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管理之道 / 文章
蔡礼旭老师:一生要能成功立业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





接下来「臣忠」,臣忠,我们刚刚说的忠於什麽?忠於本分,忠於自己的职责。诸位朋友你要看我,不要看那边,我们上课要专注,一个人的定功时时刻刻都在练。好,所以臣要忠於他的本分,忠於他的领导者,忠於他的工作。那臣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去尽心尽力,就是当领导人有过失的时候,要懂得劝诫领导人。所以在《孝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诲,《孝经》提到「天子有争臣七人」,当时候的天子只要有七个肯劝他的大臣,纵使他没有很好的道德学问,「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他的天下还可以维持下来;「诸侯有争臣五人」,诸侯是一个国家,比方说是鲁国、齐国,有一个国家虽然无道,但是他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大夫是以前算官做到很大的一个官职,「大夫有争臣三人」,只要他身边有三个肯劝他的下属,虽然自己道德学问不好,也不失其家,不至於把他的家族败掉。

所以身旁有进谏他的下属,这对他一生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古代很多的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过失,他马上劝诫君王。最有名的莫过於唐朝的魏徵。那当然劝别人能不能直言不讳?也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所以魏徵也很有智慧,他一开始事奉唐太宗的时候就跟唐太宗说,他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你看魏徵很厉害,都可以透过一些问题引导唐太宗思考,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为什麽你要做良臣不做忠臣?魏徵跟唐太宗说:忠臣都要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所以我不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这麽一说,唐太宗哈哈大笑,但是在这个笑的过程里面,唐太宗会思考。因为古代的君王都是饱读诗书,尤其历史都是读得滚瓜烂熟,一想到有暴君才出忠臣,因为暴君,所以劝诫的时候都被皇上杀了,他想假如我把忠臣杀了,我就变暴君。所以魏徵这麽一讲,他以後的性命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唐太宗会想我绝对不做暴君。魏徵言语的智慧相当高,所以讲话也要不断的去提升境界。

後来有一次魏徵劝唐太宗确实劝得非常的激烈,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气得半死,就一路走回自己的寝宫,一边走一边喊: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就讲气话,就很生气走进自己的寝宫: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刚好遇到皇后,皇后看皇帝这麽气,心里一想一定是魏徵劝诫唐太宗劝得太激烈了,他就气得半死。结果这个皇后也没问说你气什麽,马上就说:贺喜皇上!恭禧皇上!唐太宗一听莫名其妙,我气得半死,你还恭禧我,恭禧个什麽?还摸不着,他说:你在恭禧我什麽?她说:皇上,一定有圣君出现,臣民才敢这样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本来气得半死,突然就欢喜起来了,所以你看这个皇后言语的智慧也很高。

所以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体会到,一个皇帝也好,一个人也好,一生要能成功立业最不能缺少的是什麽?是身边有真正能劝诫他的人,唐太宗没有魏徵,没有皇后,功业能做起来吗?太难了!所以诸位朋友,你的身旁有肯劝诫你的亲友,你要当什麽看?当宝贝看!所以《孝经》里面说的「士有争友」,一个读书人要有一个肯劝他的朋友,他这一生才不会身败名裂;一个父亲要有肯劝他的儿子,他才不会做出犯法的事情,「则身不陷於不义」。所以现在你身旁有这样的朋友,你要好好珍惜!

那我们看一下,人听到别人劝的时候都会脾气就来了,所谓「忠言逆耳」,但是「利於行」。所以一个人有这个雅量能接受别人的劝言,什麽时候开始建立?你等他被拍马屁都拍习惯了,再来说一个人要接受别人的劝告,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了。所以我们李老师,我们在深圳的李老师,他教孩子教到这一句《弟子规》说的「闻誉恐,闻过欣」,闻别人称赞我们,我们受宠若惊,还警惕自己我还没做到这麽好。闻过欣,闻到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要欢喜接受,还要感谢别人,这样子「直谅士,渐相亲」,所有肯劝告你的朋友就会围到你的身边来。刚好李老师教到这一段。

他教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跟邵老师跟几位老师正好在杭州讲课,然后回到深圳去之后,刚好要吃饭。这个邵老师就指出一个学生某一个动作,就指出她这个动作不大好,要改过来。这个话才讲完,这个女孩子马上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她说:谢谢邵老师指出我的缺点。这个邵老师突然觉得很惊讶,你看这么一教,孩子马上能够欢喜接受。所以从那以后我们跟这些小孩指出缺点,他们不但没有生气,还会感谢你,给你深深的一鞠躬。所以当孩子从小能够建立这种接纳别人劝告的雅量,对他一生的帮助,那真是没有办法去衡量的。好,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第十集

文章属摘录,不代表全文意思,敬请观看全集视频。

全集文字版来源:《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