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如何克服恐惧


一、为何会恐惧
  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害我们生生世世过苦日子,在六道还继续不断在造业,所造之业,善业少、恶业多;善业的力量薄弱,恶业的力量强大,将来死了以后你到哪里去投胎?「强者先牵」。你的业力当中哪个力量最强,牵引着你去投胎。想到这些,能不惊心动魄吗?能不恐惧吗?
  修行在哪里修?就是我们从早到晚,面对着一切人事物修清净心、平等心、智慧心、慈悲心。离开境界,你到哪里去修学?必须对着境界「历事练心」,我们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经历就没有智慧,锻炼如如不动。对于外面境界不起贪爱、不生瞋恚,清楚、明了,不愚痴,从这里断贪瞋痴,成就戒定慧。所以我们要过戒定慧的生活,如果再去过错误的生活,前途就一片黑暗,灾难临头当然会恐惧、害怕。
二、如何克服恐惧
  要怎么办?佛法能帮我们的忙,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都是利益众生之事,要随缘随分尽心尽力去做;凡是伤害众生的事情决定不能做。你要知道原则,就是断恶修善,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用功夫。这一个念头起来,想想是善还是恶,佛许不许可起这个念头?所以经要熟,我们初学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离这个标准。如果你觉得经论太多,记不住,佛讲的最简单的「十善业道」,只是第一福里的第四句,我们不妨从这一句下手,渐渐把境界提升,要锲而不舍,勇猛精进。比「十善业道」稍微详细一点的是「净业三福」。三福虽然只有十一句,意境之深广,可以说包括整个佛法,可以称它作佛法的大总持法门,从初发心一直到无上道都不离开这十一句。你能够如理如法修学,心自然就清净。我们要知道从哪里学起,决定不能离开智慧。智慧的最初方便是什么?现代人所讲的理智,你要常常保持理智,保持头脑的清醒,不可以感情用事;理智的对面就是感情,感情是迷邪染。理智虽然不是觉正净,它与觉正净相应,不属于迷邪染。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能够有理性,这是最初方便。
  在当代,更应当重视德行,走佛菩萨的路、古圣先贤的路决定是安全,不会有错误。没有灾难,常常想着有灾难我怎么办,心理上要有准备,灾难来就不害怕恐惧了。遇到灾难,我们习惯了清淡的生活,会感觉日子很好过,平平安安度过。所以我们并不害怕、不恐惧灾难,加功用行。治本是修清净心、慈悲心,治标,可以用一些宗教仪式来做祈祷,也有效,可以把灾难减轻推迟,那不是究竟的方法。究竟方法是真修、真干,断恶修善,灾难就永远遇不到。
  小本《弥陀经》说,无论哪一个世界、哪一类众生,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得一切诸佛的护念。功德有多大?你念其他佛菩萨名号,或者念一切神咒、经典,可以得到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护念,决定不可能得到一切诸佛护念,唯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得一切诸佛护念。这一些理跟事我们知道之后,受持这一部经,修学这个法门,信心才真正坚定,无论什么力量诱惑威胁你,都不会动摇,也不会恐惧。为什么?有诸佛护念。既然有诸佛护念,你就会联想到无量菩萨、无量天神必定护持。
  我们明白了道理,有没有觉悟?没觉悟。没有觉悟,明白了管用,我们的苦难的确会减少很多,对苦难不恐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苦逼到身上来,身体也不是真的,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了。愈分别执着愈痛苦,分别执着淡,痛苦就减轻了。能够作如是观,你对于身心、对一切的身外之物,所谓我跟我所,会看得很淡薄。你懂得是假的,不是真的。
  在恐惧的心态中念佛能往生吗?重大灾难带给世人岌岌可危的恐惧之感是普遍存在的。不惊不怖,永远保持静定、冷静,你才有智慧,智慧才能化解问题。如果心慌意乱,灾难还没来,你先吓死了,就跟癌症一样。癌症与普通感冒差不多,癌症百分之九十是吓死的,不是病死的。如果他得病,医生告诉你存活期只有一、二个月,他听了不在乎,再不去想病了,也不想去治病了,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念了几个月,再去检查,病没有了。什么原因?念头转变了,这就是以心控物。你不能想它,愈想愈麻烦,你不想它的存在,不想它好,也不想坏,全部不要想,它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你看把念头一转,转到阿弥陀佛那去了,阿弥陀佛是最好的念头,最坏的念头忘掉了,根本不理它,很快带病毒的细胞就恢复正常,用意念!所以念头主宰一切。你要是真正通了、明白了,能够保持青春常驻。别人碰到我头一句话问,你怎么样保养身体的,为什么不老不病?我说我没有想到老,也没有想到病。为什么?我没有医药费,生病就往生了,我也不要住医院,医药费布施掉了就不会生病。你们要买医药保险,准备医药,肯定生病,要不然那笔钱怎么花?你看身体健康时就想到病了,就保寿险。还没有老就想到老了,能不衰老吗?我们什么念头都没有,每天就是读经、讲经。我们没有老病的念头,天天在等阿弥陀佛来接。我们留在这世界是替阿弥陀佛工作,往后还能活多少年我也不知道,就一桩事情,做好榜样,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因此在初学阶段,大乘不能不读,特别是发心从事弘法利生,我们不但要读,还要契入。契入就是古大德常讲的「随文入观」,展开经卷,随着经文的教诲转变我们的观念,就叫随文入观。入是契入,入的意思把「信解行证」全都包括了。入是证,你怎么能证?当然你有行。观念改变就是行。怎样改变观念?道理明白了,理解了;你怎么会明理的?相信佛的教诲。佛所说的教理行果,我们学生能做到的信解行证,这就转境界了,这就是随文入观的意思,得真受用,这是真修行。修行的法门无量无边,这是教下真正修行的方法,经卷一展开,入佛的境界。入境界最重要是保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够保持而不失,那就是不退转,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本事学到了,什么样妖魔鬼怪也不会恐惧,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同成佛道,大圆满的解决。这是佛教导我们的,这才是真实、究竟、美满。
  ——恭录自净空老和尚讲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