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君长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臣尽忠、子尽孝,乃是天理的常规,人伦的根本。假使做臣属的人不忠,那么君长又怎能寄望于臣属?做子女的人不孝,那么父母又怎能期望于子女?这样就连畜生都不如,怎可称之为人呢?所谓忠,就是尽心不欺。凡是人伦所在,就像晚辈奉事长辈,平辈之间交朋友,处事接物,都应当遵循。而这是专属于做臣子或部属的,其原因是父母兄弟之间都有亲情关系,人人都知道必须加以爱敬;而君臣之间则是义理的结合,人们很容易随便。所以在此说到忠,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会在天地之间消失的。
【故事一】唐朝的郭子仪,在安史之乱时收复东西两京,功劳超过其他将领。代宗时宦官专权,郭子仪被闲置很久,部属也都离散了。这时吐蕃突然入侵,京城震惊,皇上直奔陕州避难。大将李光弼等人都因嫉恨宦官专权,虽拥兵而不愿前往救驾。惟独郭子仪招募二十名骑兵立即前往,并且纠合诸将,敲击战鼓,张扬旗帜,在多处点火,使吐蕃产生怀疑,害怕得全都逃跑。后来又伙同回纥数十万军入侵,所有将领大多不能及时赶回,郭子仪却单枪匹马前往说服回纥,大破吐蕃。郭子仪身为大将,拥有强大兵力,程元振、鱼朝恩等人百般进谗言毁谤,皇上以诏书征召他,他无不即刻上路,因此所有馋言和毁谤都行不通。后来官位当到中书令,共有二十四次的考验,被封为汾阳王,下有八子七婿,都非常显赫贵盛,无人能比。
【故事二】太和人杨黼辞别了母亲,前往四川拜访无际大师。他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僧问他要到哪里去,杨黼回答说:「我要去拜访无际大师。」老僧说:「你不如去见佛。」杨黼问:「佛在哪里呢?」老僧说:「你只要回家,看到倒穿木屐、披某色衣的人就是了。」杨黼于是回了家,深夜敲门;母亲很高兴地披着衣服,倒穿木屐,出户开门,就像僧人所描述的模样。杨黼大惊,因而觉悟,从此竭力孝敬母亲,并亲自批注《孝经》数万字﹔每当砚台快干掉时,水忽然又盈满了,大家都说这是孝心所感。
【故事三】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双眼失明,于是倾家荡产到处求医,为母亲治疗眼疾;奉事母亲三十年,非常恭敬小心,连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脱下来。每当遇到佳节或良辰美景,他一定扶着老母亲赴宴,和大家有说有笑,使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后来母亲过世,崔沔伤心到吐血,并且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敬爱哥哥、姐姐,就跟敬爱母亲一样;对待外甥、侄子,好过自己的孩子。他所得到的薪俸都分给亲人,并且说:「母亲既然已经过世,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想到她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最挂念的就是哥哥、姐姐、外甥和侄子这四、五个人,所以我都要好好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后来崔沔官位做到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为贤明的宰相。像崔沔这种人实在是真正的孝子,母亲在世时能尽力使其欢心,母亲过世后又能完成她的心愿。然而世上却有身居富贵、有钱有势者,对待自己的兄弟姊妹,却和陌生的路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双亲、岳父母,就如同对待普通客人一般。这些人看到崔沔的孝心,能不感到惭愧吗?
【故事四】罗巩在做太学生的时候,经常为了前程而向神明祈祷,希望自己仕途顺利、前程似锦。有一天晚上梦到神对他说:「你已经得罪了冥王,最好赶快回家,别再问前程了!」罗巩不明白意思,就再向神叩问:「我不明白您为何要我赶紧回家,别再问前程了呢?」神回答说:「你的父母过世了很久,你却延误至今而不埋葬,这是大不孝的行为,冥王已经录下你的罪过,马上就要惩罚你了。」罗巩说:「我有哥哥啊!他应该负责埋葬父母,冥王为何只怪罪于我呢?」神说:「你哥哥不过是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所以不值得怪罪;而你是个读书人,明白圣贤的道理,所以冥王才要责罚你。」说也奇怪,罗巩这一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