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xsp.org/movie/index629.html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amtb.cn/rsd/rsd.asp
蔡礼旭老师 2010/10/1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10-015-001
今天早上气氛有点不一样,好像回到学生时代这种考试的气氛,所以比较压抑。考试的时候,不能压抑,不能紧张,要怎么样?要放松,要平常心,这样子自己的能力才能发挥出来,是不是?愈紧张什么都忘了。好,大家深呼吸,告诉大家紧张的时候就要深呼吸,深呼吸肌肉放松,身体才会好。肌肉愈紧绷,对身体损害愈大。
好,昨天有没有人没睡好的?不是抽签的时候是考试,什么时候是考试?昨天宣布到现在是考试,抽不抽已经其次了,right?比方说,你今天早上才在那里抄这四句,叫临时抱佛脚,是吧?昨天宣布的事,你现在才抄,就反应出我们的心态问题,「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什么地方是道场?心是道场。心对了,考试过关;心不对,考试就没及格了。那包含今天有没有人坐在下面说,「嘿,嘿,我运气很好,不会抽到我的」,这叫侥幸的心态,「君子居易以俟命」。尽心尽力去做每一件事。「小人行险以侥幸」。有没有人从昨天听到以后就「啊,我不行,啊,我不能,啊,我不可能」?这个叫「勿畏难」,把它想得太困难,想的自己都被打败了。这个时候不能想我不能,要想《中庸》里面讲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提起这个正念,不是负面的思想。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这才是道场,觉迷之间而已。考试考完了,是吧?你们自己每个人考得怎么样,自己看一看。好,我们一起念一遍。预备起,「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好,都念对了。嘴巴念对了,心境要契入。所以刚刚不只是口念,还是什么?心念。好,大家松一口气没有?告诉大家,当你松一口气的时候,可能又是松懈的开始,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了,没考试了,很放松了。「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种积极的态度要尽形寿保持,为什么?考试可能马上就来了。好,接下来,第二道考题,《太上感应篇》,现在从第一句念到现在讲的这一句,不要动课本。好,全部看前面,不要看旁边,人家有没有背好,那是人家的事,你别管,我管,因为我坐这里全部都看到了。
好,预备起,「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
好,谢谢。刚刚这个叫临时考试。诸位同仁,你在修学的过程当中,遇到的境界,有没有突然发生的?突然,才可以看出自己的境界,装不得。当下自己是什么心态,就看的出来了。所以人生的变化球,往往能考出自己实际的境界。
好,我们今天讲「忠」,忠字,尽心尽力,我们读《太上感应篇》读了多少遍,假如我们还背不出这一小段出来,那我们这几个月读这个,嘴巴在读,尽不尽心,这不就测验出来了吗。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还这么糟蹋掉,那是太冤枉了。所以,糟蹋掉了就是对自己不忠。
好,大家学的东西还要复习,所以叫大家背的东西,会临时再抽。哇,好恐怖哦?你要常常体会这些道理。我叫大家背的都是最重要的,没叫大家背很多,是不是?
我们看「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那个签筒给我一下,谢谢。今天都考「忠」,很好,忠是什么呢?从字面当中,老祖宗提醒我们,上面一个中间的中,下面一个心,就是心要懂得用中道,用中庸,不可偏邪,这个是忠。具体呢,不能自私自利,不能有染着,这就偏邪了。再来,比方不能着空,也不能着有,空、有两边,要不执着。我们看,世间人执着贪瞋痴,他堕到三恶道。非想非非想处天人,他执着在空里面,他觉得他证果了。最后八万大劫,寿命到了还得要再堕落六道轮回。所以佛菩萨是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这个也是用「中」。
再来,「因无所住」,就不执着有;「而生其心」,不执着空。我们在修学路上,常常都要用中道。比方说,「解行相应」,你只偏在解而无行,增长邪见。有解无行,就《弟子规》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有解无行,轻一点的情况,他理解了,他可以去跟人家讲。但是他一定很难达到契机,因为他学的是理论,他自己没有去做,他的悟性不能提高,所以只能口头上跟人家讲道理。但问题来了,不进则退。假如这个解不跟着行,继续还是只有解,慢慢的傲慢就会愈来愈严重,最后就变成连师父都瞧不起,增长邪见,狂慧、傲慢。之前跟大家举过例子,一个法师说他的弟子还没去佛学院以前,都叫他师父叫得很亲。佛学院学了几十部经典,整个态度不一样了,有解无行,增长邪见,增长傲慢。「有行无解,增长无明」。《弟子规》讲的,大家不要小看《弟子规》,这个都跟《华严经》的教诲是相应的。「但力行」,有行;「不学文」,无解;「任己见,昧理真」,就愚痴了,就顺着自己的想法、看法去做,不依照经典,这就愚昧无知。无明,其实就是愚痴。
所以解行要并进,才是用中,不能偏在一边。但人很奇怪哦,他比较执着「解」,他就会把「解」讲得很有道理。他比较执着「行」,他就会讲「行」重要,讲得很有道理,然后人家也不好说他。所以怕就怕在,学了两三年以后,个个都辩才无碍。人家怎么批评,怎么指出问题,我们都可以用很好的理由把它转过来,「还是我对」。那这个时候人家真正要规劝我们,就「啊,算了,机缘不成熟」。所以,真正能接受别人的提醒的,人家讲的不对,都不回嘴,这个才是有接受人家批评的雅量,「闻誉恐,闻过欣」。
所以,好像是礼拜六,曾经讲过荀子的一段话,「非我而当者」,这个「非」就是指出我的问题,很恰当的,吾师也。「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的好老师。尤其这个时代,谁喜欢得罪人。一般都是父母、师长愿意讲我们,朋友同仁,除非他是已经「无欲则刚」,他不会在意你对他什么态度,他很正直、很真诚、很尽忠,他会对你谏言。其实「善相劝,德皆建」这也是尽忠,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对方,这个就是尽忠。「忠告而善导之」,「忠告」,尽心尽力劝导他。所以,尽忠是尽本分,朋友之间,同参道友之间,相互规劝,这个就是本分。所以我们看「忠」在哪,一切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尽心尽力去尽本分都是「忠」。所以这一句「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是我而当者」,这个「是」就是肯定、称赞我,非常适当。「是我而当者」,适当的当,「吾友也」,是我的好朋友,好的同参。这第二句,也是提醒我们,有时候也需要鼓励鼓励,统统是批评的话,怕这个球就泄掉了。
所以有一句话叫,「能接受老师的折磨,是第一等学子」,是不是?这句话大家听过没有?没有听过哦?「上等学子,能经得起老师的折磨,努力上进;中等学子,能经得起老师的鼓励,奋发图强;下等学子,能经得起老师的赞美,爱中成长」,这个是三等。
结果有一个妈妈回去之后,打电话给上课的老师,说,「老师啊,你现在具体告诉我,我怎么折磨我的孩子」?所以这个次序要搞清楚,首先自己要是上等学子,才能够去要求他人,自己不是上等学子,还要求别人做上等学子,人家也不服。但是大家注意,现在上等学子多不多?那用这个方法可能就不契机了,是吧?折磨,全军覆没,那也不行。佛法度众的基础的原则,没善根种善根;有善根让他善根增长;善根成熟的,让他今生成就,每个人的状况不一样。你不能说,「哦,上等学子这样好,就用这个方式」,结果每一个人都受不了,那你就不慈悲了。别人是不是上等学子,这我们不去要求,要求自己可以是上等学子。昨天,请大家背这个算不算折磨?
好,最后一句,荀子刚刚这句话,「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媚我者」,没有这么好,都竟讲好听的给我听。「谄媚我者,吾贼也」,讲得太好了,谄媚了、奉承,我们就根本看不清楚自己,甚至还愈膨胀自己,被捧得都不知道天高地厚了,那不是贼害了当事人。
我看动笔的学长只有十分之一,其他十分之九都没动笔,代表都记在心上了哦。什么时候是忠?anytime,anywhere。是啊,这么好的教诲,你当下都不会珍惜,把它记在心上,假如你没有把握记在心上,你还不记下来,那根本我们就没有很珍惜老祖宗留下来这些教诲。所以珍不珍惜,不是挂在口上,我们做出来的行为就可以看的出来了,这叫不自欺啊!我不是说现在不动笔的就是不忠,我没有这个意思。我是藉由这个机会,让大家观自己的态度,看清楚自己不自欺,这是对自己的忠。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佛法,这叫百千万劫难遭遇,要用什么态度去学。每一次听经当最后一次听,我之后就没机会了,要好好珍惜。这个态度能保持,三年、五年都会有很大的提升,但这个不容易。听了一个月、两个月,慢慢的觉得很常听到,那个专注,那个珍惜,就开始往后退了。慢慢的可能听师父讲经都打瞌睡了,这个都要看我们当下这个态度,有没有尽心尽力。
好,我们刚刚讲到,解行相应,不偏在解,不偏在行,这个是用中。我们昨天背的这四句叫解。解中有行,这就对了。我们解中有没有行呢?在念这一句不起恼害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很多《弟子规》的经句,浮现很多生活的情境,那就代表你是解中就有行。因为你马上就起观照了。假如读了这句,这一句还是这一句,脑子里没有任何东西;或者是读了这一句之后,昨天一天下来,也没任何感觉跟这一句有关,那这个就是没有解行相应。假如昨天读了这一句,「不起恼害,不起恼害,不能恼害众生」,然后你昨天整个上午、下午、晚上,跟人处事待人相处,突然感觉,啊,这个眼神这样,不行;这句话讲出来,人家会不舒服;哦,这个东西摆这里,人家会不方便,你马上可以体会到,那就解行相应了。一有行,心境有所感悟,就提升上去了。
好,所以抽一位同仁,我们这个回答问题呢,不太难,不起恼害,您举《弟子规》哪一句话是不起恼害,就好。
大家知不知道自己的号码?不知道哦。好,我念一下。
(蔡老师):26号,郑学长。告诉大家,你愈害怕就会愈抽到你。这叫心是能感,哪一句?你现在愈不紧张,才答的出来。不可以翻课本,翻课本就作弊哦。「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请坐。我假如继续再逼问下去,就是「将加人,先问己」,逼下去就是恼害众生了,是吧?所以,这些经典在哪?在生活当中,处事当中,随时都是。
(蔡老师):13号,游老师。
(游老师):我想到的不起恼害,第一念想到的是,「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当看到人家犯错的时候,就是,我们看到他做错事情,我们去跟他讲的时候,第一,我能不能够站在他的角度去帮他,就是去跟他讲说这件事情,到底要怎么做会更好。还是,我只是去指责他说,你这样做不对,你这样做不行,你这样做你也让人家受伤害。那其实,因为昨天刚好跟一位学长刚好有聊到,那就是在讨论一件事情。其实我后来,事后反省,我想说我可能应该要更站在他的立场,就是有时候话不能说的太尽,因为这样子人家可能会承受不了。
(蔡老师):点到为止。
(游老师):对,这时候可能就会恼害他了,明明是为他好,然后他也很清楚,可是他的心就会很受伤。所以其实有时候,我们在为别人好的时候,可能都还是要稍微衡量一下那个度,这是我想到的。谢谢。
蔡老师:谢谢,游科长。为他好,这是初心。「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方式主要还要对方能接受,这个都是设身处地。好,而我们要去规劝一个人,可能他的那个错,他的出发心,他的心态也是好的,可是他做出来不是很妥当,这个时候要先肯定他的存心,他会觉得被理解。接着你再告诉他,怎么调整更好,他觉得你在帮他。因为人要被理解了就有信任,没有这个信任的时候,讲的道理再好,可能他听不进去。所以《论语》讲,「君子信而后谏」,他信任你,你才好劝谏他。这个「信」,平常他很信任我,包含在劝的时候,你一开始讲的那几句话,让他很能接受,他觉得你理解他了,那个也是「信」。在这个因缘当中,先有信任的基础,接下来就好劝。
好,那你说,怎么可以去肯定他的存心呢?这一点不容易。假如每一个人在跟亲朋好友沟通他的问题的时候,都能先肯定他好的存心,那沟通应该是会比较顺畅,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为什么不容易做到呢?因为不见世间过,难!亲朋好友的不是,很难不落在心上,一落在心上了,要跟这个人讲话的时候,他的不好就浮起来了,然后你的火气也跟着浮起来了。所以叫「一念不生是谓诚」。还有他的过失,这不知道多少念,他就没办法忠诚,就劝不了了。所以难不在外,在内在的心地功夫。
好,接着第二句,「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
(蔡老师):余学长。(余学长缺席)好,逃过一劫。不是,告诉大家,该来的还会来,逃过也没什么好高兴的。
(蔡老师):韩学长。这一句跟《弟子规》哪一句相应?「悯诸众生常不厌舍」,跟爱心有关的。
(韩学长):「泛爱众,而亲仁」。
(蔡老师):可以,谢谢。「泛爱众」就是悯诸众生。而且这个悯当中,最重要的还是护念他,成就他的道业,因为觉悟的人知道,根本解决问题要破迷开悟。
再来,「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蔡老师):刘学长。
(刘学长):「见人善,即思齐」。
蔡老师:来,掌声鼓励。有时候要信任自己,不要怀疑。还有没有?还有没有?来,请坐。
来,其他同仁有没有?「人所能,勿轻訾」。还有没有?好,「道人善,即是善」。这个更好,为什么?他不只可以效法别人,他还可以随喜功德,称赞如来,进一步,让不知道的人还可以效法、学习他。你看师父把刘素云老师推出来,那多少人受益,从她的经验当中得到启示。
好,最后一句,「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蔡老师):周学长。
(周学长):「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蔡老师):来,掌声鼓励。
这个非常好,在一切境界,尤其在逆境当中,这个绝对要相信自己。净土法门,信是排在第一位,而且要先相信自己,有如来智慧德相。
再一位同仁,张科长。
(张科长):「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蔡老师):好。这个都是比较是违境,就是比较逆境来考验。有没有顺境的句子?顺境就不贪了。
「闻誉恐」,那个就是不贪这个名闻利养。还有没有?
「对饮食,勿拣择」,对,看到好吃的,吃太多也不对。是啊,这个就是顺、违境。其实刚刚那句说,「亲爱我,孝何难」,那个也是顺。顺的时候,不要觉得是应该的,那就堕落了。顺的里面,顺多了就觉得是应该的,这个就是贪着了,甚至是产生要求的态度了。
好,顺境比逆境更难修,会不知不觉,像温水煮青蛙哦。所以,「逆境磨炼人,顺境淘汰人」。
好,早上就跟大家happy到这里。这是法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