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断恶积善 / 文章
因果教育


刘余莉教授主讲
 
  现在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得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因果教育。因果教育并不是佛教、道教的专利,儒家也非常重视因果教育。比如,《大学》上就有这样的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就是因果教育。意思是说,道德是财富的根本,财富是道德的枝叶花果、外在显现。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之所以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成就,有财富、名声、地位,你去观察会发现,他也一定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德行。

  我在中央党校工作,我们有三个不同级别的班,第一个叫县委书记班,第二个叫地厅级班,第三个叫省部级班。我们去这些班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触:问题最多、怨气最大的是哪一个班呢?是县委书记的班。而特别和蔼可亲、特别容易接近,你给他做了一点小小的事他都记在心里,下一次见到你还会提起的,是省部级的班。地厅级的班呢?他也知道尊师重道,这个传统的美德还都具备,也都能知道互相赞叹,彼此互相礼让。

  所以,我们从这点就确实能看到,一个人能够有这样的位置,绝不是偶然的。就像我们学植物学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必须能够延伸到哪里。当然遗憾的是,因为现在我们缺少了这种教育,有很多人对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做出了很多让人痛心的事情。《尚书》上说:“惟上帝无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上天它不是恒常地关爱、赐福给某一个人,你作善它就给你带来各种各样的吉祥、各种各样的福分,作不善就会给你各种各样的灾殃。现在很多人喜欢学《易经》,对它特别感兴趣,但是很多人都是在枝叶上做文章。《易经》上有两句最关键的话,古人也就是凭这两句话来判断一个人的发展前程、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两句话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在《尚书》、《春秋》、《国语》这些典籍上,我们看到很多有学问的读书人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一个军队的作风、一个国家人民的所思所想,就能够判断出这一个人会不会有发展、这个军队能不能够打胜仗、这个国家能不能够兴盛,最后无一例外地都被他说中。是靠什么来看的呢?其实就是靠这两句话。能做到省部级的官员最后还锒铛入狱了,那不都是“积恶”的结果吗?所以因果的教育不是迷信,从我们生活中都可以观察得到。

  在《孔子家语》上也说道:“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弗能加也。”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存亡祸福都是自作自受,自然的灾害不能够对你有所改变。很多人说传统文化是宿命论,实际上真正的圣贤教诲不是宿命论,而是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都是自作自受的结果,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宰。
 
  在《贾子》上也有这样一句话:“故见祥而为不可,祥必为祸。”见到吉祥的征兆,但是去做不应该做的事,吉祥也会转为祸害。那么相反,一个人能够“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以德报怨”的德行。《贾子》上的这两句话都是有典故的,讲了两个不同的故事,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老子》上就说得更清楚了。《老子》上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并不是对某一个人特别关注,而是会经常帮助那些善良的人。
 
     
恭摘自 群书治要十讲 刘余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