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mtb.tw/
http://www.hwadzan.com/
http://www.amtb.cn/rsd/rsd.asp
http://www.mchunghua.org/Default.aspx
http://www.fxsp.org/movie/index629.html
2011/4/6 澳洲净宗学院(节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02-039-0364集) 檔名:29-228-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三十面倒数第三行:
「堂舍楼观第十六」。念老很简单的介绍这一品的内容。「本品有二」,就是两个大段,第一大段,「佛及诸菩萨居处」。第二段,「菩萨随意修习,从因得果,自由行道,皆大欢喜」。前面给我们介绍学习的大环境,这个道场的大环境,这一品里面要跟我们介绍讲堂、宿舍,老师(就是阿弥陀佛)他的居处,另外就是学生宿舍,菩萨的居处,我们先看第一段。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
这是教主的居处,下面:
【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这是学生的居处。极乐世界确实是平等世界,正报平等,也就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体质都是金身,跟佛一样的紫磨金身,无量相好。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前面我们曾经看过,经上所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世尊的方便说。因为当时印度人认为大富大贵的人,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示现这个身相。而实际上,我们知道在极乐世界佛是无量相,真的相有无量好,居住地方,你看境随心转,心好相就好,居住的地方当然不例外。这是智慧福德所现的,不像阎浮提众生。我们能想到因为阎浮提众生心行不善,所以居住的环境乃至于房舍也就不理想,这是我们能见到的。现在我们看念老的批注。
「讲堂者,说法讲经之堂舍。精舍,寺院之异名。《新译华严经音义》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为精舍」。它不是这个意思。「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谓之精舍也」。就是精进修行人他所居住的地方,称之为精舍,可能是个小茅蓬,非常简陋。所以精舍是精进修行人他们所住的地方。讲堂,说法讲经的处所。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寺院,也没有讲堂,讲经在哪里?都在野外,树林或是水边,风景好的地方。因为世尊一生过的是游牧生活,居无定处,真是随心所欲,今天住这里,明天住那里。他们晚上睡觉没有房舍,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是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四十九年。佛入灭的时候在双树林,不是在房子里面,这个示现用意很深。阎浮提众生最严重的障碍,第一个是身,这是第一个障碍;第二个障碍就是房舍,他居住的地方。中国人尤其讲究,他要建筑居住的地方,古代的四合院很多,而且是大家庭,选择居住地方一定要风水好,建筑非常讲究,而且用的材料都非常好。古人建一栋房子,这个房子至少可以使用三百年,为后世子孙想得很周到,世世代代承传。
所以大家庭有家道,有家规,有家学,有家业。儿童从小在家庭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都教好了,家学就是私塾。往往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这是王庄,那是姓王的一家人,一般家庭大概三百人左右,普通家庭,人丁兴旺的六、七百人。所以中国的家庭是个社会组织,你能治家就能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要。纪念祖先有祠堂,大家庭有祠堂,有学校,有私塾,小孩六、七岁可以上学了。没上学之前,我们前面都说过,小孩从出生到上学这段期间,父母教他,所以父母是儿童第一任的老师,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从小就接受父母做出榜样给他看,身教重于言教。《弟子规》怎么教儿女?自己做出来让儿女看,从他出生就让他看,看到三岁一千天,根深蒂固。古谚语有所谓「三岁看八十」,三岁扎的根,八十岁不会变,根深蒂固。中国世世代代有大圣大贤、君子出现在世间,都是教出来的,父母教得好,根扎得牢,文武、周公的母亲,这历史上非常著名,孔子、孟子的母亲下一代栽培得好。
所以只要是教学的场所就叫「讲堂」。释迦牟尼佛树林、河边集合大众讲经教学,那就是讲堂,露天的。「精舍」是寺院的异名,寺院也叫精舍,为什么?都是精进修行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寺,在汉代,诸位要知道,佛教是汉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到中国,这一年是公元六十七年,所以将近两千年了。汉朝的制度,寺是直接属于皇帝办事的机构,名称叫寺,这一定要懂的。寺的主管称卿,公卿,他直接归皇帝管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从汉朝建立一直到满清都还是用这个,诸位要是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去参观,你就看到上面挂的匾额,寺,九个寺。我们佛经上常讲鸿胪寺,鸿胪寺是管外交的,所以从前外交是皇帝直接管的,鸿胪寺卿相当于外交部长,宰相不管外交,皇上管外交。因为这些出家人,国家从外国聘请来的,谁接待?鸿胪寺接待。到以后国家希望他们长住在中国,长住在中国就不能老是暂居外交部,另外给他们设个机构,也叫寺。所以你就晓得,佛陀教育是归皇上管的,于是中国就两个教育体系,一般的,就是用孔孟学说,这是董仲舒推荐的,汉武帝接纳了,就成立专设的机构来管全国的国民教育,这个机构叫礼部。宰相下面一级单位称部,部长叫尚书,尚书就是现在现讲的部长,侍郎就是现在讲的副部长,或者常务次长,政务次长。那个时候侍郎也是两个,左右侍郎,一个是政务次长,一个是常务次长。皇上有三公九卿,三公是皇帝的顾问,九卿是直接替他办事的,直属的,长官,地位跟部长一样,现在讲正部级,地位是一样的,但是属于皇帝专管的,地位也就特别让人尊敬。
所以佛教到中国来,第十个寺建立,它是政府办事的机构,管佛陀教育的,它不是庙!庙是祭神的,是宗教,寺是教育。现在把寺跟庙和在一起,佛教变成宗教,这个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生这么样一个变革。以前寺管什么?佛教到中国来,头一桩大事需要把梵文经典翻成中文,就像现在国家编译馆一样,从事这个工作,再指导学习,就变成学校。寺院讲学、翻经这个工作做得很长,从汉到宋朝八百年。绝大部分的经典,应该是百分之八十唐朝完成的。宋朝时候译经不多,绝大部分是在唐朝之前。所以译经,中国帝王时代那是一桩大事。译经院,帝王也常常到那里去巡视,对这桩事情非常重视。历代帝王许多都是佛门弟子,也都认真学习。皇上带头,于是佛陀教育的普及成就超过儒与道,皇上带头学。历代出家的高僧,在家的居士、高士很多,《大藏经》里有《高僧传》、有《居士传》、有《善女人传》,成就的人很多很多。现在佛教变成宗教,变成迷信,古人要是知道,你想他多伤心,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今天我们明白了,把佛法搞清楚了,我们有使命、有责任把佛教恢复它的本来面目,那就是一定要把现代的寺院学校化,寺院讲学、讲经。李老师当年在台中建立台中佛教莲社,他就注重教学。莲社除了一般念佛这个活动之外,每一个星期固定讲一次经。他在台中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没间断,每个星期六晚上,时间、地点都是固定的,不必宣传,想听经,星期六晚上到莲社,李老师讲经。以后又成立一个图书馆,慈光图书馆,图书馆也讲经,每个星期三。所以台中每个星期有两个晚上讲经,时间都是固定的,风雨无阻,你到那里去一定能够听经,三十八年没中断,很不容易。
当年我们是初学,了解的不多,也不够深度。如果当年有今天这种认知,我就会启请老师一星期一天不够,要天天讲。如果每天讲的话,台湾的佛教兴旺起来了,只要有一个带头,真的兴旺起来了。一个人讲经太累,培养学生,老师一个星期讲一天,其他的同学们每一个同学担任一堂课,你就可以带六个学生,真的把他们练出来,讲经没有别的,就是上台锻炼。我初学佛,感觉到一个星期上台讲一次不行,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虽然他不是十天,一日暴之,六日寒之,很不容易提升。真正想提升那得天天讲,天天讲,你要天天用功去学习,你不用功学习,你下不了台。这个逼着学生好,学生自然乖乖的天天在查资料,研究这个怎么讲法。尤其李老师很好,都要写讲稿,一个星期讲一次,不困难,六天的时间可以准备写讲稿,这样把学生全都逼出来。
我们经学班二十多个同学,没有一个能够像老师一样,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密集的学习,一个星期一次确实是不够。我能够学习出来,我就是感到一个星期一次不行,最初到台北,我一个星期讲三次,以后大概是一、二年,我就能提升到一个星期六次,一个星期休息一天。三年之后,我一个星期讲十几次,每天上午下午我都讲,那个时候一堂课是一个半小时,早晨一堂,晚上一堂。早晨对内,晚上对外,居士们晚上没有事情都可以来听经,天天讲。不天天讲,学不出来。我告诉听众,我说你们听众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我是学讲,天天讲给老师听,欢迎大家批评指教,不要把我看成法师,我是初学讲经的,这才能练得出来,才能叫自己不懈怠、不懒散,你要不认真准备,你上台就讲不好。
初到美国的时候,在美国正式开始讲经,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二年到美国,了解当地的环境,一九八三年正式接受邀请。美国人的生活非常忙碌,每天工作八小时,很辛苦,他休息两天,星期六、星期天休息。那我们的讲经是星期五的晚上,星期六一天,星期天的上午,其他的他们没有时间来听经。那我们就很密集,尤其星期六这一天,星期五晚上一堂两个小时,星期六要上三堂,上午、下午、晚上,六个小时;有的时候再加一个小时,九个小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他们喜欢听。星期天上午三个小时,下午就不讲经,他们回去准备第二天上班。所以讲堂有的是人家家庭客厅,他们住的房子都很大,有的是租借地方,借酒店的会议厅,借学校的讲堂。讲经是很辛苦,要专注,对自己有太大的好处,你心定不下来没办法学这一门东西。
所以我自己这一生的经验,这种方法,像我这种性格的人非常少,真的学问,其他全放下。我这一生确实韩馆长帮助的太大了,虽然有个图书馆,她做馆长,我不管人,不管事,也不管钱,我只管上课。我们自己有个图书馆,我们课程就不间断了,每天晚上,听众白天有工作,晚上有时间来听,在那个时候晚上也是一个半小时,常年不间断。在台北,有时候学生们想学佛法,我们就附带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一个星期一次,就是星期天,上午、下午、晚上都上课,也办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跟年轻人结了很殊胜的法缘,以后在海外,海外都是这些学生们出去留学,毕业之后很多在当地工作,我们这样联系上了。所以每年出国到各个地方去弘法,缘是这么结成的。
李老师在台中办慈光讲座,大专讲座,道安法师在台北在佛教会大讲堂办大专讲座,我们图书馆也曾经办过,这些我统统都参加,所以跟同学们结的缘很深。我到美国去,跟我联系的三百多个同学,居住在各个城市,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人接待。这是我们学佛的时候老师就重视,教我们要广结法缘。所以是当年的这些盛况。我们自从把网络、卫星开通之后,这个缘愈来愈殊胜,自己修学境界确实,因为天天讲,境界不断提升,年年不一样。三十年之后,可以说月月不一样,愈来愈欢喜,真是法喜充满。我感恩章嘉大师,我这一个行业,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他老人家叫我出家,叫我学释迦牟尼佛,我听话,依教奉行。把方老师的一句话,「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兑现了,他讲的话一点也没错,最高享受不是地位,我们没有地位,在佛门里也没有地位,在社会没有地位,也没有财富,有的是什么?欢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大乘教里面佛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真正的享受!少烦少恼,烦恼没有完全断,跟一般人相比大幅度的减少,这是真的。
虽然居无定所,都是寄人篱下,自己没道场,所以居无定所。现在人家邀请我,只要他有网络的设备,网络能够发射出去,各地方能接收得到,我都愿意去,没有这个设备不行。许多地区同修,我们在网络上几乎都不中断。所以请我讲经,我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有这个设备,我们同样讲这部经。《华严经》七处九会,可以不在一个地方讲,继续讲,我们这部经讲了一年,昨天清明,去年清明开讲的,刚刚好一年。一年,这部经在香港讲过,在马来西亚讲过,在此地讲过,在台湾讲过,四个地方。现在这个经讲到一半,所以培养弘法人才,讲堂非常重要。你要不让他天天上台就学不出来,给他安定的环境,最基本的衣食住不愁,有地方给你住,能穿得暖、吃得饱,够了,你全心全力去学经教。十年没有不成就的。成就之后,自己还要以学生身分自居,不敢称老师,认真努力再向上提升,二十年、三十年,真的叫根深蒂固。真正发心讲经,我的建议是不做执事,不要当住持,为什么?他管事,管事就杂了,你心就不清净。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一生做教育,自在!我还有一个同学,抗战期间中学同学傅乐成,他是台湾大学博士班的教授,也是一生教书。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曾经成功大学邀请他去做文学院院长,做一个学期辞掉了,在台北碰到我:简直不是人干的事情!一生教书,叫他去管事情,那么多应酬他受不了,一个学期就不干了。我就告诉他,一点都不错!我这个同学可惜过世有好几年了,在台湾也是著名的学者。所以讲堂、精舍是让学生安居乐业。文化教育事业为底下一代培养人才,何等的神圣,何等的清高,何等的自在,这里头有乐趣,其乐无穷,古人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一大享受。
下面讲「楼观」,楼观是楼台,「观者,楼也,台榭也」。这个台榭也可以当作舞台来讲,表演的场所,会议的场所。「栏楯」,「即栏槛,俗称栅栏」。纵的叫栏,横的叫楯,栏楯就是我们一般讲栏杆。「极乐殿阁皆从弥陀净心流现,众宝所成,非从木石,不假斤斧,随机应现,故曰亦皆七宝自然化成。」这是讲极乐世界这些讲堂、精舍、楼台,从哪里来的?是从弥陀清净心中无量功德流现的,自然流现的。极乐世界无量的珍宝,所以这些建筑是众宝所成,不是木结构,也不是石结构,也不需要人工,没有人去绘图,没有人去设计,无需要工匠,随机应现,自然的。随机,机是机感,众生有感自然有应,这是不可思议。所以经文里说「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化是变化,成就。真正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随心所欲,心想事成,这两句话应用在极乐世界完全实现了,不是赞叹,不是夸张。
下面说,「白珠」,这是珍珠,白色的珍珠,蚌壳当中所生的。「白洁者贵,白珠者,珠中之上品」,最好的珍珠。「摩尼」,如意宝珠。「交络,谓交互网络」。用这些东西在楼观栏楯作为装饰品。「如《汉译》曰: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为交络,覆盖其上」。这就是用这些宝珠,好像织成的罗网,用这个罗网盖在宫殿、楼观之上。「如是妙珠摩尼所成之网络,覆于七宝楼观栏楯之上,极为明妙」。在我们现代都市这些大楼,我们能看到它们的装饰,到夜晚用灯饰,用这些五彩的灯泡也变成网,盖在屋顶上、盖在栏杆上,围绕着树,到晚上你看很美观,但是跟极乐世界比,那就差很远,我们这是人工的,它是自然的。那就不能为比了。
「又《往生论》曰: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往生论》上这是赞叹的,极乐世界居住的地方,宫殿楼阁,观十方无碍,这句话了不起。就像我们前面读到的,道场树,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道场。道场外面树木花草很多,这些树作用太大了,树里面能现十方一切诸佛剎土,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能够看到十方世界。同样宫殿楼阁里头也一样,也能够现,就像我们现在电视一样,能够现十方世界,你会看得清清楚楚,天上人间,六道轮回,你完全能看到。想看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现前。那我们就想到,肯定是与自己有缘的地方,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住过的地方,没住过的地方没印象,住过的地方有印象,统统都会现前。所以我们想到是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姊妹、同学朋友,在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正团聚,除极乐世界,团聚很困难。我们在今天从电视上看到远方的,人看到了,他说话的声音也听到了,可是我不能跟他讲话,他也没办法回答我。极乐世界不然,你看到可以跟他对话,他有困难可以帮助他,他有福报可以随喜,不一样,跟真正在面前一样,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功德之所成就。
「又第四十二」,这是四十八愿里第四十二愿,「彻照十方愿」,愿文有底下三句。「所居佛剎」,这是阿弥陀佛说他成佛的时候所居的佛剎,「广博严净」,广大、博大,庄严清净,「光莹如镜」,清净一尘不染,「彻照十方」,十方世界统统照见,你在里面都能够看到。「均表极乐之宫殿楼观,皆如明镜,照纳十方」。「故昙师曰」,昙鸾法师说:「宫殿楼阁,镜纳十方」,就像镜子一样它照见十方世界,「宝树宝栏互为映饰」,外面有宝树,宫殿楼观都有栏杆,美不胜收。「可见极乐之明妙,无能比者。故云明妙无比」。十方世界也有,但是明妙比不上极乐世界,为什么?这是阿弥陀佛愿力修行功德的成就,十方世界诸佛没有像阿弥陀佛发这样的大愿,成就无量无边的众生,是从愿力里头的成就。
「至于菩萨所居之宫殿」,这就是我们讲学生宿舍,他们的宫殿,「亦复如是明妙。深显真实平等,如如一味」。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那个地方并不是享受,不是刻意的,不是人工在那里想象设计,不是的,一切是自然的,是你愿行功德的成就。我们没有这么大的愿行,沾阿弥陀佛的光,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神力成就。我们到极乐世界,佛光加持我们,佛的愿力加持我们,让我们无论在身形(身体的形状)、智慧、神通、道力都好像跟阿弥陀佛相似,差不多,这个不可思议。也正因为如是,所以十方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一切剎土弥陀第一,我们今天有幸遇到,可以说是无意遇到了,想找找不到,无意遇到了。无意,也不是没有原因,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你才能遇得到。没有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你怎么可能遇到?遇到之后,这个机会要抓住,不能放过,决定要求生。
我们是凡夫,一定要修学,这个修学的环境太好,没地方去找。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现前找一个修行环境真不容易,没地方找。我这一生学佛六十年,过六十年流浪的生涯,到现在还是没有地方。最近在香港,香港一个居士送我一个,那就算精舍,我们修行精进修行,一个小房子,多大呢?跟我这里的摄影棚差不多一样大。房子在山上,像小土地庙一样。这个房子盖了九十年,它有三亩地,山地有三亩地,外面一个菜园。我本来想房子拆掉重盖,送给我这个佛友告诉我,他说:不要,你最好还是保存,这个房子九十年以前盖的,材料现在找不到,虽然看了不好看,冬暖夏凉,现在盖的时候,有这么好的效果找不到。我就把它重新整修一下,住在那里会很舒服。很小,在山上,虽然很小,很安静,邻居也很近,因为它树木很多,看不见,一个小山坡!我也很喜欢这个地方,去看了二、三次。
人没有福报就得到处流浪,我也很欢喜,为什么?老师给我做了榜样,释迦牟尼佛一生在世四十九年也是到处流浪,他流浪住野外,我流浪到处还有好房子住,还有很好的接待,想到老师我就非常安慰了,没有一点怨恨心。我比老师的日子过得比较舒服,老师出去托钵,我还没出去托过钵。所以前面有个好样子在,我们不能忘记,生活要简单,要节俭。愈简单,我们所需的财物愈少就愈自在,没有操心的地方。每天,在这个年龄还每天有四个小时读书,有四个小时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享,多快乐!这就是人间所说的神仙生活,心完全定下来了。所有一切活动我都谢绝,不再参加了,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就圆满了。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第二段是修学的胜境,殊胜的环境。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
这个「中」就是讲堂、精舍之中,有菩萨们在地讲经,在地面诵经。
【有在地受经。听经者。】
「受」是接受,是能信、能解、能行,还得加上能证,信解行证,这是受。有听经的,这在地面上。
【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你看看多自在,想在地面就在地面,想在空中,讲堂、楼观、宿舍都浮到空中去了。真正是境随心转,得大自在。
我们看批注:「上一表境」,境界、环境。「此下」,这就是我们现在念的第二段,以及后面还有一个小段,「表境中人」,环境里面居住的这些人。「诸往生者」,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各依其品位,随其意乐,自在修习。或在虚空,或在平地。各各随意讲诵、听受、坐禅、行道」。这是西方极乐世界大众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个什么世界?是个道地道地阿弥陀佛教学的场所,是个学校!你看这些居民生活方式没有士农工商,也没有看到有政府组织,没有看到这个国家有国王、有大臣,没看到,只有老师跟学生。我们就知道了,这的的确确好像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建立一个佛教大学,叫极乐世界,佛教大学,请阿弥陀佛当校长,十方诸佛常常到那个地方担任教授,佛常常去,在那边讲学,所以极乐世界的菩萨跟佛的缘很深。自由自在,想到诸佛世界去参学很容易,念头一想人就到了,想要求诸佛到极乐世界来讲学,念头起,佛就来了,大道场,大讲堂,大学校!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去的?是去成佛的,这个要知道,不是干别的,去成佛的。成了佛干什么?成了佛就去十方世界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干这个事情。
我们再看下面批注:「经行,旧云行道,乃于一定之地区旋转或直往直来,用以防睡」,这叫经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散步。在散步的时候诵经,经典背得很熟了,背一部经,像一部《无量寿经》,不要着急,不要念得很快,一字一句的去念,一部经念下来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差不多可以走二、三公里,走得很慢,二、三公里。适合于早晨跟黄昏,佛家一般晚上不吃饭,这种经行好!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念咒,摄心,这早晚功课。运动量也够了,行住坐卧都在修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思想的行为,在佛法讲意;言语,口的行为;身体动作,身的行为。身口意三业有了过错,有过失,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念佛好,诵经好,持咒也好,专修专弘。专修容易得定,得三昧,我们修念佛,经行的时候念佛得念佛三昧;经行的时候诵《无量寿经》,或者诵《弥陀经》,也叫念佛三昧。得三昧之后,功夫不间断,天天这样做,缘成熟了,豁然大悟,就开悟了。
得三昧,往生就有把握,可以不必提早往生,为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平平安安,进步很慢。这个世界大风大浪,你能禁得起,进步好快,禁不起,堕落也很快,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会堕落,只有进没有落。但是这个地方大起大落,你要禁得起的话就大起不大落。所以确确实实,我们在这个世间修行,什么都能够受得了,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如如不动在这里练,到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这不是不可能,为什么?真放下了。你不是真放下,你禁不起,你会受外面境界影响。真放下就无所谓,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我如如不动。这个世间是苦难的人多,天天跟这些人接触,慈悲心增长,修大慈大悲。修行,记住在生活当中,经教里面的理论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经典里面种种教训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处处都行菩萨道。菩萨道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家学佛,家庭就是道场,你的家人就是你第一个得度的对象,你真正修得好,你的家人怎么不欢喜?怎么不佩服?得真干!把经上所讲的全都做出来,你自然就感动一家人,一家感动,肯定就感动你的邻居,邻里乡党,这叫真正行菩萨道。这个经行,你看用以防睡,防疲倦,「并可以养身疗病」。人,身体是个机器,一定要活动,活动两个字好,你看活、动,你要活就得要动,不动就不活了。你看中国的文字里头意思,智能。天天坐在那里不动就活不了,就坐化了,一定要活动。经行是活动,拜佛是活动,这两种方式无论在哪个法门用得最多。
「《玄赞二》云: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这个布绡好像现在看不到了,古时候织布,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从前家庭妇女织布,那中国几千年的老方法,用这个梭,两边是梭织成布,图画上还能看得到,这就是比喻经行。这个经行不是绕圈,是直的,一条直路,所以称之为经行,这个经是经纬的意思。「又《法华经序品》」,前面玄赞是《法华玄赞》。「云:未尝睡眠,经行林中」。这是佛陀在世,晚上行道,因为在树林里面,在树林里头绕圈子,经行。未尝睡眠,累了的时候止静,树下坐一会儿,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万缘放下,心是定的,身也是静的。
「又思道,思维于道也。思量于所对之境,而了别之,曰思维」。道在哪里?无处不是道,六根所接触的全是道,这个道是讲法性,六根所接触的是法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要从相中见性。眼从色相见性,耳从闻音见性,舌从尝味见性,那就是交光法师在《楞严经正脉》上所说的「舍识用根」,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性成无上道,明心见性。见性不是在经本上见,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六根对六尘境界里头见性,从有里面见到空,从动当中见到静,从杂乱里面见到平安。一切法无一不是自性,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叫思道,别胡思乱想,想其他的全错了。世间人所想的财色名食睡,七情五欲,他想这个,错了。在佛法里面想多做一点好事,多度众生,多积德,比世间人想的稍微好一点,还是错了。为什么?向外攀缘,六根不清净。大乘教里面教给我们随缘妙用,你虽然随缘,你不是妙用,不是妙用就要记住,造业,随缘造业。说实实在在的话,我们念头才起,《还源观》上告诉我们,念头才动就周遍法界,遍法界虚空界全都接收到了。我们的这个身就好像一个电台一样,念头一动发射出去,遍法界虚空界全收到,没有人不知道。有接收到,但是不知道,那是什么?那是那个机器有故障。我们现在这个机器就有故障,十方世界那个信息从来没中断,我们在接收,但是接收不知道,没有感觉到,这机器有故障,不灵了,麻木不仁,不是没收到。六道凡夫迷了自性,原因在此地。如果我们修行,心清净了,你就能收到一些信息,愈清净愈灵敏,你所收到的你感受的就愈多。如果你心思一乱,这个能力立刻就失掉。可是我们发出去的,我们念念都没有间断,我们发出去我们的思想,精神的波动,我们的造作是物质,这身体的这个波动,统统遍法界。诸佛菩萨收到,他清楚,他不迷惑。天地鬼神也能够收到,有些天地鬼神比我们厉害,为什么?他有修行,只要有修行的全都能收到。有修行的人是心清净,清净心特别敏感,灵敏。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
佛在大经上说,我们自己所造的一切业,不但发射,而且我们自己还保存数据,有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什么?阿赖耶。阿赖耶里面收藏这些种子,就是你的档案,永远不会失掉。这个数据库可坚牢了。无量劫中,世界有成住坏空,这个数据库不会坏,为什么?这个数据库不是物质,它是精神现象不是物质现象,所以它永远不坏。大彻大悟的时候,这些资料重新整理过了,转识成智,把你里面所有的数据一转变都变成智慧,这个智慧叫后得智,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是根本智,从根本智起后得智,无所不知。所以烦恼无尽不怕,一转变之后就智慧无尽,烦恼没有了,智慧就没有了,转烦恼成菩提,贵在转变。特别是我们生活在现代的局面,灾难频繁,最重要的把心转变过来,我们学佛这么多年,常常讲的纯净纯善,重要!我们是纯净的心,纯善的心,就没有灾难,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个大地震,一个大海啸,我们也完了,身体没有了,身体是假的,身体不是我,纯净纯善的意念是真的,它到哪里去?它到极乐世界去了。我们知道大灾难当中死的那些人,阿弥陀佛在场,与佛有缘的人看到佛,没有缘的人看不到,佛统统接引走了,一点都不假。这是真的,那我们就得真干,我们才能成就。所以从早到晚,日日月月念佛不能间断,世缘必须放下,全是假的,不放在心上。遇到有缘,应付它,应付很认真,做好榜样给世间人看,不能做坏样子,要做好样子。报佛恩,让社会大众看那是学佛的人,学佛好,这是报佛恩。如果要让别人毁谤佛,那我们就错了;我们要表现的让别人赞叹,不能让人毁谤。
「又《观经》韦提希夫人请曰: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面这一段话,韦提希夫人遭受到家庭的变故,她的丈夫是国王,变故从哪里来?儿子听了提婆达多挑拨,夺取父亲的王位,害父亲,害母亲,遭这么大的变故,家庭的变故。所以感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求佛救她,佛就来了,跟她见面安慰她,她就哭哭啼啼的告诉佛,我不愿意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好,有没有安稳国土,我愿意往生?佛以神力把诸佛剎土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看,她看了之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好,想到那里去,求佛教她思惟,教她正受,也就是讲,我觉得极乐世界好,她真选对了。怎么个去法?求世尊指教她,佛给她说十六种观想,《十六观经》是韦提希夫人启请的,十六种方法,任何一种方法观成都能往生。
唐朝天台智者大师就是修十六观往生的,这是用这个法门修成功的一位大德。可是十六观不容易,十六观最后第十六是「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也在十六观里面,不在它外,最后一个是持名。为什么难修?观太细,微细,我们凡夫心粗,粗心大意观不成。譬如第一个观落日悬鼓,观西方,黄昏的时候太阳下山,你看那个太阳,怎样叫观成?观成之后,无论在什么地方,你睁开眼睛看到太阳在你面前,闭上眼睛也看到太阳在面前,那叫观成。试试看,看我们行不行?不行。睁开眼睛太阳不在面前,闭了眼睛也没有,那你就没有观成,观成就能往生。凡是粗心大意修观不成功,最后就叫你念佛,持名念佛。用念佛的方法也能往生,总而言之,观跟念都是伏烦恼的办法。我们的烦恼习气能够放下,那观就容易,念也容易。我们今天观跟念都不能成就,就是放不下,头一个就是身没放下,千经万论佛讲这个问题,讲这桩事情,苦口婆心不知道讲多少遍,身不是自己。佛把「我」这个定义说得那么清楚,那么明白,我是什么?什么是我?佛讲八个意思。八个意思里头最重要的两个,必须要记住,第一个是「主宰」的意思,第二个「自在」。我们这个身体有主宰吗?能自在吗?如果我能做得了主,我年年十八,我不要老,我不要病,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一年比一年老,一天比一天老,没有办法,你做不了主。你要自在,夏天热,冬天冷,夏天我不想热,冬天我也不想那么冷,能做到吗?得不到。你没有办法摆脱人事、自然环境的干扰,你就不自在。想想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这个定义,再仔细思考,没有,这叫无我。误会了,把身体当作我,为这个身体造业,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感得三恶道的苦报,错了!
「善导大师注曰」,《观无量寿佛经》的批注,善导大师的,「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佛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这教他思惟,教他怎么观,怎么去想,怎么去看,西方世界依报、正报四种庄严,前面我们读过。《往生论》上常讲三种,开合不同。三种,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你常常想这个,那更详细的,《十六观经》详细,给你说十六种;《无量寿经》详细,这经从头到尾四十八品,四十八品太多了,你就观想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这个好!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首先要熟,四十八愿念熟,念熟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能跟四十八愿对应起来,就是相应,那这个我们念佛里面就加上观想,真有效果。烦恼习气重的用这个方法好!真能摄心,练心在一切时、一切境缘当中不散乱。这个是《观经》里的定前方便,教你怎么个想法,观想。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看多殊胜!常常想佛,常常想极乐世界,常常有心往生极乐世界,一切法从心想生,哪有不生极乐世界的道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