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香港《明报》群书治要专栏(后补)—纳谏与劝谏
http://www.amtb.cn/
http://www.amtb.tw/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福在受谏,爱而劝谏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蔡礼旭老师
 
成功立业不可少的因素——肯听劝
    一个领导者也好,一个普通百姓也好,一生要能成功立业,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身边有真正能劝诫他的人。而能招感来肯劝谏的贤人,也要自己有度量,不然贤人讲话不接受,那贤德之人也只好走了,他又不是为利益而来。他人劝我们的「忠言」,听起来可能内心不舒服,可是冷静想想,确实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帮助。《弟子规》也提醒我们「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假如不懂得珍惜别人的提醒和劝谏,久而久之身边肯讲真话的朋友也会远离。所以人要接受劝言,纵使劝谏者讲得不完全正确,也还应该欢喜接受,人家看了欢喜、欣慰,甚至佩服,就更愿意来提醒、成就我们。
自爱爱人,体会劝谏者的善意
    领导者能很好的接受劝谏,根本动力还在自爱爱人。他希望成就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虚度光阴;再来,他有爱人之心。相同的,我们听亲朋好友的劝告,假如很难接受,第一,我们不自爱了;再来,我们也没有爱身边的亲人、朋友,因为我们得过且过,父母、亲人还要为我们担忧。纳谏最大障碍在自己好面子,自我太强,都是「我」的感受、「我」的想法,不能体会到对方的善意、苦心。
    面对劝谏,我们要善于体恤人心,心生感恩。下属劝领导,一般是战战兢兢的。身边亲朋好友要劝我们,有时候也难以启齿,因为还要顾及我们的面子、脾气。能体恤他人劝我们难,「我赶紧改掉过失,才能利益我的孩子,利益我的家庭,利益我的团体」,有这份爱心、责任心,就会感激、珍惜别人的劝,再听到别人劝,如贫得宝,忠言就不逆耳了,还会笑着对他说:「感谢你,我一定珍惜你这份情义,一定为你把它改过来。」
怎样听到忠言——主动求谏、消除顾忌
    邹忌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有一次跟齐威王说:「我前几天照镜子,觉得自己相貌堂堂,就问妻子及小妾,自己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结果妻子和小妾都说徐公不如我。第二天来了客人,客人也这么说。结果等我见到徐公,发现远远不如人家。晚上躺在床上,想明白了: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则因为有求于我。」
    说完这段,邹忌话锋一转:「国君,我们齐国方圆千里,城池一千两百座,您身边的妻妾和近臣都对您有偏私;朝廷的臣子都害怕您;全齐国的人都有求于您。这个状况下,能不被蒙蔽吗?」齐威王一听,有道理,马上提出具体做法:「从现在起,臣民当面指出我问题的,受上赏;上书写奏章的,受中赏;在公共场合提出谏言,能传到我耳朵来的,受下赏。」一年以后,附近的燕、韩、赵、魏四国都来拜见齐王。所以这是不动一兵一卒,只是在朝中施行德政,就让人佩服跟敬畏了。
    所以,治理国家、带领团队,要主动鼓励下属劝谏,引导他们肯讲出真话来。大家都肯反应,讲真话,领导者才能明察事情的真伪,通晓治乱的实情,才能适时的做好调整。假如一个朝廷还有团体,大家都不敢讲真话,那它的大患就要到了。
    贞观时期,唐太宗也是非常主动的引导大臣劝谏。所以人生的每一个因缘要靠自己去招感,真的能欢喜听谏言,那可能我们生命中的魏征就出现了。
    我们在家治理家庭,有没有哪一天找另外一半:「你请坐,喝杯茶,我这个礼拜哪些不妥的地方,请你帮我指出来。」其实最亲近的人最了解我们每天发生的事,我们能很虚心接受,身边另一半就是我们的贵人了。
    而发了真心要接受劝谏,可能还是无人劝,怎么办?这时自身要设身处地想想:身边人顾忌在哪里?担忧在哪里?一转念就能感受到对方的心情,进而引导大家放下挂碍,以诚相待。
劝谏,每个人的本分
    劝谏是人生每个角色都要尽的义务。《弟子规》提醒我们,「亲有过,谏使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五伦关系当中假如出现严重的问题,彼此都有责任。《群书治要‧孝经》告诉我们,天子、诸侯、大夫只要身边有几位肯劝谏的臣子,就不会失去国家或封地;一个君子拥有肯劝他的朋友,美好的名誉会伴随他一生;一个父亲有肯劝他的儿子,则父亲不会陷于不义。领导、父母、朋友做不对,我们要赶紧劝谏,这都是尽我们的忠义。劝谏得当,可能免去一个错误的决策。有时候决策方向错了,整个家、整个团体、国家都有可能会颠覆。所以劝谏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劝谏,确实要具备相当的智慧和勇气。尤其在这个时代,真正大公无私去做事,很难不得罪人。这时也不能因为人情而耽搁了公事。我们内心对任何人不产生对立、冲突,但绝不以人情做公家事。纵使招来责难,我们用真诚爱心慢慢化掉。不担心,日久见人心。
劝谏的智慧从哪里来——真诚爱心,经史为师
    如何劝谏,要讲求存心、态度、方法、修养,还有时机点。我们的存心、目的,是为他好,让他改。有的人劝人劝到最后气得半死,是因为自己对人有控制、要求。真正为人好,劝不动就要改方法。态度,要「怡吾色,柔吾声」。时机点,「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要给人留面子;「谏不入,悦复谏」,「悦」,对方高兴的时候再劝。
    有一次齐景公出外,看到老虎、蟒蛇,回去问晏子:「我今天上山遇到老虎,到沼泽又遇到蟒蛇,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不吉祥?」晏子抓住这个机会说:「对于国家来讲,不吉祥的有三件: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上山见虎,牠家本来就在那里;下泽见蛇,牠的洞穴就在那里;这怎么算不吉祥?」连这样一个机会点,晏子都抓住劝谏。景公普通的一句话,他提供的是治国的关键点。
    劝谏的心态,还有「悦『复』谏」,不厌其烦,很有耐心。「号泣随,挞无怨」,父母、领导不能理解我们,我们要能够包容,不难过。因为我们劝人的目的不是要来难过的,而是一心是要利益对方,这样就会把自我放下,只想着怎么用更好的方法。要有什么心境?有憾无怨,有屈无辱,有异无乖。好的劝谏没被接纳,会遗憾,但是马上调整自己的心境,继续敦伦尽分。有委屈的感觉,但绝不会觉得是被羞辱,不会带着情绪骂人。跟领导有不同看法,但是内心是爱护对方,是和气的,不是对立、冲突。
    《群书治要‧申鉴》提到劝谏有三种方法、三种情况:「防」,防范于未然;「救」,发生了赶紧劝谏;「戒」,已经形成,以这个事情来批评、提醒。「防」是上策;「救次之」;「戒」是下策。要能达到时时见微知着、防微杜渐,要有相当的智慧跟阅历。常常读历史,就会长见识,引以为鉴。
结语
    我们期许自己在家、在团体、社会中,既能广纳雅言,进而好好珍惜、切实改过,同时又是懂得防微杜渐、勇于直谏的孝子、忠臣、益友,扮演好人生每个角色。正如《格言联璧》所言:「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不负国家,不负生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