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人生不能等待的两件事 - 三、改过迁善只在当下
(恭录自蔡礼旭老师讲座)
改过迁善只在当下
    改过是让你所修的德行不会漏失,但是德行想要继续积累,就要迁善、行善。我们既知善如此重要,就要赶快起而行之,绝非明天才开始做,何时开始?当下。
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迁善改过」,未讲迁善之前,首先论改过。假如人的过失不改,纵使行善,也好比一个桶子破了两个洞,再怎么加满水还是漏光了。孔夫子说:「知耻近乎勇。」首先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再进而勇敢的改正错误。
    我们脑子里每天在想什么?所重视的是什么?我们与圣贤人比一比,看他们每天在想什么,我们每天在想什么,知道了差距才能跟上。现代人不是去了解圣贤人想什么,而是觉得圣贤人要与我想的一样,这种错误的想法真的很严重,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看很多人写《论语》新解,把《论语》重新解释,硬是把孔夫子拉下来与他一般高,让人看了着实难受。
    现代人每天所想的,都离不开财、色、名、食、睡。每天想着谁没有重视我,哪一家餐厅开张了,一定要去吃个痛快,哪里剪头发特别贵又特别好看,现在影星穿哪个牌子的衣服,都是聊这些主题。而聊这些能开智慧吗?聊这些,孩子的教育能成功吗?所以,现在我们要换心、要换脑,要彻底改正过来,好好运用这个难得的人身。
    孔夫子说他每天担心四件事,一是「德之不修」,道德不能每天修养;二是「学之不讲」,一天不能好好讲学利益众人、利益学生;三是「闻义不能徙」,闻到正义、闻到善的东西不能马上去做;四是「不善不能改」,自己有缺点、有过失时,没有及时改正。所以,夫子每天想着提升自己,造福于人,想着每天行善改过,确实令我们汗颜,也令我们想要赶快见贤思齐。唯有像夫子这样的态度,才能让我们「德日进,过日少」,这样功夫就能得力,时时活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喜悦之中。
    而改过要发三种心。所谓「君子立志长,小人常立志」,君子一旦立定志向,终生不改,所以夫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之后就坚持到底,所以夫子「三十而立」。夫子花十五年成就学问的根基,我们要花多少年?一定要勇猛改过。
改过要发耻心
    改过首先要发羞耻心,「耻心」。孟子鼓励我们:「人皆可以为尧舜。」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真正下定决心成圣成贤的人都可以做到,因为圣贤的智慧不是从外来的,而是人人本有,「人之初,性本善」,既然有,就无须求人。人生有两难,登天难,求人难。而道德学问是自己本有的智慧,不是登天也不是求人,只要有羞耻心,痛改前非,圣贤人行,我也行。时时念《弟子规》提醒自己「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就是有羞耻之心。
    我们绝对不愿意一生过了几十年,化成黄土之后,没有人再想起我们,甚至连子孙都想不起我们的教诲,这一生就白过了。当我们离开这个世间,世间人很怀念我们,很多人为我们掉眼泪,这一生就没有白过。假如离开世间,有许多人站起来拍手,这样的人生是错误的,要趁着年轻时赶快检讨、调整。我们要有志气,圣贤人可以百世为师,我们绝对不能让自己的一生付诸黄土,而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当我们的德行不好,会让谁蒙羞?父母。所以,不只自己要有羞耻心,还要不辱父母、不辱祖宗,要有这种羞耻的态度。我们有没有侮辱祖宗?很多人都说外国人很尊重中国人,这句话要听清楚,外国人所尊重的是什么时候的中国人?应该是两百年以前的中国人。所以,现在外国人尊重的不是我们,我们现在是在大树底下好乘凉,因为老祖宗的德行还庇荫着我们,否则外国人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对我们是很鄙视的。
    外国人说我们乱丢纸屑,大小便后也不冲,走到哪里都是大声喧哗,连在巴黎的圣母殿也不例外。有一次我在一家五星级饭店讲了这个比喻,后来饭店的总经理告诉我说:「对!我们到澳洲参观人家的博物馆,隔离线划得很明显,但是我们都超越了规定的界线,而且讲话声音很大,旁边的外国人看到了,摇摇头就走了。」当外国人在摇头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侮辱祖宗了。所以,要有羞耻心,中国的「八德」当中,「耻」是很重要的,成就德行不能没有羞耻心。
    战国时代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叫「负荆请罪」。赵国有两位大臣,一是蔺相如,一是廉颇,蔺相如是宰相,廉颇是大将军。因为蔺相如很有智慧,化解了国君的一次危难,完璧归赵,所以回国之后,赵王就封他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想:「因为我是大将军,秦国才不敢来犯。我这么大的功劳,怎么还官居蔺相如之下?」廉颇很不服气,扬言如果碰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知道了,每次遇到朝会,就称病缺席,不愿和廉颇会面。有一次蔺相如外出,在路上遇到了廉颇的车子,就叫车夫躲到路旁的巷道,等廉颇的车子走了才出来。他家里的门客颇有微词,对蔺相如说:「你怎么如此胆小怕事,看到大将军就躲开?」他的门客觉得很失望,请求离去。蔺相如就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比较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些。」蔺相如说:「对啊!秦王我都不怕,我怎么会怕廉将军呢?秦王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颇将军的缘故。如果我和廉将军两虎相斗,秦国就有机可乘了。我今天之所以每每退让,是为国家社稷着想啊!」后来这些话传到廉颇将军那里,当他得知蔺相如的想法后深感惭愧,马上脱掉上衣,打赤膊背负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的府中道歉谢罪。廉颇大将军也是很不容易的,能做到大将军,一定有他的德行,知错马上能改,进而成就对国家的效忠。后来蔺相如与廉颇成了刎颈之交,也就是生死之交。而廉颇与蔺相如的羞耻心,是从祖宗、国家方面来思考的。
    我们不只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更要为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假如中国文化断送在我们的手上,那将是几千年来最大的羞耻,上愧对祖宗,下愧对子孙。我们这一年来接触一些老师,我们都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志向,人只要有志向、有羞耻心,何愁学问不成就?何愁道业不成就?所以,改过第一要发耻心,要发长久心,不能「小人常立志」,三心二意,三天两头又重立一次志向,如此绝对不行。
改过要发畏心
    其次,要发敬畏之心,「畏心」。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神明」也可当作良心。当你错事做得愈多,心里就愈不踏实,时常会做恶梦惊醒过来。每天活在深怕露出马脚、东窗事发的恐惧中,这样的人生迟早身心俱疲。常做坏事又不敢改过的人,是癌症的高危险群,很容易得癌症。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要认为没人知道,做任何事都是天知、地知、你知。人要活得坦荡,就要对万事万物、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敬畏之心,不能再犯错,有这样的态度就不容易重蹈覆辙。
改过要发勇心
    最后,要发勇猛之心,「勇心」。面对自己的错误就像卢叔叔讲的那句话,「对自己要赶尽杀绝」。《了凡四训》做了一个比喻,发现自己的过失要像毒蛇啮指,如同百步毒蛇咬了你的手指,这时你会不会说:「唉呀!好痛、好痛!」恐怕你连想都不想,立刻把指头切断,丝毫不迟疑,有这种决心。所以,当面对自己的缺点时,也要当机立断,马上剔除。当然,马上剔除绝对不是一次就成功,关键是你要有这种决心,愈挫愈勇,倒了之后再爬起来,总有一天克服坏习惯,把它的惯性连根拔起,这时好习惯就会慢慢形成。
    我看《三国演义》时,其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最深,就是赵子龙救阿斗。赵子龙救阿斗的时候,念头只有一个,杀出一条血路来保住阿斗。所以,我们现在要提升自己的学问,也要有赵子龙的气魄。过去的烦恼习气就像几十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这时你不能退缩,要像赵子龙一心一意只想着把幼主救出去。谁是阿斗?阿斗就是你的良知,阿斗就是你的性德,你要帮它杀出一条血路,不能迟疑,在现前社会不进则退。当你真正能坚持改过三年,保证你「柳暗花明又一村」,后面的路就好走了。所以,修行最难的就是前三年,这时不能有丝毫松懈,假如你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不仅没有进步,反而会退转。
    我有一个学生,他换了好几所学校。才读小学,为什么就经常转学?因为他不守规矩,学校将他开除了。他转到我们学校时,已经是第四所学校。后来,他又偷了一位职员的钱。不过我想他并非有意要偷那么多,因为那时刚好是有一迭钱,他想抽一张,情急之下,就全拿走了。当时我们这位职员本来要去上厕所,途中看到这个学生进入办公室,突然觉得不对,就赶快返回来,一回来正好把这个学生抓住了,隔天就请警察过来做笔录。因为他还小不算犯法,但我们为了让他记住这次教训,故意假戏真作,吓吓他。v 警察审问完之后,他也很落寞,就坐在阶梯上。那时我刚好没课,走过去看到他的背影,虽然没见到他的脸,但也可以感受到他很绝望,所以我就过去坐在他旁边。这时我们要不要讲话?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讲话还要看气氛,这时要让他冷静一下。我陪他坐一会儿,差不多有一分钟左右,他开口说:「老师,我很想死。」现在想死的孩子多不多?一个人之所以想死是因为他觉得生命失去了意义,他觉得没有人爱护他的时候,才会走上绝路。这时你不能很紧张,当老师的有时候要演得很镇定,我就问他:「你为什么很想死?」时时引导孩子把原因找出来,他才不会自怨自艾。他说:「没有人喜欢我。」因为这时他的情绪很不好,要安慰他一下。其实全校有两位老师对他很照顾,我就问他:「辅育老师很讨厌你吗?」他马上低下头来不说话。我接着又问:「蔡老师会讨厌你吗?」他摇摇头。讲话的顺序是学问,我们不能先说自己,这样太骄慢了,要先举别人,后举自己。这样平和了他的情绪,人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是无法接受别人的话的。
    等他平和下来,我接着就问:「人家为什么不喜欢你?」因果的思考才会让他形成理智。他说:「老师,因为我都打人,我都骂人。」其实那些行为不好的孩子,对于善恶有时分辨得很清楚。我对他说:「你从明天起就不要打人、不要骂人,人家就喜欢你了。」他回答说:「老师,我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苟不教,性乃迁」,当习气已经根深蒂固了,一生就完全被坏习性牵着鼻子走,那种人生真的非常痛苦。
    一个孩子想改却改不了,原因何在?从小失去了教育。后来我调查了他们家的情况,确实很复杂,母亲早就不知去向,父亲又娶了一个外国老婆。我们愈了解孩子成长的背景,就愈不可能对他生气,反而会生起对孩子的怜悯之心。所以,可恶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我们要宽恕,转怒为恕。改过,自己改过,让孩子改过,甚至让亲友改过,我们都要用自己的德行与耐性陪伴。
    那天我就拿了一个小本子给这个学生,我说:「打开本子,右边是优点,左边是缺点,你每天来跟老师报到,看看今天做了什么好事,做了什么坏事。我们不求多,只要下星期比这星期的缺点少、优点多。」就这样开始与他互动起来。
    人生总在遇缘不同。一个孩子能遇到好的父母,他一生的根基就扎稳了。一个孩子能遇到好老师、好长辈,也能助他人生一臂之力。我们也要期许自己有好的德行,能为这些晚辈助一臂之力,成为他们一生很重要的缘分。所以,除了有耻心、有畏心,还要有勇心,而这分勇心还有赖长辈、朋友的支持鼓励才行。
    而要成就道德学问,不要渴望别人来给你鼓励拍手。为什么?现代的文化已经到了谷底,若要振兴,这是最艰苦的时候,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第一批人最辛苦,但第一批人成长的也最快。我们现前做,身旁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支持你,很多人还会笑你:「怎么那么笨,对人家这么好,人家会对你好吗?」太多的质疑可能会像潮水一般涌过来,这时你一定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都不理解我们,我们还是循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当你能有这样的勇气与决心,三个月、六个月之后,他们看到你在德行、家庭生活、工作情况都能有很大的改变时,就会起而效法,所以带头的人总是更要有勇气。
    在大人的世界里,别人不会听你说什么,别人只会看你做什么,既然我们有这分羞耻心,希望能继承往圣的绝学,就必须要忍受这些过程。当我们真正演出来了,就是我们说话的时机,所谓「为人演说」,顺序不能颠倒。如果一开始讲得很多,到时人家看你都没有做到,你就无法使人信服,所以先演好再说。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人真正彻底悔改,就会让人非常感动、佩服。我们曾在上海办了五天的课程,其中有一位朋友,后来我们都称他「金不换」。为什么称他「金不换」?因为这位朋友的姊姊在安徽庐江听了五天的课之后,她打了电话给她弟弟,她弟弟是一个工厂的老板。她对弟弟说:「不管你这几天可以赚多少钱,你一定要到上海去听课。」她弟弟听完之后,马上把所有的工作放下,第一天晚上就赶到我们上课的地点。为什么他这么听他姊姊的话?他说:「我姊姊从来没有用这么坚定的语气来命令我,平常都是很客气的跟我商量,只有这次是用这种命令的口气,我想姊姊一定是有她的用心,所以马上就答应了。」这位朋友对于姊姊有恭敬之心,也能了解到姊姊的用心。他来听课听了两天,表情都没有变化,眼睛直盯着讲课的老师,嘴巴是张开的;我们每位上台讲课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他,真是目不转睛。上了两、三天课之后的一个晚上,他说一定要见我,我们就在办公室里见面。一开始他就说:「蔡老师,你在课程里讲的道理,我不只是知道,我是悟到了,我是用人生体会到了。」因为我们在上课时有写了一行字,「知道、悟到、做到,才能得到」。一般人听到圣贤教诲,听了之后只是知道,还没有体悟到它是真实不虚,还没有体悟到它完全与我们的生活是一不是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事实。他父亲从事于电讯业,他记得小时候,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有人需要,他父亲马上就会出去工作,所以在乡里得到很好的名声。由于他父亲对乡里人的支持,所以他有好几次刚要犯重大错误的时候,都是靠他父亲的德行解救了他。他第一次拿着刀要去杀人,走到半路时,他父亲的好朋友看到他气冲冲拿着刀,心里想:「这么好的人的孩子,不能让他铸成大错!」所以,他是被父亲的朋友硬拉回来。他父亲的朋友还真有勇气,所谓「刀枪无眼」,盛怒之下,很有可能挨他一刀,非常危险。
    他小时候书读得很好,十九岁左右去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回到家里,邻里乡党都说:「你好厉害,赚这么多钱!」这句话好不好?所有的人都说他这么厉害,这么年轻就可以赚这么多钱,这八风一吹过来,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马上飘飘然。他十九岁就有大哥大,每天拿在手里很神气。因为他有钱,愈来愈洋洋得意,自视甚高,所以很多坏习惯也跟着来了,开始吃喝嫖赌,到最后还染上毒瘾,整个人生垮了下来。后来到戒毒所也是很辛苦,相信大家都无法感受到戒毒者的痛苦。他说每次想放弃,就有一股很强的力量支持着他,他想着:「我已经不能孝顺父亲了,但我不能再让母亲继续痛苦下去。」是这份孝心支持他终于把毒瘾戒掉。所以,这位朋友能化解人生危难的两个重要态度:一是孝心,一是对姊姊「悌」的态度,这才让他赶上了熏习中国圣贤教诲的这班列车。
    这位朋友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我的父亲已经不在了。」他讲的时候,一个大男人眼泪当场就掉下来。从这位朋友「金不换」的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行孝要及时。他对我说:「蔡老师,你不要只跟这些人讲,他们是好人。我们都是坏人,我们更需要,你们一定要来跟我们讲。」后来我们到温州讲课,他是温州人,就带一些朋友来听课。真的,更需要帮忙的是已经走在社会黑暗处的人。
    我到厦门监狱做了一场演讲,也是希望圣贤的光明能照耀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位「金不换」跟我告别的时候说:「蔡老师,等我把公司安顿好,再来跟你学一阵子。」我说:「好!」他假如去戒毒所演讲,一定比我精彩。他说:「我们这种人最傻,只为了一时的享乐,拿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脑袋开玩笑,所以是属于投资最多,回报最少的。」假如他知过能改,用这份爱心去帮助社会边缘的人,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功德无量,我相信他是真心的。所以,一定要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
改过要从哪里下手
    改过要从哪里下手?要从最难的地方下手,这样才有力道。我们要想想自己的毛病习气,哪一条最严重?就从那里开刀,保证你会觉得自己进步特别快。假如你的脾气最大,你却说要修布施,你这一生对于布施本来就修得不错了,并不需要再特别对治,所以一定要对症下药,才能「德日进,过日少」。对治自己的过失,可以从三方面来做,可以从事上改,可以从理上改,也可以直接从起心动念上改。哪一个方法最好?起心动念。
    从事上,「怎么又发脾气了!」自己很懊悔。下次又发了,继续检讨一次。当我们每次检讨,跟人家数落自己哪里又犯过错的时候,又让自己心里落了一次印象,等于又犯了一次。所以,真正改过不是向别人发露忏悔,而是后不再造,那才是改过的精髓。因此,犯错了,要时时刻刻督促自己下次不能再犯,那才重要。不是说跟许多人讲了,过失就没有了,那是自我安慰。所以,从事上改,往往效果不彰。
    从理上改,理得心安,明白了很多的道理,慢慢的将错误改正过来。最快的方法,就是从心上改。圣贤的道理无非「主敬存诚」,当我们的念头不真诚、不恭敬,马上把念头转回来,这样行为就不会有错误。一个人修正的功夫,只要能在起心动念上修,改过的速度就会很快。既然要学,就要学最快的方法,要会判断、抉择。当然,也可以三方面一起做,从事上、从理上、从心上都改,观照自己的念头真不真诚?平不平等?清不清净?恭不恭敬?不要自己欺骗自己,那是人生最可悲的事情。
    改过就好比砍一棵毒树一样,从心上改,是直断其根,直接从根部切断,根拔掉了,枝叶自然就枯萎了,这是最究竟的方法。从事上改,好比从树叶上下手,把它的毒叶摘下来,摘了半天,好不容易右边才摘完,左边又长出来了,这很麻烦。从理上改,就好像是从树干上下手,这边的枝干砍掉,那边的枝干又长出来了,也不究竟。所以,还是要从根本修正自己,从起心动念处下功夫,这是改过的方法。事在人为,有决心,绝对可以对治坏习惯。对治坏习惯,可不能跟自己比,要跟圣贤比,要有希圣希贤之心。
辨善
    什么是善?我们想要积德修善,首先要有能力辨别什么是善,否则会善恶不分。当我们善恶不分,境界一现前,就很可能误入歧途。现在许多家长很烦恼,怕孩子被带坏,其实烦恼不仅没有好处,还有坏处。如果每天都烦恼,细胞受影响而病变,身体状况就变差。所以,必须赶快帮助孩子建立善恶分明的判断能力,才能保证他一生走得顺畅,不至于被人误导。
    对于善,中国有一本着名的家训《了凡四训》,讲得很清楚、很完整。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的家训,不只利益了他的家庭,还利益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大家可以用心去看。一个人学问能否成就,绝对不是说讲课的老师讲得好,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主动学习,立身行道,解行相应,学问才能提升起来。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勉强不来,强扭之瓜不甜。圣贤已领我们进门,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已经拿在手上,接下来的修行要靠自己主动。
    什么是善?了凡先生说:「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辨善看存心
    打人、骂人是不是善?对人都是九十度鞠躬,有时候还一百二十度,这样是不是善?善有标准,《弟子规》是非常好的标准。另外,看他做这件事的存心是什么?这是对善最根本的判断,从存心可以判断是真善还是假善。
    假如一个人对人是毕恭毕敬的鞠躬,但他只是对上司恭敬,对下属就很不客气,可见他那个鞠躬是有目的,是为了攀龙附凤,是为了自己的升迁,这个存心是利益自己、是自私自利,所以纵使鞠躬也是假的,也是恶。看人不能只看一个点,要看线、看面,看他对任何人是否都是真心的。
    打人、骂人,一般人都认为是不好的。但是我们仔细观察,若是这一巴掌打下去有把握将对方打醒,这时不打也是不对,「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亲人犯错的时候,你如果不规劝他,不仅他错了,你也错了,因为你没尽到本分。所以,在「朋友」一伦中,我曾经举过一个好朋友的例子,他三十多年来,过生日首次被人骂了半个小时。被骂完的隔天,他居然打电话给我说:「我三十多年来接到最好的礼物,就是昨天你骂我。」而我们也从这个例子体会到,一个人的福分在哪里?「福在受谏」;能接受别人的劝诫,这个人有大福。心量大,能宽容,就能避开人生许多的危险,原因就在于他能广纳谏言。我知道这位朋友对我很信任,这时就要一棒把他打醒。所以,当你是为了对方着想的时候,这个存心就是善。
    我们看事情要从根本看,而根本就在你的存心。所有的行为都是从哪里出来?心。行为就是心的反射,我们的言语动作都是心的延伸,心与行是分不开的。当我们的心是为别人着想,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就是利益他人,心行一如。
    提升一个孩子的道德学问,从哪里下手?从他的存心下手,直截了当。你不要看孩子毕恭毕敬跟你鞠躬,可能你走了之后,他就变一个脸给你看。所以,要抓住根本,要抓住真实的东西,心是根本。一个孩子有了孝心的时候,他的一切行为都是那样的孝顺,那样真心。一个孩子有了恭敬心之后,他所有的行为都会很恭敬。所以,不要小看那些礼仪,不要小看孩子对长者的礼貌,这都是从外点点滴滴内化成为他内心的态度。当他的行为内化之后,言语举止皆不离恭敬之心。
    一真一切真。一真是什么?心真。一切是什么?行为。心真了,所有的行为都真了;心不真,所有行为都是假的。当你的心真诚,所有的朋友对你都是真诚。人生所面对的任何人事物,都是你的一面镜子。当你对他好,他反射回来对你也好;当你对他不好,他反射回来对你也不好。人生就像照镜子一样,当我们一照,随时都是笑脸,代表你的心是随时随地对人关怀、对人恭敬。学习圣贤学问的人,脑子里想不起来看哪一个人不顺眼、跟哪一个人过不去,每天都是想着大家对我们的关怀,如何要赶快提升自己,回报别人对我们的肯定。
    当我们人生的镜子,这一边照过来五十个人对我们笑,那一边照过来五十个人对我们哭、对我们很凶,请问这一边的五十个笑脸是真的还是假的?一真一切真,一个人真正能宽容别人,绝对不是百分之五十宽容、百分之五十不宽容,那是自欺欺人,是我们的学问还没真正达到圣贤的教诲。为什么这百分之五十是笑脸?因为他们顺着你,你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做;如果他们不顺你,你就对他们没有好脸色,所以用的还是好恶心。好恶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用好恶心待人处世,纵使现在这些人对我们是笑脸,改天相处过程有些磨擦,马上就变脸了。所以,人的道德学问是时时处处提得起恭敬、宽恕,那才是真实学问。人贵自知,求学问的人不可自欺欺人。我们既然有因缘闻到圣教,今生就要成就自己的道业,否则就太可惜了。当你有决心求学问,你的家人、亲人绝对会被你的真诚所感动。我们周遭亲朋好友变化的快与慢是谁决定的?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善要从根本看,从动机、存心了解善的真假,如此才不会判断错误,所以观人的能力一定要学好。看错一个人,对人生有很大的影响。许多人因为看错一个人,几十年的努力都毁于一旦。而这些毁于一旦的人,他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有没有帮助?没有。看错人没关系,要了解看错的原因,重新再站起来。人生只要有开始就不怕太晚,只怕一生走得胡里胡涂,不明不白。当我们的人生已经处于逆势、处于不好的状态,这时要告诉自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己的状态有没有像大舜那么惨?大舜是连父母都要害死他。请问你人生的这一盘棋有没有比大舜更难走?大舜的孝道排名第一,「亲憎我,孝方贤」,大舜用他的真诚心感动了父母,让家庭得到幸福快乐。大舜也感动了所有的臣民,佩服他的德行,进而提升自己的德行,孝顺父母。我们不要怕人生的棋不好下,只怕自己没有真诚、没有道德学问的根基。圣人学问是时时刻刻能让你的人生从不好的状态到达圆满,只要有学问、有智慧,你的人生一定可以走得有声有色。
    我们要问问,孩子每天努力读书的动机是什么?假如孩子每天努力的动机是「我父母这么辛劳,我一定要让他们放心」,那你这一辈子就高枕无忧了。但孩子的存心若是「我考得好,我爸爸就要给我五十块、就要给我一百块」,你就要担心了。不要看孩子很努力就非常高兴,存心错了,就错到底,这个道理几个人懂?
    有一本书叫《穷爸爸富爸爸》,让所有的父母趋之若鹜,为什么?因为它是畅销书。现代人看书、听歌,也不知道这本书、这首歌内容好不好,只要大家都唱、都看,他就唯恐人家觉得他孤陋寡闻,所以赶快去购买。其实现在最畅销的书,可能就是污染最严重的书,因为它大部分都是谈论人家的是非恩怨,挖别人的隐私,看了都会被污染。现在电视节目、新闻报导都拍些什么?很少拍行善五十年如一日的善人,反而是访问杀人放火的通缉犯,真是误导孩子把恶人当作英雄看。我曾经看到一篇报导,内心非常担忧,整张报纸百分之七十都在报导一个枪击要犯,还把他杀人的过程写得一清二楚。结果在报纸的边角,有一块这样写着,「有一位老者,五、六十年造桥铺路,不为人知」。这么大的善人,只占了全部报纸的百分之几?而一个罪大恶极的人,百分之七十都是他的篇幅,真是颠倒了!到底谁是英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被当作英雄,忠孝仁义的人还被人家耻笑:「现在还有人干这种事!现在还有人拾金不昧?真傻!不会占为己有。」这个时代非常可悲!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要力挽狂澜,要有使命再现圣贤风范。
    所以,选择书籍非常重要,要会判断。人求学问不要用虚荣心求,不要比畅销书,要比几千年不坠的经典有没有读过。你能落实、实践经典里的两、三句,保证你终身受用。而这些畅销书看完之后,只会让你的心波涛汹涌,甚至于担心先生怎么了,孩子又怎么了,看了很多书看到最后神经兮兮。
    记得我第一次到香港,坐电梯时,看到有人拿了一本书叫做《男人这东西》。虽然没看到内容,光看书名是什么感觉?对男人来讲,觉得自己被看成东西,已经是不被尊重了。女人看了这本书,保证每天提心吊胆。现在的书是唯恐天下不乱,是在提起人的情绪,而不是建立人的理智。
    所以,要会选择书,要有判断力,要能分辨好坏。这一本《穷爸爸富爸爸》教人什么?让孩子从小懂得管理钱财。这个出发点没有错,但是如何管理钱财就很重要。书里面教导父母:孩子做家事,你就给他钱,让他来管理财务。听起来好像没错,但是这件事做下去之后,孩子的存心是什么?往后的流弊是什么?
    有一位妈妈买了这本书之后,心里想:「我女儿是最懒惰的,用这个方法应该会让她变得很勤劳。」回去之后,她就郑重宣布:「女儿,妳帮我洗一次碗两块钱,帮我洗一次衣服三块钱。」女儿一听,眼睛发亮,心里想的不是帮妈妈,而是可以去买什么东西,于是开始拼命的干活。她妈妈想:「太好了,我女儿马上变勤劳了。」是否真的变勤劳了?现在一般人都没有看到事实真相,所看到的都是很表面的东西,都是用症状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本解决问题。人不开智慧,表面上看似解决问题,事实上是制造更多的矛盾。
    这位母亲后来跑来找我,说:「麻烦了!我叫我女儿做事,她一个星期之内马上变得很勤劳,还赚了我不少钱。结果一个礼拜之后,有一天我实在累得不行,我就对她说:『妈妈这么累了,妳就帮我把衣服洗了晒起来,妈妈给你两块钱。』结果我女儿看看我说:『我今天也很累,我不赚了。』我才突然警觉到,这个方法错了。」家庭是不是谈利害的地方?不是,家庭是谈付出、谈本分、谈用心、谈关怀的地方。连家庭这么温暖的地方都谈利害了,这个社会真是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连孩子帮父母的忙,父母还要跟孩子说:「来,两块钱给你。」真是不可想象!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做了一个活动,就是演一场戏。一个孩子帮母亲做了一些工作,就拿了一张单子跟母亲要钱,洗了几次碗几块钱,挂了几次衣服几块钱。后来他妈妈也拿一张单子给他,她说:「我怀胎十月,不用钱。我生产的时候被割了一刀,不用钱。我煮了几百顿、几千顿的饭,不用钱。我替你操了多少心,洗了多少衣服,统统不用钱。帮你买了多少件衣服,不用钱。」这个孩子一听完,自己很惭愧。所以,家庭是每个人用心付出的地方,是培养一个人懂得尽职尽责,懂得感恩、念恩的地方。所以,可不能乱学,很多书不能随便照做,还是要遵循圣贤教诲,否则吃的亏就大了,等到你发现错误的时候,再想挽回,为时已晚。有一句话很实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谁是老人?能称为「老」的,都不是普通人,「老」是尊称,很有智慧的圣哲。「老人」是指真正有智慧的圣贤人,我们要领受他的教诲。
    我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去拜访当地留名青史的圣哲,而他们往往会留下非常精辟的人生教诲。所以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看得更远。中国古人教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到一个地方,人文也好,自然也好,都可以让你开拓视野,增广见闻,有非常多的提醒,非常多人生的启迪。只要你有好学之心,人是老师,天地万物也是老师。
    我第一次到泰山的时候,终于了解了什么叫「稳若泰山」。泰山不是很高,但是一看泰山的底座,就觉得动它不得,好稳,心都静下来了。泰山能有这么稳,我们的人生稳不稳?假如你有德行、有智慧,你也会稳如泰山,一生立于不败之地。你有没有立?我们的孩子有没有立?如何让孩子的人生稳若泰山,这就重要了。
    公园里有很多参天大树,这些大树为什么能立得那么高?它们的根盘根错节,扎得非常牢固,一看就让人肃然起敬。所以,要让孩子的人生有高度的发展,根本在哪里?在于根基扎的浅深。因此,教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德行,要让他人生的根基扎稳。所以,很多书你要会明辨,不可以拿来就用。现在的孩子是标准的实验品,引进意大利的、苏联的、德国的教育方法来教学生,请问哪一个国家的历史曾经超过几千年?中国人真的要静下心来想一想,不要再干这种傻事、荒唐的事。其实现在许多外国的志士仁人,也开始在东方寻求解决家庭社会问题的方法了。
    任何一个言语行为,纵使是善心想做,也要谨慎考虑它往后会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们称赞别人也要看情况,你要确定他真正是个好人,才能称赞他,你已经确定这个人言行一致了,才可以称赞他。为什么?假如你还没有认识清楚就称赞他,其他的朋友因为信任你所说的话,也以为他是好人,结果被他骗了,怎么办?
    我在推展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很多的团体找我们去参加,我从来都不参加。为什么?因为我们不确定他的目的是不是真正为了弘扬中国文化。我发现很多的推展者,名义上说中国文化好,但是所说的没有一句是中国文化,很多都是西方心理学,挂着羊头卖狗肉。假如我们没有避嫌,跟他拍照,他很可能拿着照片到处宣传:「你看,连蔡老师都跟我们很熟,他也很支持我们。」很多事确实要看深远一点,否则有时虽然是善意,大家都是好朋友,照照相无所谓,但是流弊可就大了。这不是说我们不愿意接受他,而是考虑到会对往后的人群造成不好的影响,这样我们就对不起大家。
    很多朋友接触我们之后就说:「蔡老师,我要辞掉工作跟着你。」要不要接受?假使看他这么真诚,立刻就接受了,就太冲动了。要考虑到他的家庭状况是否允许?再者,他是一时冲动?还是真的?这有待观察。这不是不仁慈,如果你心软,可能到最后更麻烦的是他自己,对你也有很大的障碍。凡事要冷静应对,保持距离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便于让他冷静,也便于给你观察。假如保持距离三个月之后,他就不想干了,这代表他发的心是假的,真心绝对能通过时间、空间的考验。真正想做事的人,绝对不需要你去请托:「太好了!拜托再做一点。」我们在推展中国文化,哪里需要杨老师常常来鼓励:「你再撑一下,再好好做。」那不就把老师累坏了吗?要找的是真正有心的人,而真正有心的人绝对能禁得起时空、挫折的考验。
辨善看流弊
    我们从此地了解到,学习一定要听老人言,要听智慧的言语,才会懂得分辨真假,我们要看这个行为做了之后,对于往后是否有严重的流弊。中国古人判断事情看得非常深远,假如一件事情做了对当时的人们有利益,可是对往后的人们有害处,他就不会去做。可见得中国古人是多么的厚道,他们所考虑的是这个行为以后所产生的流弊问题。所谓流弊就是影响性,这个行为对往后的影响有多大,他可以看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孔夫子就看到了几千年。
    依孔夫子的道德学问,以及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能力,把当时一个最乱的国家政权掌握在手中有没有问题?绝对没问题的。而且拿到政权之后,是否可以把它经营好?绝对可以。但是那个影响就只是当时的那个国家,而不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假如夫子搞政变,夺取政权,往后的人都会说连夫子都可以推翻人家的政权,这种行为对往后就会产生很大的流弊。所以,夫子看得很远,绝对不逞一时眼前的好处。读书人看善不能只看存心,还要分辨往后流弊的大小。
    所以,我们对孩子很慈爱,凡事顺着他,看起来他比较不会跟我们过不去,但是若错误的行为也顺着他,到最后就害了他。佛家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慈悲和方便会出问题?若没有智慧的判断,孩子会凭借着你的宽恕做掩护,给你制造麻烦。
    因此,宽恕别人要有智慧,你的眼神要告诉他:你做什么事,我都清清楚楚,千万不要乱来!这就是你在宽容之外,同时也传递出严厉的警告让他知道:你做得好,我鼓励你;你做得不好,我不说你;但是假如你不知悔改,我一定会使出霹雳手段。为什么?霹雳手段是慈悲。以公司为例,表面上看,霹雳手段是辞掉某个人的工作,事实上是为了大局着想。可否因为一个人搞是非而把整个公司给毁了?你原谅他,就是毁了整个团体,那是不理智的行为。所以,不可因为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但在开除他之前,一定先给他改过的机会,当他不知悔改,我们才使出霹雳手段。使用这个手段对他是不是害?不是,对他是慈悲的。
    世间人总觉得,对我好就对他不好,其实只要你的存心是正的,对谁都好,就事事无碍。我们对于道理的理解不圆融,做事就会产生诸多烦恼。比如刚才的例子,你把他开除了,是避免他造成更大的错误,那是对他的慈悲。如果不开除他,就害了整个公司,他所折损的福报就更大,他的人生也会因此毁掉。当你把他开除后,私底下你们还可以做朋友,偶尔提一些水果去看看他。其实犯错的人知不知道自己错了?还是知道的。只要你的行事是大公无私,等他情绪平和下来,他会理解谁是真正为他好。所以,被卢叔叔辞掉的职员,对卢叔叔还是很尊敬,因为在辞掉他们之前,卢叔叔已经给他们很多宽恕和关怀。总之,不能平常看人不顺眼,然后假公济私把他辞掉,对方绝对会记恨在心。所以,「人情练达皆文章」,我们必须考虑到流弊的问题。
    孔夫子非常有智慧,他能洞彻一切事物的影响性。有一次,子贡到其他的国家去做生意,鲁国有一则法律,只要在其他的国土看到鲁国人被卖去当奴婢、做苦力,可以用钱把他赎回来,国家会发奖金给你,这是鼓励大众爱护自己的国人,主动解救国人。这个做法好不好?非常好,让人时时处处能想到自己的国人。子贡经过他国之后,赎人回来,因为他是大商人并不缺钱,所以他就跟官府说:「我不要奖金。」旁边的人民一听:「这个人好清高,连奖金都不拿。」一般人都赞叹子贡。可是夫子对子贡的看法跟一般人不一样,夫子对子贡说:「你错了!」
    是不是多数人认为对的看法就是对的?现在是民主时代,采取举手表决,人多就是对的,其实非常危险。因为当人不理智时,政客利用意识形态让你感情用事。人民会因为这些政客的设计,挑起了很多错误的思想,结果国家许多重要的权力都被这些有目的的人掌控。所以,实行民主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人民的水平要达到某种程度,判断是非的能力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而有水平的人要超过一半以上,如此才能提倡民主。所以,制度没有好坏,要看当下人民的整体素质如何,否则虽是好意,却把社会给毁了,这需要有智慧去判断。
    夫子跟子贡说:「圣贤人的行事可以移风易俗,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随自己的爱好而任意去做?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贫穷的人多,你的行为让大家认为赎人接受奖金是贪财的行为,哪还有人愿意去赎人?以后鲁国赎人回国的风气将会消失了。」子贡赎人回来不拿奖金,好像很清高,在金钱上可以放得下。但是鲁国大部分是穷人,当他出去遇到自己的国人当奴隶,心里很想救他,可是想到子贡不拿奖金,如果自己拿了好像不廉洁。但是不拿奖金,下一个月的生活就成问题。如此一犹豫,他救人的心就会受到干扰。不要说多,假如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受到干扰,就有一个国人没被救回来。而一个国人没被救回来,可能就是一个父亲没回来,这将会影响一个家庭的命运。所以,做事不是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要能洞察整个层面,深谋远虑。
    夫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他看到有人落水快淹死了,二话不说,赶紧跳到水里把人救起来。但我们要知道,救溺水的人不能马上救,要等到他差不多昏过去再救。有人说这样太残忍了,但因为溺水的人力气已经失控,他抓到任何东西都会拼命往下拉,如果你在这时救他,会被他拉下去。所以,救人也要用理智判断,等他快昏过去了,他的身体松软了,这时你很容易就可以把他救起来。
    这个人很感谢子路救他一命,就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做为谢礼。子路看他很真诚,就把牛牵回去。世俗人看子路接受别人报答,好像不如子贡清廉,但是消息传到夫子那里,夫子就称赞子路:「从此以后,我们鲁国人勇于救人的事迹就会愈来愈多。」接受别人至诚的感谢,会带动整个社会救人助人的风气。
    圣贤人所考虑的是:一个动作所带来的长远性影响。我们现在对于任何事情也要学会观察,做了之后究竟对自己、对家人有什么影响?甚至对社会有什么影响?有人可能会说:「哪有这么严重!」社会是大众所组成的,当一个人丢垃圾,所有看到的人都会觉得丢垃圾是正常;当一个人捡垃圾,就会唤醒大家不要糟蹋大环境。
    佛门有一则公案,表面看来好像是给予人方便,结果却令佛门受到很不好的影响,所以要会分辨流弊。清朝的顺治皇帝觉得学佛很好,就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出家,他这个用心很好,但这是善心行了大恶事。为什么?过去想出家的人都要先经过严格的考试,考试最后一关是皇帝亲自面试,皇帝看这个人的学问、德行有无资格做他的老师,教化百姓。所以,及格的文凭是皇帝发的,称为「度牒」。皇帝同意之后,如果你要出家,师父一定先看你有没有度牒。所以,那时出家人的素质很高,帝王恭敬。帝王恭敬供养,下面的文武百官谁敢怠慢?上行下效,全国老百姓当然尊重出家人。所以,从前的县令、太守,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上佛寺请教出家人。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因为爬山往返需要两天时间,一定是有要事才会去请教出家人。
    顺治皇帝废除度牒之后,什么人都可以自由出家。有的本来要照顾妻儿的,为了逃避责任跑去出家。有的根本没有学识,又好吃懒做,一想到出家有人供养,也跑去出家。确实也有许多有心的出家人想要弘扬佛法,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虽然是少数人不好,但佛门的整个形象都受到了影响,这个流弊是顺治皇帝当时所没有想到的。所以,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一定要瞻前顾后,考虑流弊。
大善小善
    善,除了考虑真假、流弊,还要考虑很多层面,一般人最重视的是大善与小善。何谓大善?何谓小善?一个企业家资产几百亿,他捐了十万块。一个农夫辛勤耕作了一辈子,因为看到家乡盖了一所医院,觉得医院可以救治很多人,所以他用一生的积蓄十万元买了一台救护车捐给医院。同样是十万,善的大小是否一样?相差很多!所积的福也相差很多。这个企业家的存心很可能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这位老者把一生的积蓄捐了出来,念念都是为了救人,所以他的福分无法计量。
    宋朝的卫仲达有一个因缘,作梦的时候到了阴间地府。阎罗王命小鬼把卫仲达的善恶簿呈上来。结果,恶的簿子摆满一地,善的簿子只有一个像筷子那么细的小卷轴。阎罗王就叫小鬼拿秤来量轻重,结果记录恶的簿子轻,记录善的簿子反而重。卫仲达便问:「阎罗王,我还未满四十岁,怎么会有那么多过恶?」阎罗王说:「恶不等你去犯,只要一起心动念,我们这里就有记录了。」卫仲达又问:「善的那一个卷轴里,所记载的是什么事情?」阎罗王就说:「朝廷想兴建一个大工程,在福州城三山修建一座石桥。你上疏建议皇帝不要修建三山石桥,因为这个工程是不必要的,劳民伤财,这就是你的疏稿。」卫仲达就说:「我是有这么一个谏言,但于事无补,皇帝并没有采纳我的意见,还是修建三山石桥。我这篇奏稿有这么大的力量吗?」阎罗王说:「朝廷虽然没有采纳你的谏言,但因你这一念是为国为民,所以善的力量很大。如果朝廷采纳你的谏言,善的力量就更大了。」
    因此,当我们念念为家庭、为社会,我们念念都是在培自己的福田。所谓「福田心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吉凶祸福都是从你的心念变现出来的,只要你有善心,有广大的爱心,关怀、帮助别人,你的福分一定能感应得到。所以,善的大小是从心量来看。
非信之信 非慈之慈 非礼之礼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我们要会明辨,行善才会做得正确,否则很可能以善心行了恶事。
    「非信之信」。你答应别人,好像是守信,但是那件事是欺骗别人的,就是非信之信。信与义配合才是真正的信。若非真正的信义,你还遵守,就是助纣为虐,就是非信之信,一定要会判断。
    「非慈之慈」。看起来很慈悲,对人和和气气,这是《论语》说的「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指所有的人看他都很顺眼,连坏人看他都很顺眼,实际上他是个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孔夫子说这样不好,看到每个人都不得罪,看到坏的行为也视若无睹,把社会的是非善恶都混淆了,这样的人是「德之贼」。所以,面对恶人要能正直的指责规劝,才是读书人的气概。如果你对每个人都很仁慈,让恶人甚至于孩子,因为你的慈反而做了很多坏事,而你都没有制止,就是「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你的宽容已经让人家有机可乘,是没有智慧的宽容,所以是非慈之慈。
    「非礼之礼」。我们要能判断,对人恭敬的动机是什么?假如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这就不是真正的礼貌,而是另有目的。所以,善要会分辨、洞彻,分辨清楚之后,善要积极去做。
如何行善
    「善」可以从十个角度去观察,这是了凡先生整理的十个行善标准。我把它分成对人、对事、对物如何行善。
爱敬存心
    第一、「爱敬存心」。改过要从心改,行善也要从心行,心就是行,因为有这个心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一个人能时常保持着爱人、敬人的态度,他所感得的就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心上时时存爱心、存恭敬心的人,一定处处都在做善事。爱心与恭敬心除了对我们身旁的人之外,还要对古圣先贤、对我们的老祖宗,所谓「事死者,如事生」,我们不能忘记孔夫子的教诲,不能忘记孟夫子的教诲,不能忘记圣贤人的教诲。对于往后的子子孙孙也要爱敬存心,这一点现代人做得太差了。因为物欲横流,只想到自己要怎么享受,至于享受的过程破坏了环境,造成了多少恶果都不管。现代人这种态度真的很可悲,我们不能让这种态度继续延续,要从自己开始,往后对人都要有爱敬之心。
    道家八仙之一吕洞宾,他的老师汉钟离也是八仙之一。汉钟离要教吕洞宾一个法术,叫「点铁成金」,汉钟离说:「你学会这个法术之后,可以用来济助穷苦之人。」吕洞宾就问:「我把这个铁变成金,以后这个金会不会再还原成铁?」汉钟离就说:「五百年之后,这个金又会还原成铁。」吕洞宾说:「那我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吗?这种事我不干!」老师就说:「成仙要积三千功行,你这一念善心,三千功行都圆满了。」吕洞宾不仅想到当下的人,连五百年后的人他都能爱护,可见他的存心非常的仁慈宽厚。所以,时时提醒自己爱敬存心,你的爱心与恭敬心一定会表现在你的言语行为态度之中。
敬重尊长
    第二、「敬重尊长」。中国人讲「忠孝传家」,我们的德行表现在哪里?敬重尊长。尊敬长辈,也要尊敬贤能之人,古代的礼仪是对有道德学问的人特别尊敬。这样是否不平等?我们要理解,西方人所说的平等,是指人人都有一张选票可以投,但这不代表大家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所以,恭敬之心所体现的礼仪,要从他对社会的贡献来定,这样才有次第,才是真平等,不然整个社会谁也不服谁,就会乱成一团。
    当我们见到一位爱护人民,而且时时拟定对国家有利的政策、很有德行的好官时,难道我们连个礼都不主动跟他行吗?当我们对贤德之人有礼的时候,同时也是给我们的子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教导他们见贤思齐。所以,中国人有很多礼貌的态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是现在的子孙没有深入去理解。尊贤重要,尊重老人更重要,因为老人为社会贡献的时间比我们长,没有上一代哪来的下一代?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诚心追念祖先前贤的恩德,如此人民才能淳朴厚道。
    我们在厦门演讲时,福建龙岩来了几位老师,其中有一位老师上台来分享心得,非常有意义。他说他来上课之后,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道。夫子在《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这位老师的明白不是文字上的明白,而是印证了这句话真实不虚。他们乡里全都是姓吴的,整个村落分成十几个单位,他是其中一个单位。他们那个单位有四十几户人家,出了一百零八个大学毕业生,只有一个人没有大学毕业,而且这个人还是考上之后读到一半因故休学的,所以是没有一个人没考上大学。
    为什么这四十几户人家的素质这么好?因为从小长者就告诉他们,清明节、春节这些重要的节日,一定要回来探望父母,这是念恩,不忘本。每年的大年初一,所有的孩子不是去玩,而是陪母亲去上香礼佛。礼完佛,上完香,把母亲送回家之后,再去给乡里的长者拜年。拜完年之后,所有同辈的亲朋好友聚集在乡里的一所小学,讨论、互相交流这一年来读书的心得、工作的经验。有这样的风气,难怪他们的素质都这么好。所以,任何事都没有偶然的,这个乡镇抓到了学问的根本,根本就是孝与悌。每年跟长者拜年,是对尊长的恭敬,也是落实「出则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自然而然长养他们处处替人着想的心。我们从此地也体会到,德行好的孩子成绩一定好,而且他们的好不是逼出来的,是自动自发的。所以,长养孩子孝悌的态度,对他一生成就至关重要。
与人为善
    第三、「与人为善」。我们现在一起学习中国圣贤教诲,大家在这里听课就是在行善,就是演一出与人为善的戏。假如诸位不来听,我就失去了信心,讲不下去了,戏就唱不成了。所以,唱戏的跟看戏的合作,才能把这场戏演好,这叫功德平等。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孔子传」,拍得非常好,我每次看了都会感动得哭,那种哭会清澈心灵。其中有一幕是许多学生来到孔夫子的家里接受教诲,有一位幕后的大功臣无怨无悔的帮忙孔夫子招待学生的衣食住行。哪一位?就是孔夫子的太太。她在帮夫子的学生盛食物的时候,总是笑脸迎人。我说夫子的太太与夫子是功德平等,因为她心心念念都是希望学生能够成就学问。所以,别人在做好事,我们同样欢喜,行有余力就去帮忙,跟他一起做,功德是无二无别的。假如真的不行,时间又不允许,这时你发自内心赞叹、随喜,那也是行善,也是在与人为善。
    在这个时代,「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你想做一件好事,好事多磨,人家都想尽方法障碍、阻止你,所以好事不容易成就,好人常会被批评。假如你见到一位老师教学非常认真,结果却得不到众人的掌声,这时我们要适时的给予他们精神鼓励。我们可以主动拍拍他的肩膀说:「教育就是有你们这样的老师,所以还能够屹立不摇。」他本来已经很疲劳了,突然听到鼓励,更鼓舞了他的勇气。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鼓励与关怀,所以你去鼓励、赞叹,这也是与人为善。
劝人为善
    第四、「劝人为善」。要用什么劝?古人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当面劝人,这是以言词;千年万世劝导众生,那就要用书籍。你能写下很好的教诲,就可以像袁了凡先生一样流传到后世。劝人以口,要审时度势,首先有足够的信任与付出再劝。在劝勉他人的时候还要观察时机,要「规过于私室」,私底下劝比较好。劝人以书,一个人要真正能有书传世,不是会写字就可以了,根本问题还在立德、立功,用自己的德行利益社会,人家才会觉得你是真才实学,你所留下来的文章,人家才会信服,才得受益,所以要留书首先要立身行道。
    劝人也要了解现实状况。我们之前提到,大人的世界里,人们不会听你说什么,人们只会看你做什么。学习《弟子规》,不是叫人家去做《弟子规》,而是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当你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你的兄弟就开始感动了。当你做到「冬则温,夏则凊」,你的父母就开始感动了。当你做到「凡是人,皆须爱」,接触你的人都如沐春风,你劝他的时机就成熟了。所以,要「为人演说」,演在前面,演好了再来说,知所先后则近劝人之道矣。
    劝人为善,可以用言语劝人,也可以用书本劝人,而现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用行为、德行来感化人,才能劝导他人。古代的圣贤人很懂得劝人之法。东汉末年有一位贤者管宁,有一次和同窗好友华歆一起锄菜,看到地上有一片小金子,管宁继续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像瓦砾石块一样,华歆则马上把金子捡起来,丢下锄头就离开了。又有一次他们同席读书,正好有达官贵人的车马经过门口,管宁继续看书,华歆则是扔下书出去观看。现在这样的孩子多不多?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不专心了。当华歆回来之后,管宁拿了一把刀子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开来坐,并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管宁观察朋友的存心、习气,可以想见朋友往后若是进入官场,一定会很危险。譬如,摆一百万元在面前,见之不动心;摆一千万元在面前,仍旧不动心;摆一亿元上去,就会考虑看看。所以,人没有真正明白财的道理,很有可能会禁不起诱惑,所以学问之根还是要扎得很深才行。
    管宁后来做官非常认真,也很清廉,他时时观察人民的状况,有哪些必须教化。他发现在自己管辖地区的人民,因为井很少,为了打水争来争去,甚至会动手打起来。他也没有当面制止,而是去买了很多新的水桶,趁着天还没亮时,跟下属先去把水打好,放在井边。很多人本来打算一清早去占位置,可是到了井边,看到水都打好了,回想起自己每天与人争来争去的场面,都生起了惭愧之心。由于管宁懂得用善巧唤醒人民的惭愧心,整个乡里互相帮助的风气就慢慢形成,所以劝人确实要有高度智慧。我在与卢叔叔的相处中,看到他很多劝人的智慧。记得在澳洲学习的时候,我们是八、九个人一起住。八、九个男人住在一起会如何?环境较为脏乱。每次大家聊天,嗑瓜子,吃很多东西,结果桌上一摊,地下一摊,洗手台也一摊。怎么办?只见卢叔叔一言不发,开始动手把所有的地方擦得一尘不染。他整理好洗手台之后,连一滴水都没有,干干净净。第二天还是一样,卢叔叔又不动声色,全部从头做到尾。就这样做到了第五天,大家又在那里吃东西的时候,有人就说了:「人家每天搞得这样干干净净的,你们这是什么态度?还搞成这样!」结果所有的人都低下头来,从此以后就没有这种情形了。卢叔叔有没有讲?没有,他以身作则,以从自己做起的态度,唤醒了别人的羞耻心,然后还借别人之口,达到了劝大家的效果,所以我们还是要用德行去感化他人。
    我看到卢叔叔对每个人都很关怀,我们几个年轻人去见他,他都很提拔,但是我得到的利益最大。为什么?别人要帮你,还要你肯接受才行,否则纵使孔子站在你面前也没用,因此我很感念他给我的教诲。卢叔叔每天带我去散步的时候,一边散步一边把他很多人生的智慧点点滴滴告诉我。他也会关怀、劝勉其他的年轻人,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有一个弊病:还没本事就傲慢。这是致命伤。所以,很多机缘当面错过,我很替他们惋惜。所以,要用善巧、智慧的方法,劝人为善。
    春秋时代,郑庄公与他的母亲武姜发生很大的冲突,于是就对母亲说:「不到黄泉不相见!」这种狠话一讲,可能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虽然庄公事后确实后悔了,但因为他是国君,君无戏言,面子最贵,不肯认错。他的大臣颍考叔是个有名的孝子,他用了善巧方便让国君母子言归于好。颍考叔很有智慧,他借着进献贡物去见庄公。古代的礼仪,大臣送国君礼物,国君礼尚往来,一定要回礼。所以,当庄公请颍考叔吃饭的时候,颍考叔就把肉放到旁边不吃,这就是制造机会给郑庄公。
    庄公见到颍考叔这样做,十分好奇,便问道:「你为什么不吃这道菜?」颍考叔很真诚的回答庄公:「我们家有好吃的食物,一定请母亲先吃。而我的母亲从来没有尝过国君您赐的肉羹,请您让我带回去给母亲吃。」这么真诚的孝心讲出来,庄公听了很感动,突然回光返照:「你有母亲奉养,偏偏我却没有!」当国君有心悔改的时候,臣民给他建议的机会点就出来了,所以颍考叔就告诉郑庄公:「君王有什么可忧虑的?如果掘地见泉,在地道中相见,有谁敢说不对?」于是庄公就照着他的话做了。我相信颍考叔这个做法绝对不只是为了让国君母子相见,读书人的视野非常宽广,他了解到一个国君做错事会影响一个国家的风气,所以这件事他是责无旁贷,一定要把他的国君劝通,否则郑国的人民就会说:「连国君都不孝了,我为什么要孝?」那还得了!所以,赶快劝谏国君,让国君迎请母亲回来奉养,整个国家的风气就会改变。确实劝人为善要有善巧方便,而这个善巧方便绝对不是说你一定要刻意去学,这个善巧方便还要看你是不是真心想帮助人,只要你有真心,方法一定可以找得到。所谓「士有百折不挠之真心,方有万变不穷之妙用」,你有百折不挠要帮助别人的心,就会有很多好的灵感出来。我们教学的人就很有这种经验,很想帮学生,可是自己的教学资历还很浅,但因为我们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想去成就学生,所以可能在做其他事时,突然想到一个好方法,因此根本还在于我们的真心。
成人之美
    第五、「成人之美」。这不只帮助了别人,还成就了自己的德行。当我们懂得欣赏别人,也就把我们内心里不好的习气一点一滴的铲除。哪个习气?嫉妒,见不得人好,心里不舒服。嫉妒是很复杂的,这当中可能含有傲慢,所谓「文人相轻」。道德学问以及我们的心量,应该是愈来愈宽广,绝对不是愈来愈自以为是。当我们处处与人为善,就是在成就学问,就在让自己的心愈来愈宽。所谓「量大福大」,你的福有多大,是你心量的大小所决定的。所以,看到别人有小善,我们要竭尽全力帮忙成就,你也跟所有藉由这件事而得到帮助的人广结了善缘。
    所以,面对同事、同学,我都格外恭敬,因为他们都是老师,以后他们要教几百个学生。我供养他,送给他一本好书,我都很高兴,因为将有好几百个人因为这一本书而得到帮助。当你真正有心对人好,他有没有收到?人与人的互动绝对不是要言语、要见过面才有互动。我们常常觉得,这个人怎么第一次见面就这么亲切?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我们心里的念头就是希望大家都好,你的人缘就特别好,因为你的心念已经传递出去了,你的脑电波已经发射出去了。
    所谓母子同心,假如你很在乎你的母亲,母亲的脑电波你能不能收到?一定可以收到。这一年多来,我的心非常平静。我离家四个多月后第一次回家,一进门,第一句话就对母亲说:「妈,妳的修行不错。」我母亲就愣住了,儿子回家第一句话就这么讲,让她摸不着头绪。我说:「妈,这四个多月以来,妳儿子全心全意工作,心里都不会杂乱、不会烦恼,我想这四个多月妳都没有担心我,所以我的心才能这样安稳。」母亲笑一笑,没讲话。
    我的母亲只要有烦恼,我就不舒服。有一天我睡觉时,心脏突然感觉不太舒服,我本身没有心脏病。那时已经半夜十二点,我只好隔天一早打电话回家。母亲说:「昨天半夜吃错药。」真的是母子连心。当你用真心关怀别人,对于别人的需要,你都可以感觉得到。
    这些也会发生在你和好朋友的身上,你突然想到他,他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就像电视频率一样收到了。为什么很多人收不到?烦恼丛生,全部障住了,所以不清楚别人需要什么。当人的心量愈大,就愈能感受到别人的需要,人家也愈能收到你对他的关怀。这些你都可以去做实验,人生要去印证真理。
    我很欢喜能跟同学一起读书。记得在师范院校第一天上课,我去得特别早。那时同学们还相互不认识。我一进教室,看到桌椅都很脏,因为暑假刚过完,积了两个月的灰尘。师范院校女同学比较多,我突然想到,女同学等一下来了一定会说:「怎么这么脏!」然后会皱着眉头从书包里拿出纸巾,一边擦一边生烦恼。我想到这一点,就赶快到厕所找到了一块抹布,把所有的桌椅全部擦好,这时同学们都还没有到。因为师范院校离我们家比较远,我都是搭最早班的火车去上学。后来同学们来了之后,都很舒服的坐下去,结果每个同学与我都相处得很好。我念念确实都很尊敬、关怀他们,所以自然而然那种无形的交流就在进行当中。
    当你看到他们往后都要教书育人,这时你点点滴滴去帮助、成就他的教书生涯,不但以后他的学生受益,你也会觉得很快乐,这是成人之美。
救人危急
    第六、「救人危急」。人生都有起伏,人在危难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最恐惧的,这时你若能伸出援手,他会非常感谢你。什么时候是危急?受伤的时候,生病的时候,这时内心比较脆弱,我们应该及时给予关怀。「朋友有义」,朋友之间除了关怀之外,还要有通财之义。他可能在经济上有困难,临时周转不过来,而他的父母或者家人又急需这一笔钱,这时我们应该要给予帮忙。往后你的人生有危急之时,自然就有很多人来协助你。
    记得我大学毕业两、三年之后,有一次需要一笔钱,我就去跟一位初中同学借了一笔不小数目的钱。他带我去领钱,之后我们一起走回来,我就说:「你为什么不问我为什么跟你借钱?」他说:「借你就借你,问那么多干什么!」这是朋友的信任达到某种程度。当你有危难的时候,有很多朋友来协助,甚至不想跟你问清楚,或者根本不会跟你要回来,那是你做人很有道义,平时也是尽力在帮助朋友,才能得到这么多朋友的支持。
    人活在世上要懂得防微杜渐,假如人生常常出现许多急难,就会疲于奔命。所以救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圣贤教诲介绍给他,一个人从思想开始改变,才不会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得危机四伏。我们能解朋友一时的危难,能不能救他长久的危难?不可能,所谓救急不救贫。贫一定贫在思想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圣贤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诉他,要告诉他「勿畏难」,告诉他要懂得提升自己的能力,要懂得去挑战自己。当自己有工作能力,有应对事情的智慧,才能减少很多危难的发生,所以救人危难的根本,还在给予他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兴建大利
    第七、「兴建大利」。以上六点主要都是对人,兴建大利是对事。有哪些方面也是需要我们去行善、去付出的?古时候乐善好施的员外常常都是造桥铺路,铺一条路能让多少人得利益,像中国还有几千年的桥,利益了多少人,数之不尽。这是兴建大利,与人方便。还有一些员外找来很好的老师,教育他们乡党的小孩,这个大利长长久久,因为这些孩子明白圣贤道理之后,可以造福社会,可以传承圣贤教诲给未来的子子孙孙,所以办教育是长远的大利。
    宋朝范仲淹先生家里有一块宝地,所谓的龙穴。如果是一般人,会拿来做什么?大概会赶紧把祖坟葬在这里,看以后能否出一些大官。范仲淹没有这样想,他把这块地捐出来办学。这块地在苏州,现在是一所高中的校址。近一千年来,这里出了大约四百位进士,八十几个状元。范仲淹兴建大利不为自己,而是让更多的人在这依山傍水的好环境中学习,所谓地灵人杰,读书的效果就特别好。心量愈大,福就愈大,所以都已经一千年了,他的子孙、家道都还很兴旺。
    二00二年全球华人聚集到山东曲阜,读诵中国的经典,邀请了范仲淹嫡传的后代当特别来宾,上台唱了一首歌,叫做「岳阳楼记」。后代子孙感念老祖宗的教诲,把它谱成了一首曲子,当他的子孙唱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相信范仲淹在天之灵一定会觉得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范仲淹有这样的心境,才能做出这么大的利益乡里之事,甚至利益了这么多代的中国人。
    只要是利益他人的事,举手之劳也要尽力去做。我们不能光是着眼大利益之事,而无视身旁的小事,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一定要处处替人着想,往后才能处处替众人着想,这都要从小处着眼。
    我们走在海口的街道,会发现很多大石头摆在行人道上。因为一些民工坐在石头上聊天,聊完之后就离开了,没有把石头搬回原处。太阳下山以后,路面朦胧看不清楚,假如此时有人不小心踢到了石头,可能就会跌跤。所以,我和许多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把石头搬到旁边去,这也是利益别人行走。有时工地施工用的竹子没有扎好,尖尖的竹子都伸展到行人道上来,路过的行人假如不小心、不注意,很可能会受伤。所以,我们就赶快找一块红布绑上去,就能很明显的提示他人。
    我们念念都能考虑到别人,就是在利益他人。假如今天你骑着脚踏车或者摩托车,见到一块石头挡在路中间,你就会赶快闪躲一下,心里觉得好险、很侥幸没有撞到。接下来怎么办?很多人会骂着那块石头是谁丢的,然后就走了。我们要存心仁厚,你能闪躲过去,后面来的人假如情绪很急躁,骑得特别快,他有可能会闪躲不及而有祸患上身。他若是为人父者,身体受到伤害,一个家庭就会出现危机。若是一个孩子发生了意外,他的父母就会很难受。所以,我们自己能免于这个祸患,也要想到不要让他人遭受这个祸患,要懂得举手之劳把它移走。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人,名叫孙叔敖,为人很仁慈。他十岁的时候,有一天出外玩耍,看见一条两头蛇,他马上把两头蛇打死,埋在土里,然后就哭哭啼啼的回家了。因为当地有个传言,只要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活不了,孙叔敖见到后,不希望别人再看到,所以把蛇打死之后埋好,但是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对父母尽孝了,就一路哭着跑回去。他的母亲也是个明理之人,听了这件事之后很感动,就对他说:「你念念都是为别人,不会有难的,别担心。」后来孙叔敖果然做了楚国的大臣,很得楚庄王的信任。从这里我们看到,只要你念念想着利益他人,就是在行善积福,兴建大利。
舍财作福
    第八、「舍财作福」。财有两种,一种是财物与钱财,属于外财;另一种是劳力与经验,属于内财,而外财、内财都可以积累我们的福分。其实内财比外财更难舍,今天我们叫人家捐款比较容易,要叫人家当一天义工很困难,所以难行能行,福报就大。当我们时时处处懂得不吝啬,懂得观察别人的需要,就是时时在舍财作福。比如我们看到别人正在忙,我们主动去协助,就是用我们的劳力去付出。一个人付出的态度,绝对不要等到人家开口,因为现代人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尤其大家都是义工,人家也不好意思找你,这时你能看到别人的需要,主动去帮助,你在这个团体里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相处和乐融融,所以要懂得时时看到别人的需要,舍财作福。
    我们都是有大福之人,人生第一福莫过于能闻圣贤教诲,我每每想到这一点,就觉得人生一切都值得了。李炳南老师告诉他的学生:「我这一代是跪着把圣贤学问接过来,你们往后这一代要跪着把圣贤学问送出去。」讲得真是深刻!假如我们闻到圣贤教诲,自己得利益了,也可以把这些圣贤教诲送给朋友,这也是用你的劳力为他们服务。现代人要闻到圣贤教诲太难了,因为工作繁忙,连踏出家门学习圣教的时间都没有,这时我们就要为众人作不请之友,主动出击,送圣贤经典给他们。当然你演得好,你主动出击的效果就会好,所以我们也是要处处主动为人服务。
护持正法
    第九、「护持正法」。正法是众人的眼目,能闻正法才有正确的判断力来明辨是非善恶、邪正好坏。我们常听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上天假如没有让夫子来教化我们,我们的智慧没有开,人生就一片黑暗。所以,有幸闻到正法,我们就有责任、有使命把它传递出去。
    你们坐在这边听讲就是护持正法。往后我们会有一些年轻有心的老师发愿来讲学,他可能会去小区给孩子讲学,也可能会与家长讨论家庭教育、谈《弟子规》,这时我们一有空就去听他讲,用我们渴望的眼神看着他,他就会充满信心,如果都没人听,他讲到最后就没有信心了。
    一个人要有很好的演讲能力,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假如我不是已经讲了三百多场,而是第一场就到这里来,可能诸位听一个小时就走了,我可能就铩羽而归。所以,我们看人不是看他目前的能力有多少,而是看他做这件事是不是真心。真心的,要支持他。真心的,进步会很快。而你的支持,就是护持正法,功德与演讲者无二无别。
爱惜物命
    第十、「爱惜物命」。对于万物都要爱惜尊重,不能伤害。道家的经典里提到,「举步常看虫蚁」,确实很仁慈。爬山的时候脚抬起来看哪里?底下有没有蚂蚁窝,如果没注意一脚踩下去,可能几十条小生命都没了,因此举步都要常看虫蚁。有很多喜爱爬山的人,在爬山当中也在长养他的修养,因为他觉得自己到山上是客人,山上所有的动物才是主人,所以看到蜘蛛网都会绕道而行,不去破坏牠的家园。谁都不想自己的家被毁坏,动物的家也应该受到尊重。
    有时候在路旁看到卖初出生的小鸡、小鸟等小动物,能不能买?有人买,小贩就拚命抓,很多动物因此而骨肉分离,骨肉分离对动物来讲是很痛苦的。古时有一个读书人,射杀了一只小鹿。突然看到母鹿飞奔到小鹿身边低泣,并且用舌头舔小鹿的箭伤,但小鹿依然不活,母鹿非常哀伤,就倒地不起。这位读书人十分惊讶,于是把母鹿剖开来看,原来母鹿因过度悲伤而肝肠寸断。这位读书人非常感动,从此以后不再杀生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同的,「物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我们应该爱惜生命,维护生命的尊严。
    我曾经教过一年级的孩子,那时才教七个,他们站起来还不及我的腰,但是孩子很单纯。有一次,我发现一些蚂蚁死了,就把牠们埋起来,这件事被学生看到了。有一天,我看他们忙得不亦乐乎,围在那里不知道在干什么,我就说:「你们在干什么?」他们就说:「老师,我们在埋蚂蚁。」连这么小的蚂蚁他们都会去关怀,就是长养了慈悲之心。我跟山很有缘,后来有一年在一座山边的学校教学,因为教室的玻璃窗是透明的,有些鸟飞得太快,没看清楚,直接就撞上玻璃,当场就死了。看到死掉的小鸟,学生们一定会拿来给我,请我处理,我就带着学生把牠入土为安。孩子能珍惜生命,就不会伤害生命。
    对生命要尊重,对于物也要有爱心、要尊重。有一位老师拿着纸杯正要喝水,一个孩子看到了,很想要那个纸杯,这位老师就把水递过去说:「来,这杯给你。」他的父亲马上走过来说:「老师,我们带了茶壶来,您自己喝。」这位老师还没搞清楚:「没关系,就一个纸杯让孩子喝没关系。」这位父亲很坚持,就用他的眼神告诉那位老师:「我们真的带了杯子,不用了。」老师直觉到是这位父亲要教育孩子,就走开了。老师一离开,这个孩子就有点闹情绪,他的父亲就说:「爸爸跟你讲,这些纸杯都是砍伐树木做成的,你多用一个纸杯,可能就是多砍一棵树,所以我们要尽量节省纸杯,能省就要省。」这个孩子还是有点情绪,父亲马上说:「假如你再胡闹,爸爸下次就不带你出来了。」所以,要让孩子珍惜任何一件东西,你也要「慎于始」,一开始就要坚持正确的教导,如果让他养成不良的习惯,再要把他拉回来,到时你痛苦,他也痛苦。
    《朱子治家格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任何物品都要珍惜爱护,不能糟蹋。你看我们中国古代为人父母者,念念都想着要成就后代,才有这么多宝贵的家训传下来,我们要会用,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教导孩子不是从零开始,这么多的圣哲人都在助我们一臂之力,我们要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