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归,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责也。文公以为大夫。
【评】夫妇之间,耨馌之顷,而能敬,则无人不敬,无处不敬矣。故君子无不敬,小人肆无忌惮。以此观人,人无遁形;以此自省,可以入德。
【译文】春秋之间,晋国大夫臼季出使外国,经过冀地(今山西省河津县),看到冀缺在田间除草,他的妻子为他送饭,态度庄重,相敬如宾。臼季就邀冀缺一同回国。他禀报晋文公说:恭敬是德行的集中表现,能真诚恭敬的人一定有实德,唯有德行才能够治理教化民众,希望国君任用他。我曾听说:出外做事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办理政事如同祭拜神灵祖先一样庄重虔诚,这是德行的表现。晋文公于是任命冀缺为下大夫,后因军功升为卿(上大夫),于赵盾去世后代理国政,谥号为成子。
许止净居士说:如夫妇的亲密,除草送饭这种时候而能保持恭敬,则能于任何人、任何处所保持恭敬而不放逸。所以君子就是无所不敬,小人则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用这个标准观察别人,则藏匿无门;用这个标准反省自己,则可以提升德行。
【析】冀缺,本姓郄,父亲冀芮为晋国重臣,后获罪而回封地冀邑。不因遭贬而怨天尤人,乐天知命,耕读修身。夫妇易亲狎而难敬,能于此间敬慎守礼,余时可知。古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茍无独善守志之因,何来闻达兼济之果?无论穷通富贵皆如是恭敬,人即不知,天命肯舍之乎?汉朝梁鸿居人庑下,舂米自活,得其孟光举案齐眉,齐家如此,其修身可知,故千古传为佳话。与冀缺虽一隐一仕,贤则无别。
上心下城法师于讲席中曾提到,一知识分子应聘至某家大企业,被安排去打扫卫生间。彼不以为忤,决心从头开始,以诚敬之心面对最基层工作。彼打扫之卫生间,马桶中水可掬而饮之!极卑位上犹能如此敬业,深得领导赞叹,未久即被升任要职。是知大德不孤,何分古今?
《礼记》开章明义,曰「毋不敬」;佛家以「礼敬诸佛」为第一德;印祖更直言: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世出世法莫不成就于此字。世法中可得人天善报小果,修出世间法则可归本还原,明心见性,乃福慧之本源,性德之显现。
敬,用于父母即为孝,用于兄弟即为悌,用于君上即为忠,用于朋友必有信,用于家即守礼,用于事则知义,于财能廉,自省即知耻。常存诚敬,八德具足。
扩而充之,古圣以德治国,敬于天则得天时,敬于地则获地利,敬于民则人和,万物和谐,故能无为而治。
果存敬慎,用于日用云为,即佛门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二十四门威仪、三百五十戒,何曾有一法可离此字?敬于物命者自不肯杀生,敬人财物者自无觊觎之心,敬于名节者自能持身保节,敬于言语者自然离诸口过,敬己灵明者又岂肯自昏其志而饮酒?常存诚敬,诸戒俱圆,贪瞋痴慢奚存?诚敬以感,佛自有应,夫复何疑?
今净宗导师上净下空老和尚常言,他当年穷困潦倒,而能屡屡得善知识格外照顾,关键即在尊师重道,诚敬之心。观导师今日讲经,提及师长们谆谆教诲,字字记忆犹新,如同昨日。何以五十余年之往事如此清晰?敬师,敬法,敬道之故,是以依教奉行,无时暂忘。导师今日成就,举世共睹,与此至诚恭敬之心关系密切,恰如印祖所言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人人效法,人人可成。
夫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知,即知此敬字也。修身为本,能敬乃德,至理也。
今日教育提倡「个性」(我执我见、自私自利)、「自尊」(我慢、轻人),而将诚敬弃如蔽屣,实为今日社会动荡、治安混乱、人心不安之真因。敬,世间伦理之基石,修行出世之正途,求福求慧,必由此入。故曰:敬,德之聚也。
(本文作者 明因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