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乎道理的,就要勇往直前地做去;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须退避不为。人若能身体力行做善事,可以立刻得到福报。道就像是大路,顺天理、符人心,心地坦荡、平等、公正、耿直,就是「是道」;逆天理、违人心,行于逆乱、艰险之途,就是「非道」。这两句,一个属于教人迁善,另一个属于教人改过,但两者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要退「非道」而进「是道」,最后统归到一个善字而已。这两个「则」字要加紧着力,是非要在当下一念辨别清楚,进退必须实时决定;此处就要下定斩钉截铁的魄力,不能有丝毫的迟延、犹豫,如果在这转念之间不小心,就会堕入魔关。所以须时时省察,事事谨慎修持,才能体悟其中的真义。
【故事】后汉的管宁曾与华歆一齐锄地,掘到了金子,管宁连看都不看一眼,而华歆却把它拿起来丢掉。当时正逢乱世,管宁避乱到辽东,公孙度非常礼遇他,想请他当官,但他并没有答应。后来他到山中居住,很多人都来追随。有一次邻居的牛踏坏了他的田地,管宁就把牛牵到荒野看牧。牛的主人非常惭愧,并且向他致谢。尔后他所居住的地方,逐渐地有人聚居,而变得较为广阔,于是就教他们诗书,讲述祭拜的礼仪,使他们明礼节、知谦逊。如果不是来求学的人,管宁一律都不接见。后来风气遍及辽东,人们都受到他的感化。他每次和公孙度见面,只是谈论道德的事,绝对不会涉及世事,所以公孙度很称赞他的贤德。他居住在辽东卅七年,后来因为朝廷召命而乘船过海返京,途中海风大作,波涛汹涌,船上的人都呼天忏罪。管宁说:「我曾经有一天早上起床后没有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厕所没有戴帽子,过失一定是在这个地方。」同行的船只都沉没了,只有管宁所乘的船只安然渡过。归返京师之后,朝廷颁授给他大中大夫的官职,但他并没有接受;华歆则要把太尉的官位让给他,他也予以恳辞。他去世时是八十四岁,生前所坐的木榻,与膝盖接触处都已磨穿,因为他五十年来未曾张开腿来坐。遇到穷困的亲戚或邻居,家中的米不够的,他就分送自己的米去救济他们。每次遇到人家的子弟,就和他们述说孝道;遇到为人弟兄者,必定跟他们讲解悌道;对于为人臣子的,则和他们谈论忠道。他的面色恭敬、言语柔顺,能够藉事来劝导人,有惭愧心的人无不受其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