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谈因说果:从掩父之过谈孝道

    【原文】秦伐晋,次于辅氏。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出《左传》)
  【考】春秋时期,秦伐晋五次,此为第三次,发生于公元前594年七月,晋景公六年,距今2603年。
  辅氏:今陜西省大荔县东;一说为陜西省辅邑县。
 【译文】公元前594年初秋七月,秦桓公又一次派大军攻伐晋国,长驱直入,就在晋国的辅氏这个地方驻扎。晋景公派大将军魏颗迎战。魏颗就在辅氏大败秦军,并抓获了秦国的大力士杜回,挽回战局。
  起初,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一个爱妾,没有儿子。魏武子病重时告诉魏颗:「我死后,你一定要让他改嫁」。后来病危,却又说,一定要让这个妾殉葬。魏武子去世后,魏颗就让他改嫁了,他说:「人病危时神智混乱,所说的话不足为凭,我还是按他清醒时的指示而行。」
  在辅氏战役中,魏颗看到一个老人把草打成结暗中来绊杜回,杜回踉跄跌倒,被魏颗俘获。然而魏颗很疑惑,那个老人是什么人呢?晚上,他梦见老人说:「还记得那个你让他改嫁而没有殉葬的妇人吗?我是他的父亲。因为你按照先人清醒时的指示,保全了我女儿的性命,我用这个方式报答你。」
  【析】这个故事是鬼报恩见于历史的最早一例,也是成语「结草衔环」表示感恩图报的由来。
  人身难得而易失,故杀人为杀业中至重,而救人命为善德至重,谚语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感应果报速而明显,此是因果必然之理,切不可因其似无力回报而不救。无所求取,尽己本分方是真善,天道不舍,果报弥彰。岂可不努力行善,积功累德?
  佛言:依智不依识;《弟子规》言:「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孝经》亦曰「事父母几谏」;史评魏颗明礼仁厚。观此事,魏颗以理智处理,掩父之过,实为大孝;自己亦免于过失,积植德行。有此智德,天地鬼神必有所报,况亲承恩泽者,如何不铭感五内,常相拥护?常存善心,行善事即感召福泽之源;尤须智慧扶助,方有真实受用,不至偏差,所谓因正果真也。世有愚孝者,不能权巧方便规避父母之过,避免陷亲于不义;反增长亲之罪过,皆感情用事,不好学之过,非真孝也。
  父母虽亡,爱护子女之心不改,子女休咎仍牵动其心。父母重恩,岂止在生劬劳?为子女者,倘念及父母生死不易之慈心,尚肯有不孝者乎?父子天性,人伦至重。知父母爱护子女之深切,方知慎终追远之意义深广无尽。祖先与子孙一脉相承,本为一体,互感互融,造天地间祥和瑞霭气象,人人可为,人人当为。
  无始劫来,吾等与一切众生皆有亲情、恩义,俱为一体,孰不当孝?孰不当敬?是以孝心推衍至极,即知法界众生本来一体;孝道圆满,即法身圆满、性德圆满。善学、真修,《弟子规》、《感应篇》俱可成佛,何况佛说无量法门?佛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唯在其「是」而已。
  大势至菩萨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又云: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由父母恩情生死不易,感知佛恩师恩生生相随,无有不肯回头者矣!
  同一件事,推而广之,可于不同角度感悟。因文字篇幅有限,仅举一端,有心之士自可悟入不同意境、广狭深浅,不枉抛砖。
  (本文作者 明因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