对象假如是没有修养的人,就会念念想要找他的麻烦、障碍他,所以有礼貌对自己的人生帮助特别大。当我学习到《弟子规》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这句经文时,深刻感受到别人的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付出都很辛劳。
    那时我在澳洲学习,听完那节课之后,回到寝室。我们有八、九位男众住在一起,我就开始向他们请教。遇到一位长辈姓谭,我就请教他的出生年次,他比我父亲的年纪大,我马上跟他鞠一个躬说:「谭伯伯您好!」这个躬鞠下去会如何?人生往往就在你一、两个很真诚的动作就起变化了,当我这个躬一鞠下去,谭伯伯笑得合不拢嘴,还说:「飞机飞了几万哩,还认了一个侄子!」非常高兴!他身旁又有另外一位长辈,年纪比我父亲小,姓陈,我就说:「陈叔叔您好!」
    当我鞠完两个躬之后,有一位长辈跑过来,他说:「我也要,我也要当叔叔。」这一位叔叔姓卢,我说:「卢叔叔您好!」我后来回想,这位长辈非常仁慈也很有智慧,他想帮助我,主动为我制造机会。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这位长者从上课第一天就坐在我的旁边,他为人很客气,看起来就像隔壁家的叔叔一样,所以我也不感到特别。我这个躬鞠下去之后,隔天这位卢叔叔就把我叫到客厅坐下,开始把他人生很多的经验与智慧与我分享。我一听很惊讶,因为这位长者二十九岁就当总经理,他的「总经理」绝对不是自己挂上去的。听说现在招牌掉下来还会砸到好几个总经理,总经理太多了,但他不是这种总经理。而是会议厅上坐着两排股东,然后每个人提出问题,比如说人事出现变化,你要如何应对?财务发生危机,你要怎样处理?就这样一一向他提问,他要对答如流。答完之后,股东再开会,决定是否聘请这个人当总经理。一旦聘请之后,他就是一个人到这个公司来坐镇,在古代叫做空降的元帅。这样的工作好不好做?不好做。一个大公司,里面的小团体就特别多,你一进去举目无亲,这时怎么办?凭的就是智慧与德行。卢叔叔说,有一次他到一个大饭店当总经理,去了之后,马上把袖子卷起来,到厨房里陪员工洗碗、洗盘子。这些员工觉得他很亲切,而且印象更深的是,居然总经理洗盘子洗得比他们还好,让他们很佩服。
    当我听到卢叔叔这些经历时,心里突然觉得很惭愧,这位长者明明就坐在我旁边,我居然都看不出来。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顿觉自己看人的能力太差了。不过我也同时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愈有能力的人愈谦卑,就像丰满的稻穗都是垂下来的一样。现在很多年轻人刚踏入社会工作,遇到公司的主管就自吹自擂,说自己能力有多好,跟谁的关系又特别好,这样的话能不能信?不能信!可是很多人听到这些天花乱坠的言语,就被牵着鼻子走。所以,看人的能力很重要。
    至于如何看人,要深入中国圣贤的教诲才能做得好。而看人最低、最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弟子规》。假如这个人做到了《弟子规》,可以保证他是个有德行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人。所以,《弟子规》是显圣镜,可以显现一个人是否真的有德行。《弟子规》同时也是照妖镜,《弟子规》的那些条目,假如他都没有做到,纵使讲得冠冕堂皇,你也绝对不能相信。
    这位卢叔叔把他的人生经验跟我娓娓道来,使我的内心很感动,他足足谈了两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之后,鞠躬已经不能表达我内心的感谢。那时我真正体会到,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师道,因为老师对学生的人生启迪是无法取代的。所以,当下我双膝就这么一跪,但卢叔叔年轻时学过柔道,手脚特别利落,我还没来得及跪下去,他马上就把我拉起来说:「使不得!」真的,愈有德行的人愈谦虚。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之后,往后每天只要我们上完课,吃饱饭,卢叔叔就来找我:「来,我们去散步。」他会问我:「你今天听课有什么心得?」我就把自己的心得跟他报告。之后,他就跟我说:「你看事情的深度不够,广度不够。」还点点滴滴为我分析,给我教诲。在那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的人生历练、见识提升得特别快。离开澳洲之后,只要有时间,卢叔叔都会来看我。我只要到他家附近办事,也一定先去拜访卢叔叔,向他请教。甚至于我在海口、在中国的任何角落,一有问题就打电话给他,他会非常细心、关怀的回答我所有的问题。因为有机会得到卢叔叔的教诲,我更应该尽心尽力把他的教诲去利益更多的人。
    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真正能全心全意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老师,确实很希有、很珍贵。我很幸运,遇到了许多好老师。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遇到一位姚老师,他教我五、六年级。当时我的成绩很差,差不多十几名、二十几名,都是中等成绩。那时我的母亲在我们学校教书,姚老师就问我母亲:「这个孩子怎么教?」我的母亲想了一下就说:「这个孩子不爱念书,不过很爱面子。」姚老师一听就说:「好,我知道了。」
    我们学校开学编班的时候,我被分在五年七班,认识的同学只有二、三个而已,其余的都不认识。一进教室,老师就说:「蔡礼旭,带两个同学去拿扫把。」小学生最喜欢劳动,被老师叫到都很高兴,马上去领扫把。回来之后,老师又说:「来,蔡礼旭,去领教科书。」我又带着同学去拿教科书。当这些事情都处理完后,老师就说:「诸位同学,我们现在来选班长。好,我提名蔡礼旭,其余的让你们提名。」你看,多么公平!让大家选举。最后,谁选上了?铁定我选上了。大家互相都不认识,只听过我的名字,还听了好几遍,所以我很容易就当选。从此,我的成绩再也没有掉到三名之外,为什么?要面子。因为班长等于品学兼优,班长等于好成绩,所以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就帮我把成绩提升上来。
    姚老师确实懂得因材施教,我很感念老师对我的栽培。我第一年当正式老师,就打电话给姚老师,邀请老师一起出来吃饭。吃饭的时候,我还请教了老师很多教学的经验。一个老师在传给学生教学经验时,那顿饭吃起来特别有味道。当我聊到老师让我当班长这件事时,老师就说:「你不要只感谢我,更应该感谢你妈妈。是你妈妈那一段话,才让我有灵感的。」
    那时我已开始接触古圣先贤的教诲,十分受益,我就拿了一些书送给老师,与他分享我生命的成长。当老师把这些书收过去之后,笑着对我说:「从今以后,我是不是要称你学长?」我就很严肃的说:「老师,不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就是老师。」我在推展中国文化一年后,打电话给姚老师,跟他报告我这一年来所做的事,老师非常欢喜。电话结束之时,老师说:「有你这样的学生,我非常的欢喜,非常光荣!」因此,我们回报老师,确实要尽心尽力遵守老师的教诲,对社会有所贡献。一个人的一生,最不会嫉妒你才华的,就是父母和老师。当我们真正有所奉献,有所成就,父母和老师的喜悦可能比我们更多。
    有这么多好老师的栽培,所以我念念希望能利益更多的学生。我深刻的感受到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生命影响之大,所以也希望自己能学为人师。在我教书的这几年当中,也是尽心尽力在做。那时我是教自然科,有一次月考下来,有三个孩子不及格。我就很惊讶,才小学而已,怎么会不及格?这才发现,有的孩子不是题目不会,而是他连字都看不懂。我也从这里体会到,一个孩子的语文能力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语文老师特别重要。我就一题一题念给孩子听,他就懂得作答了。指导完之后,三个孩子的补考就及格通过了。
    由于这样的关系,这三个孩子与我的感情就特别亲近。其中有一个孩子,有一天走到讲桌前,突然单膝跪下对我说:「参见师父。」这时不能笑,为什么?他是很认真的,而且他的态度感染了我,所以我也很严肃,一手把他拉起来,我说:「拜师可是很严肃的事情,你可要考虑清楚。」这么一讲,那个孩子若有所思,差不多五秒钟,重新再跪下说:「参见师父。」所以,这个孩子跟我特别亲。
    第二次月考,他考九十几分,进步了三十多分。孩子有这样好的表现,我就想及时鼓励他。我观察他的成绩,其他的学科都不算很好,所以颁奖绝对没有他的分。我就去买奖品,不只是买一份,这样不公平。我买了很多份,成绩很好的学生我都送。送到最后,我就留下最后一个奖品,叫做「最佳进步奖」。我就说:「最后一个奖,颁给全班进步最多的人。」我就问学生:「你们猜猜看,进步最多的分数是几分?」他们就开始猜,十六分、十八分、二十几分,都没猜对。我说:「都不对,进步了三十多分!」全班同学就:「哇!」我马上把这位同学的名字公布出来,全班不由自主的响起一片掌声。这个孩子就雄纠纠气昂昂,很有自信的走上台来。他从那次月考之后,自然科目都是九十几分。当一个学生对老师有恭敬、崇敬之心,他就会督促自己好好学习、好好努力。我们为人师长的一分心,学生都能感受到。所以,有缘遇到好老师,人生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由于明了这个道理,我在从教的过程中就告诉自己,在这个学校一待,我就不走了。因为教孩子,不是教两年,他的人格就健全了,他的思想观念就成就了,不可能!这两年只是让他非常信任我们,甚至于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就是我的老师一定处处替我着想。当他有这分感受的时候,他的人生只要遇到问题,马上会来找老师。我常说:「一个人的内心只要能感受到还有人全心全意的爱护他,这个人绝对不会走上绝路,因为他的内心还有一股力量。」
    如果学生要来找老师,我们要让他找得到,所以只要长期在一个学校教书,学生回来请教时,我们就可以给予适时的帮助。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我教书一年之后,深刻体会到自己学问不足,中国文化的根底实在太差,希望能趁年轻时深入圣贤教诲,因此毅然辞掉工作。
    辞掉工作之后,我的心里有两个念头,一是希望能找到好的中国文化老师,一是希望能有一位长辈在生活中给我提醒与教诲。我到澳洲学习了半年,当我坐在座位上,一位很好的推广中国文化的杨淑芬老师就坐在讲台上,卢叔叔就坐在我的旁边。《中庸》说「至诚如神」、「诚者,物之终始」,一个人真正有诚心时,一定会得到许多有智慧、有德行之人的帮助。
    在澳洲的半年中,杨老师讲解《德育故事》,每讲一则都给我很大的震撼。记得在听课的时候,我都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旁边有一位香港朋友,他的块头很大,很严肃,不常笑,他看我哭成这样,就悄悄的把面纸推过来给我,还不敢看我,我就赶快拿起面纸来擦。为什么会这么感动?因为杨老师讲解《德育故事》的过程,让我的内心深刻感觉到做人应该这样才有味道,做人应该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才是做人的原汁原味,如此才能痛快的经营人生。这半年的教诲,让我深刻体会到圣贤人是如何存心。当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圣贤人处处为父母、处处为朋友、处处为社会大众的这份心,再打开圣贤经典时,就会觉得格外的亲切。
    许多家长都觉得培养孩子的才华和本事,一定要有很多钱;其实钱不一定能换来真正的德行与才华。我在杨老师家住了七个月,我那时也没钱,在杨老师家白吃白喝。杨老师很体贴人,怕我没钱,还把钱包放在冰箱上,交代我说:「没钱自己拿。」她知道我是爱面子的人,没钱一定不好意思跟她伸手,所以处处替我着想。我跟杨老师经常讨论《论语》,有时一讨论就忘了时间,有时都到凌晨一、两点了。杨老师马上说:「你明天还要教书,赶快去睡觉。」所以,跟着好老师学习,确实可以感受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快乐!
    二00三年九月份,杨老师带着我一起去海口推展中国文化。我的父亲就交代我:「你一定要站在杨老师的后面,好好跟着,好好学习。」我跟杨老师到了海口,没过几天就去北京,之后到山东拜孔夫子。我们要推展中国文化,一定要先去祭拜孔夫子,因为孔夫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在参访过程,我们见到很多现象。比如,我们在孔庙时,听到解说员对着孔庙的古迹和图画做解释,左一句封建,右一句封建。他们没有在弘扬中国文化的价值,反而在言语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些批判,让我们听了内心很难过。这么好的一个地方,他们把能让全世界的人来领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机会,都给当面错过了。
    拜完夫子之后,我们又到了周公庙。在孔庙是车水马龙,周公庙却是一个人影都没有。这些到孔庙参观的人,是否真正在深入中国文化?不是!真正深入中国文化的人,真正接受孔夫子教诲的人,一定会同时对周公很尊敬,因为周公是夫子一生最尊敬的圣哲。我们看到这一幕,可以感受到,去孔庙的人不是为了文化,是为了什么而去?很可能怕别人问他:「你有没有去过孔庙?」去的目的,只是茶余饭后告诉别人他去过孔庙,而非真正去领受圣贤教诲。
    杨老师感受到中国文化退丧得太严重了,因此她就做了一个决定,要在北京架设一个文化公益网,对全世界传播中国圣哲的教诲。杨老师告诉我说:「你一个人回海口去,我要留在北京做这件事。」我父亲交代我要跟在杨老师的后面,结果一个星期就不能跟了。
    其实跟随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老师怎么交代,我们就要全心全意去做。杨老师的这份安排,对我这一年来的成长至关重要,也对我契入圣贤教诲有关键性的影响。我在推展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有时一天要讲两、三堂课,在这样的磨炼当中,突然孟夫子的教诲就跑入了我的脑海里。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在回忆起这段经文时,感受与在高中时代完全不同。那时一念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突然觉得肩膀重得不得了,然后告诉自己,我不要做圣贤人,一定很苦。老师也没有开显圣贤为人处事的榜样,只是告诉我们:「一定要背下来,考试会考。」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领受孟夫子这句教诲。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考验、历练之后,突然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特别有味道。所以,我在这篇文章上加了一句批注,「甘之如饴」,这样的磨炼味道很甜美。
    为什么我在高中的时候觉得不要做圣贤人,而现在却很欢喜接受这个挑战?因为在推展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每个人也好,每个家庭也好,都迫切需要圣贤的教诲。从这些朋友们心里对我的一份尊敬、肯定的眼神,我时时都记在心里,深怕不能利益他们的家庭。所以,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当我们觉得这一件事情应该做、必须做,但是却没有能力做,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痛苦。现在我已经知道推展圣贤教诲是现代刻不容缓的工作,内心只怕自己的能力做不了,所以一有磨炼来了,十分欢喜,因为在磨炼中才能快速提升自己。当能力提升之后,才真正对得起这些支持我们的朋友,才真正对得起教诲我们的老师。有这样的磨炼之后,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圣贤的教诲。所以,在我们生命中有好老师出现时,绝对要好好珍惜,要老实听老师的教诲,然后把老师的教诲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除了我们现在身旁的良师益友之外,其实中国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中国承传了四、五千年的文化,这其中不知道出现了多少位圣哲,而这些圣哲都是用他们的一生演出了圣贤人的榜样,也留下了许多非常精辟的文章,只要我们有恭敬心,这些圣哲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良师益友。儒家孟夫子就是仰慕孔夫子的德行,虽然距离孔夫子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对孔夫子的恭敬之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学习孔夫子的教诲学得特别好。而孟夫子被后人喻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有这分恭敬心,就能与古圣先贤一起探讨学问,以他们为师。
    很多朋友都会问我一个问题:「蔡老师,你一个人在海口推展中国文化,会不会觉得很孤单?」每一次有朋友这么问我时,我都会哈哈大笑,接着对他说:「我一点都不孤单,因为四、五千年的圣哲时时都陪伴着我。」宋朝文天祥的《正气歌》里有几句很重要的教诲,「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些圣哲人虽然在时间上离我们很久远了,但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典范时时陪伴着我们,「夙昔」就是早晚。「风檐展书读」,「风檐」是屋檐下的一个角落,就在这个角落的房间里打开圣贤的教诲来读,内心会感受到古人的好风范,就像阳光一样照在我们的脸上,「古道照颜色」。我们常常能想到尧帝给我们的教诲,想到周公给我们的教诲,想到大舜给我们的榜样,想到范仲淹的风范,我们就会更加的督促自己向前迈进,提升自己的品德,进而能利益自己的家庭,利益整个社会国家。所以,圣贤人确实时时刻刻都陪伴着我们,让我们的内心感受十分踏实,绝对不会觉得孤单。
    一个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一生影响非常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否能遵循圣贤教诲,老师的引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列举了古人的师生关系,也深刻感受到古人对于老师的态度,确实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且更重要的,是将老师的教诲依教奉行,终身不忘。当我们有这种态度面对老师,面对古圣先贤的教诲,道业、学业绝对可以成就。除了好老师之外,一个虚心受教的人,他可以从所面对的人、事、物当中,得到很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