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目将介绍给各位一个强而有力,又实用易操作的戒色方法——熏陶戒色法。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具体的原理。
明朝有一个人患了好色的毛病,就向王龙溪先生请教,如何改掉这个毛病,王先生回笞道:“比方说,这个房间里面,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名妓在等著你;等你打开房门一看,原来是你的妹妹,或是你的女儿,你此时的一片淫心,是否会立刻息灭呢?”这位好色之徒回笞说:“唉!是息灭了啊!”王先生说:“所以淫念本来就是空的,只是你误把它认作是真的了!”
《寿康宝鉴》里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家兄弟三人,都处于青少年时期。一天夜晚他们在坟墓之间捉蟋蟀。忽然看见一个少妇,姿色绝伦,三人一同追赶捉拿。这时少妇突然变脸,七孔流血,舌头拖出一尺多长,兄弟三人同时被吓死。第二天,家里人找到了他们,救活了一个,才知道事情经过。被救活的那一个,大病了几个月才好。这家从此禁止子孙夜晚捉蟋蟀。这个美丽的少妇,没有变脸的时侯,三人见了,爱入骨髓,非要满足淫心不可,待到其妇变脸,都一下子被吓死,爱心立即化为乌有。
淫欲心炽盛,是颠倒迷惑。如果真正明白真相,自然而然不会被淫心迷惑。而如果在看不清真相的时候,能够出现强烈的情绪或者震撼感,也是可以让人忘记淫欲的。想想,在欲望难以控制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只狮子,我们现在还会想着那些欲望吗?正常人的反应当然是惊吓,恐惧,然后逃命。而欲望,早已经忘记了。虽然有些恐惧不是好的情绪,但是如果是畏惧因果报应而不敢再干坏事,这样的恐惧,是有好处的。因为因果是事实真相,不会因为我们不相信就不存在。那么我们相信了,顺着因果规律去办事,就会得到好处。而且这样的恐惧,是强大的足以代替欲望的情绪。就好像被猛兽追赶时能够忘掉欲望一样。
可是,相信因果报应并不容易,我们有必要从科学的角度,利用实验证据和严密的思维逻辑来分析因果报应是否真的存在。
19世纪初,人们在试验中观察到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明了光是一种波。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认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进行的,理论计算才能与实验结果相符。爱因斯坦受此启发,于1905年提出,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光子”,并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而获得诺贝尔奖。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所有物质都是波的观点,并因电子被证实存在衍射现象而获得诺贝尔奖。自此,人们承认,光和微观粒子(物质)既是波又是粒子,但他们为什么既是波又是粒子?他们真实的面貌是怎样的?科学界没法回答。
事情于哥本哈根派的出现有了进一步发展。哥本哈根派的代表人物有波尔、海森堡、波恩等。1926年波恩提出了德布罗意波实际上是概率波,认为个别微观粒子在何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大量粒子在空间何处出现的空间分布却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概率波越强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概率越大。他后来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1927年海森堡提出不确定原理(也称测不准原理),认为粒子的位置与动量(或时间和能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越小,则动量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亦然。同一年,波尔提出了互补原理: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但它们在更高层次上统一,两者同时存在,互为补充,无法在验证一种特性的同时保证另一个特性不受到干扰或破坏。这个原理是对“测不准原理”作出的哲学解释,也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观点。综合他们三个人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到这样这种观点:物质是一种波,当我们去观察其具体位置的时候,会按照一定的概率性坍缩为粒子;粒子在某个位置出现的概率与波在这个位置的强度有关。
爱因斯坦对哥本哈根派的观点并不认同。因为他始终相信,即使我们不去观察,世界的运行也是客观存在的;他对概率论很不满,坚定认为“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派代表波尔第一次交锋发生在1927年的索维尔会议上。在辩论中,爱因斯坦对准测不准原理进行批驳,试图以此证明哥本哈根理论的错误。他提出使用一个有狭缝的挡板,跟测量粒子扩散所得的数据相结合,可以尽可能地知道粒子的准确位置和动量。然而,这个思想实验被波尔化解了,他指出爱因斯坦忽视了狭缝和挡板的信息也是需要测量的,也存在不确定性。最终,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但爱因斯坦对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这个说法确实反驳不了。
三年后的下一届索维尔会议,爱因斯坦带来了著名的“光子箱”实验。设想一个装有时钟的箱子,这个时钟可以控制箱子狭缝的开关;当狭缝打开的时候,溢出一个光子;前后对箱子进行称重,得出光子的重量,这样就可以通过质能方程(狭义相对论)计算光子的能量。因为称重和时间记录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尽可能准确地知道光子溢出的时间和能量。经过一晚上的冥思苦想,波尔在第二天对爱因斯坦进行了反驳。他提出,在称重的过程中,光子溢出造成的重量减少使箱子向上运动,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会造成时间的不准确;虽然时间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来,但是位置刻度和动量之间也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时间记录和称重不是两个独立的过程——经过数学运算,波尔证明了时间和能量符合测不准原理。爱因斯坦无言以对。
1935年,爱因斯坦联合另外两位科学家发表了著名的EPR论文。他认为量子力学虽然正确,却不完备,一定还有未知的因素能够解释观察到的量子现象。在论文中他又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将一个粒子分裂为一对粒子,向相反的方向发出。原来的粒子没有动量,那么两个新粒子的动量必须互相抵消,必然大小相同方向相反。那么,我们只要测定其中一个粒子的动量,必然会知道另一个粒子的动量。但是按照量子理论,在我们测定之前,粒子是没有固定动量的。当我们测定了其中一个粒子的动量,那么第二个粒子如何马上“知道”自己的动量应该是多少呢?就比如一对手套,装进一样的盒子中,以至于不能区分,分别寄往北京和香港,在北京打开盒子的时候发现里面装的是左手套,那么我们可以确定香港那边的是右手套。按照爱因斯坦的解释,是什么手套是在装进盒子就确定的,虽然我们看不见哪个手套寄往哪里,但是,哪个手套寄往哪里是一直客观存在的事实。量子理论的解释不一样,我们看不见时,每个盒子里面是左右手套的迭加状态,打开盒子即是对盒子内进行观测,盒子内坍缩为左手套或右手套,当其中一方坍缩为左时,另一方坍缩为右。如果两方有信息交流的话,这种交流速度比光速还快,这违背了定域性。爱因斯坦讽刺其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也就是说,不是定域性错误,就是量子理论错误,爱因斯坦选择了相信定域性是正确的。
波尔对EPR进行了回应,但他的回应已经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因为他没有回答“超距作用”的问题,但我们更加关心的是“超距作用”是否存在。1964年,贝尔提出了一个数学不等式,从测定粒子自旋的角度,用于验证爱因斯坦在EPR中提出的超距作用问题。以定域性的理论,贝尔不等式成立;以量子理论,贝尔不等式不成立。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贝尔不等式。1982年,以阿莱恩·阿斯派克特代表的一群科学家第一次在精确的意义上对EPR作出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定域性是错误的,量子理论是正确的。而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了量子理论的正确性,包括我国用“墨子号”所做的实验。“超距作用”是确实存在的,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纠缠”。“量子纠缠”的证实,证明了哥本哈根学派观点的正确性!
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让人们知道量子理论也适应于宏观世界。爱因斯坦曾经问:“月亮只有在人们看它的时候才存在吗?”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认为:当我们去观测的时候,月亮才因为坍缩而出现在某个具体的位置。也就是说,确实,月亮只有在人们看它的时候才存在。
然而,哥本哈根派始终没有告诉我们“观测”或“测量”的本质是什么,导致函数波坍缩的明确界限到底在哪里?物理学家、数学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理论提出者冯·诺依曼,同时也是个逻辑学方面的专家。他曾经用严密的逻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量子理论适用于一切物质,包括所有仪器和我们的身体。当我们没有去观测的时候,事件是1和2的迭加状态。用仪器去测量,那么将会变成1对应测量结果A和2对应测量结果B的迭加状态,接着测量结果被我们的眼睛看到,又会产生被眼睛看到的两种迭加状态,接着产生由神经传送到大脑的两种迭加状态。这个过程一直是物理过程,都会遵循量子规律。而唯一我们不敢确定会遵循量子规律的,就是大脑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分析到最后其实就是意识。所以冯·诺依曼得出结论,导致函数波坍缩的必然是我们的意识!
下面,让我们再了解三个和量子力学有关的实验。
科学家发现,当将电子一个一个发出,电子流通过双缝后在后面的屏幕上留下多条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另人费解,单个电子如何与自己发生干涉呢?1974年,梅里想看看电子到底是怎样通过双缝的,他在双缝的入口安装了高精度的监视器,可以清晰地看清电子的出入。结果令人吃惊,屏幕上的一条条干涉条纹不见了,只剩下了两条亮纹,而且通过监视器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子如粒子般一个个通过左缝或右缝,在屏幕上形成两条亮纹。他将监控关闭,结果屏幕上又出现了神奇的干涉条纹;再将监控打开,条纹又消失了……电子就好像有了意识一样,和人玩起了躲猫猫,总之,不能看到干涉情况下电子的行为。这就是著名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如果用哥本哈根派的观点来解释这个实验,将会非常清晰:当我们去观测电子的行为时,函数波坍缩,本来各有50%的概率通过左右双缝,因为坍缩,通过左或通过右被确定,将不能再像原来的概率波一样发生干涉。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本质其实就是,当我们知道电子的路径时,电子不再干涉,当我们不知道时,电子发生干涉。这个“知道”的本质,其实就是意识。
有人会说,这是监视器对电子产生了未知的影响,跟意识毫无关系。那么请了解另一个实验:延时选择量子擦除实验。这个实验的设计类似于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使用的是光子,不同的是在光子通过双缝后把光子一分为二,其中一个发送到较近的显示屏,另一个通过反光镜、半透镜等设备的巧妙设计,发送到较远的显示屏,并能使我们知道或不知道光子通过双缝的具体路径。其本质还是一样,当我们知道电子的路径时,光子不再干涉,当我们不知道时,光子发生干涉。这个实验完全没有监视器,我们最终的判断依据是电子显示在哪一个显示屏上,那么又作何解释呢?除了意识,没有其他解释!这个实验的奇妙之处还在于,作为判断光子路径的较远显示屏反应之前,较近的显示屏已经留下了干涉条纹。量子坍缩突破了时空限制!
相似的实验还有惠勒延迟实验——我们现在的观察,决定了光子过去的路径。
如图,首先光子发射器发射光子。光子到达半反半透镜之后,有50%的可能会被反射到下方,再经过下方的全反镜反射之后到被探测器B接收;当然也有50%的可能会不发生反射,直接穿透过去,经过上方的全反镜反射后被探测器A接收。结果A和B只有一个探测器会发生反应。光子要么被半反半透镜反射,经过下方的路径被B接收;要么就直接穿透后经过上方的路径被探测器A接收,绝不会同时走两条路径被AB同时接收。探测器A和B使我们知道了光子的具体路径。
在两束光交叉的位置,再加一个半反半透镜,来再次重复实验。经调整后,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这个时候,我们将不能判断光子的具体路径。探测器反应时,两种路径都有可能。结果,探测器上出现了干涉条纹。
如果我们在光子通过半反半透镜①之后,再加入半反半透镜②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在没有加入半反半透镜②时,光子通过半反半透镜①,光子会选择其中一条路径,最后被探测器A或探测器B接收到,按道理实验结论应该不会出现干涉条纹。这一结果应该在光子通过半反半透镜①时就确定了的。但实际上,当光子经过半反半透镜①后再加入半反半透镜②,其结果却发生了干涉。
性质在一开始经过半反半透镜①时就确定了,结局却更改了这一性质。这说明了什么?加入半反半透镜②这个现在的行为,似乎改变了已经发生的历史。我们可以思考,过去光子走哪条路径,其实是这一刻我们的观察坍缩的。
明朝的王阳明先生是一位悟道的大儒。有一天,他的朋友指岩中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回答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我们细细分析这句话,这说的道理不是和现代量子力学非常一致吗?物质由于你去看,才会出现。
或许过去、未来的宇宙,包括宇宙里的所有物质,所有生命形式,只是我们在这一刻的意识所产生的!物质,不能脱离于意识而独立存在。当我们不用意识去观察时,物质甚至只是一个概率波而已。所以,物质,是虚幻的。只承认物质的自然科学,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当爱因斯坦再次问是否人们不去看月亮就不存在时,我们可以更加肯定地回答:是的,一切物质就是如此。
1944年,量子理论的创始人普朗克说:“作为一个把毕生都奉献给最清晰头脑的科学——物质的研究的人,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我关于原子的研究结果:没有物质这么回事,所有的物质只有在一种力量的影响下才得以创造和存在。这力量使一个原子粒子振动,并支撑这个最微小的原子太阳系。我们必须假定这力量背后存在一个意识和智能心智。这个心智就是所有物质的母体。”
格雷格·布雷登在他的著作《无量之网》中为我们介绍了三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由俄罗斯量子生物学家弗拉迪米尔·琶普宁和彼得·卡里耶夫设计,测试DNA在光子(组成这个世界的量子材料)中的表现。结果发现:在抽真空试管中光子在DNA存在的状态下进行了重新排列,即DNA对光子造成了直接影响。
第二个实验由美国军方的科学家设计,在受试者的口中采取了DNA和组织样本,把这个样本带到好几百英尺远,甚至几百里远,结果都一样,当受试者体验到情绪的“高潮”和“低谷”时,他的细胞和DNA几乎也在同一瞬间呈现出了强烈的电流反应。当受试者经历情绪经验时,DNA的表现彷彿仍以某种方式与人体相连。
第三个实验由一个名为心脏数理研究所的组织设计,首先将人类DNA分离出来,放在玻璃烧杯中然后暴露在一种强烈情绪之中。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最多有五位受过协调情绪训练者参与,运用特殊技术分析DNA的化学及视觉变化,侦测任何改变的产生。结果显示:人类情绪改变了DNA的形状!参与测试者除了在体内创造出精准的感觉之外,而且在没有实质接触或外力介入下,不同的意图就能对DNA分子创造出不同效果,导致DNA扭转或伸展。
这三个实验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可以影响DNA,而DNA又可以影响周围的物质。也就是说,人的情绪是会影响周围的物质世界的。那么不同的情绪会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博士,运用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原理,经过30年长期的临床实验,其随机选择的测试对象横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欧等地,包括各种不同种族、文化、行业,年龄的区别,累积了几千人次和几百万笔数据资料,经过精密的统计分析之后发现:人类各种不同的意识层次都有其相对应的能量指数,人的身体会随着精神状况而有强弱的起伏。
他做过百万次案例,在全球调查过不同人种,答案都是一致的。只要振动频率低于200,这个人就生病。200以上的就没有病,200以上的意念有哪些?喜欢关怀别人,慈悲心、爱心、行善、宽容柔和等等这些都是高的振动频率,达到400到500。相反,喜欢嗔恨、发怒,动不动指责、怨恨、嫉妒、苛求他人,凡事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很少考虑他人感受,这些人振动频率很低,这些低的振动频率也是导致癌症、心脏病等种种病的原因。
人处于什么样的频率状态,就会吸引同等频率状态的人事物到身边来。也就是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因为它是在频率状态所吸引下发生的。
意识层级高于200的心境有:勇气、淡定、主动、宽容、明智、爱、喜悦、平和、开悟;意识层级低于200的有:冷漠、悲伤、恐惧、欲望、愤怒、骄傲等。
情绪或者心境是有善恶之分的,而善和恶为自己带来的结果截然不同。这其实就是因果报应。
我国的古代经典中,早就告诉了我们因果报应的事实。
《大学》说:“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我们可以体会,我们应该敬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自然规律。
《尚书》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中庸》说:“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易经》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左传》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必”字,就是没有丝毫可侥幸的,这是天道规律。这是真的吗?我们都知道沉迷色欲是一种恶,这种恶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恶报?比如身体受伤害也是一种恶报,但不仅仅如此。我们可以在《左传》这部正史中所记载的一些历史案例得到启发。
齐襄公和文姜私通,害怕事发而叫公子彭生杀了鲁桓公。当时齐国强,鲁国弱,对襄公不敢声罪,只好求其次,请求杀彭生以谢罪。襄公于是杀了彭生。彭生临死前大呼说:“你这无道昏君,我一时糊涂,受你利用,现在反而委罪于我,我死后有知,当为妖孽,来索你的命!”后来襄公到贝邱山游猎,忽见大猪向襄公坐车奔来,左右随从都大惊失色说是公子彭生。那大猪站立起来,双拱前蹄,放声哀嚎,吓得襄公毛骨悚立,从车中晕倒下来,跌伤左足,失落鞋子一只,眼看被大猪衔之而去,忽然不见。襄公堂弟公孙无知,因被襄公疏贬,怀恨不平,听说襄公出猎受伤,乘机联络连称、管至父等人,攻入宫中准备弑杀齐襄公。看见襄公的脚从门户下露出来,便把他杀了。彭生化为大猪直立,这种说法看上去似乎荒诞不经,然而苍犬作祟,大鬼披发,都记载在简册上,罪恶盈满使得妖气乘虚而入,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晋惠公夷吾是个无道昏君,和已经死去的太子申生的妃子贾君有了奸情。大臣狐突遇到太子申生的鬼魂,太子告诉他说:“夷吾是个无礼的人。我已经请求天帝,并已经得到同意,准备把晋国给予秦国,秦国将会祭祀我。”狐突说:“我听说神是不享用不同宗族的祭品的,如此一来,您的祭祀岂不是断绝了吗?”太子申生说:“好,我将再请示天帝,十天以后,将有个巫人表达我的意见。”狐突同意去见巫人,申生的鬼魂就不见了。到了约定的时候,狐突依约而往,到了约定的时候,果然有人传话说:“天帝允许我惩罚有罪的人了,夷吾将在韩地大败。”后来惠公与秦在韩地交战,果真失败,成为了秦国的俘虏。
《左传》中记载了太多这样的事,一些有智慧有学识的人,看到某个人某个动作,某个神态不恭敬,于是就断言,这个人将有灾祸,而且往往被说中,准确得不得了。这样的记载在《左传》中多不胜数。所以《左传》里有非常多的“预言家”。这说明,为善得福,为不善得祸,几乎就是那个时代有学识的人的共识。所以说,善恶有报没什么稀奇的,是很多人都知道,习以为常的事实。
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就算是喝一口水,也是有前因的。所以因果是丝毫不会有差的,就算非常小的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有的人就不太同意了,他会问:既然因果报应是存在的,那为什么有的人做了坏事还是大富大贵,有的人做了好事却贫困潦倒?
第一,世俗的善恶标准未必是对的。善恶,应该以圣人的观点为标准,而古代留下来的经典就是圣人的观点。世俗人所赞同的,圣人未必赞同。比如有一个人大家认为他是好人,都喜欢他,但他是缺乏原则的人,遵循大众喜好而不是真正的善恶标准去做事。圣人说这种人叫乡愿,这种人是道德的贼。所以,世俗人往往分不清善恶,会误以为做好事没有好报。
第二,人是有前世的。前世所做的善恶会在今生受报。因为过去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观察坍缩的。物质是虚幻的,意识不会随着身体死亡而死亡。在这方面的科学发现有雷蒙·穆迪的濒死体验研究,他的著作《生命以后的生命》记载了150个死后复生,灵魂出体的真实案例;还有,伊恩·史蒂文森对轮回案例的研究,他曾花费40年研究了超过2500起儿童出现前世记忆的案例,其中有1200起案例中的前世记忆内容得到了证实;布莱恩·威斯则通过催眠让病人回忆起自己的前世经历。
道理就好像种田,去年努力耕种,今年就会有丰收,今年不耕种,明年就会挨饿;假如去年不耕种,今年即使努力耕种也会挨饿,但是今年所努力的会促使明年的丰收。做了好事没好报就是这个道理,以前的恶报还没报完,现在做的好事会在以后得到好报。
虽然我们难以观察到每个人的前世后世,但是《易经》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会感召来什么样的后代。所以《易经》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这方面的例子就多了:周朝孝悌传家,大兴礼乐,成为了历史上享国最久的朝代(800年);秦始皇暴政,结果15年亡国;孔夫子家族2000年不衰;范仲淹家族800年不衰。
聂云台先生所写的《保富法》,记载了这样的事实:曾国藩、林则徐、左宗棠等为官清廉的人,其后代多数是人才。同一个时候发大财的人,如广东的伍氏及潘氏、孔氏,都是鸦片里发大财至数百千万银两的。几十年后,他们家珍贵的物品,又已经流到别家了。他们的楠木房屋,早已被拆了,到别家作妆饰、木器了。他们的后人,一个闻达的也没有。
邪淫(不包括正当婚姻),是由淫欲引起,而淫欲,是一种欲望。根据大卫·霍金斯的理论,欲望的能量等级低于200,所以会导致疾病和厄运。
《寿康宝鉴》中说:世间罪恶无穷,为什么以淫恶为最呢?这是因为只要邪淫的念头一生,其他的恶念全都起来了。比如邪淫的因缘没有凑合,会产生虚幻的妄想心;看到无法将人家勾引到手,便生出阴谋诡计心;只要遇到一点妨碍,便生嗔恨心;欲情颠倒,产生贪恋心;见他人有佳偶,便生起妒忌心;妄图夺人所爱,便生杀害心。由此廉耻丧尽,伦理全亏,种种恶业,从此而生,种种善心,从此而灭。因此说“万恶淫为首”。仅仅动了淫欲的心思,还没有造成事实,就已经造作下如此罪业,更何况那些明目张胆、无所顾忌的人呢?常见世上有一种忠厚善良的人,他的后代并不昌盛,还有一种文人才士,一生贫困潦倒,其原因就在这里。现在要想断除其病,就应当在此淫心才动之时,当即斩断毒根。《太上感应篇》中,太上老君不说“私美色”,而是说“见他色美,起心私之”,可见只此淫心一动,就已经造下难逃之罪了。
《欲海回狂》也记载了很多天道祸淫福善的真实案例,这里略取三例供各位参考。
明朝嘉靖年间,陆篑斋的儿子陆仲锡,才华出众。有次陆仲锡随他的老师邱某住在京城,暗中偷看对面住的一位美丽少女。邱某知道以后,不但没有禁止,还对他说:“都城隍最灵验了,何不向他祷告,帮你实现自己的心愿?”陆仲锡听了老师的话,就去城隍那儿祷告。当天夜里,陆仲锡忽然在梦中大哭起来,众人惊慌地向他询问。陆仲锡说:“都城隍正在捉拿我们师徒二人。”众人追问原因,他哭着说道:“城隍神查了一下我们二人的禄位,我名下写着应当中甲戌年的状元,老师名下什么也没有。城隍神把我们的情况禀告上帝,削去了我的禄籍,老师则被抽肠,以彰显上天的惩罚。”说完又接着哭起来。此时教馆里的仆人前来敲门,报信说邱某因患绞肠痧而死。后来陆仲锡果然成了一个贫困低贱的人,以此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余干的陈医师,曾经救活一个家境贫寒的读书人,这个读书人很感激他。有一天傍晚,陈医师到这家借宿,恰好读书人出门了,读书人的妻子想来陪他过夜,陈医师予以拒绝。她说:“这是我婆婆的意思。”陈医师说:“不可。”妇人停留很久不愿离去。陈医师连说:“不可不可。”后来几乎不能自持,就拿出笔写道:“不可二字甚难。”天亮后陈医师告辞离去。后来他的儿子参加科举考试,考官想放弃他的文章,忽然听到有声音连说“不可”。就又仔细读了一遍,决定不予录取。那个声音就大声说:“不可二字甚难。”不得已,考官勉强录取了他。等到发榜后,陈医师的儿子前来拜见考官,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明朝末年有个姓田的人,仪容俊雅,女人常主动与他发生私情。他虽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却还是不能戒除。一次他住在南山寺读书时,白天见到一位神仙对他说:“你是个有大福的人,但因为男女私情,已经快被削尽了。若能从今以后痛改前非,还可以当上进士、御史。”田某忽然醒悟过来,痛自改悔,后来的官位果然和神仙说的一样。
当一个人真正相信善恶有报的时候,他还敢放纵自己的色欲吗?不敢了!而且这个时候他的戒色成果会非常稳定!因为敬畏天命,让他的内心有了非常坚固的防线。对很多人来说,有了这道防线,基本上不必担心又陷入失败的泥沼了。
看邪淫因果案例文章,既是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又是帮助觉悟的办法。首先,邪淫因果案例文章是讲故事的文章(当然讲的都是真实故事),故事往往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其次,这些文章都是讲因果报应,帮助你相信因果报应。这个时候,你会认识到自己不能错下去了。等于说,欲火烧上头了,一盆冷水浇下去,就变清醒了。当我们欲望来临时,我们要懂得第一时间去看和邪淫的因果案例文章,以唤起自己强烈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包括:羞耻心、敬畏心和勇猛心。有了这些心,就能代替淫欲心。
我们说看因果案例文章,就是那些忏悔文和报喜文,看到那些因为邪淫而人生一败涂地,被人看不起的故事,难道会没有自己的感触吗?看到别人成功了,人生事业都一帆风顺,难道会不羡慕吗?这样,羞耻心就生出来了;我们说知耻近乎勇,再看到别人的善报,自己也增强了信心,于是,勇猛心就生出来了;看到那些惨烈的报应,畏惧的心也生出来了。这就是用看因果案例的方法来帮助生出这三种心。这不仅仅是欲望来的时候看的,而是在平时就应该作为日课的一部分去看。要争取一天也不要中断,让自己印象深刻。以至于在关键时刻,你的理智能够战胜欲望,而不会欲望一来就选择投降。
而这里,我们还要再加上一种心。就是孝心。把孝心贯穿于上面三种心当中,那么其力量将会异常强大。
为何要强调孝心呢?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心开了,万善皆开。因为孝心就是善的根本。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别说是追求仁道,就算是一个人要好好生存,要在社会上立足,其根本也是孝。尊敬父母就是尊重自己,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知道感恩父母,这个人才能真诚待人,因为父母的恩德最大,连这个都不感恩,还会对谁感恩呢?如果不懂感恩、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在社会上为了生存,就难免得对别人低声下气,点头哈腰的,这样过得了自己那一关吗?对父母不好,而对别人却要装出很好的样子,人格就会扭曲。有人说我对父母不尊敬,但真心尊敬某一个人。我说不对,你不是真心尊敬那一个人,而是那一个人是你想成为的人而已,说到底,还是欲望作祟。弟子规说:“勿谄富,勿骄贫”,看到别人有某方面的成就,所以就尊敬他,其实就是在谄富,这是人格不健全的。真正的尊敬是毫无条件的。父母无条件地给予我们一切,我们不用去爱他们,尊敬他们也能得到,而因此不去尊敬,这说明我们对人的尊敬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尊敬就是虚伪的尊敬。不尊敬父母而尊敬他人,是违背道德的。所以真正的尊敬从尊敬父母开始,然后再去尊敬他人,这是提升自己的正确顺序。
世界上有两种恶的报应非常迅速。这两种恶就是不孝和邪淫。邪淫的因果案例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这些报应都是现世的花报,包括身体不好,事业受损,各种不顺心的事,被人看不起等等,有时候速度之快是当天、隔天就受报应了。而不孝也是报应惨烈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故事,大不孝的人被雷电劈死。而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孝顺父母,到了老年,你的孩子就会像你以前对待父母那样对待你。由此可见,孝,是符合天道规律的。
而我们戒色,经常说要学习,提升觉悟。那你如何学习呢?如果没有恭敬心,学东西怕是根本学不进去。而不尊敬父母,哪来的恭敬心呢?我们的熏陶戒色法强掉因果报应,这是非常有力的。然而还是有一些人屡战屡败,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是孝心不足导致的。所以我们才意识到孝心的重要心。没有孝心,就没有恭敬心,没有恭敬心,方法再好你也学不进去。戒色文章看再多,你也可能会半信半疑,根本看不到心里去。因为不孝的心把智慧给蒙蔽了。
落实孝顺父母,有没有什么依据呢?依据就是《弟子规》。必须努力在生活中落实弟子规。因为要达到内心的真诚恭敬,是需要从一些小事上做起的。这些小事就是弟子规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推荐蔡礼旭老师的讲座,这个也是需要熏陶学习的。
我们下面再讲讲讲关键时刻如何通过发出孝心消除欲望。
花点时间,好好回忆下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比如那些关怀你,能够让你感动的琐碎的事。或者回忆下你的父母的辛劳,为了养育你他们的付出。一定要好好回忆,把这些事都记下来,写在一个本子上。
每次欲望来临的时候,打开这个本子,把自己记录的那些事情都看一遍。如果在看的时候,升起了感恩父母的心,甚至是惭愧的心,那你应该就会把欲望放下了。
这个方法也可以配合看因果案例文章,欲望来的时候,先看因果案例文章,看了几篇后,稍微压下去了,再看自己记录的那个本子,那么效果会很坚固。
熏陶戒色法实战方法是一套有体系的戒色方法,我们已经做过比较详细的介绍。而我们反黄之盾团队所开发的纯公益app“学生党戒色浏览器”,很多设计就是配合这个方法而设计的。我们怕大家安装了之后不会更加有效地利用,所以下面就说说如何使用学生党戒色浏览器的功能来配合熏陶戒色法。我们敢说,以下方法各位真的有认真去做,成功的几率在95%以上。当然实际效果如何,还需各位来帮忙验证一下。
打开浏览器,我们就会看到导航。一开始,我们先不要看别的,进入“圣贤教育”页面,最前面的两部纪录片《圣贤教育改变命运》《人是教的好的》,先花几天时间认真完整地看一遍。看完之后,花一两天看“熏陶戒色”栏目里的书籍《熏陶戒色法》。
看完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落实熏陶戒色法的定课。定课的内容,包括文章,书籍、讲座,都在导航里为各位准备好了。每天打开浏览器,就可以直接点开学习。“熏陶戒色”栏目是为熏陶戒色法特别准备的戒色文章专栏。都是因果案例戒色文章。是可以每天签到的。每天看完一篇文章,就可以在文章的最后面点击签到。连续签到30天以上,就可以发表经验,同时分享自己的QQ群。
同时,文章有随机列表。这个是出现欲望的时候用来急救的。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欲望出现的时候,第一时间看因果案例戒色文章。而且每次要看新的文章,每次要多看几篇。因为我们系统已经收集了一定数量的文章,所以打开随机列表,我们每次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新的真实故事。这个随机列表也可以在定课中使用,足以让我们使用三个月了。
学生党戒色浏览器,在左上角的图标点击可以开启不良信息过滤功能。这个功能是帮助我们在学习、工作中查找资料的时候尽量避免看到擦边内容。所以,希望各位在戒色期间,只用这个浏览器就行。微博、朋友圈、头条、抖音,视频网站都尽量不要去上了,还有游戏也别玩了。这些都是污染的东西,对戒色会非常不利。那么无聊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学生党戒色浏览器里也有娱乐的内容,但都是正能量的。比如有视频、有声书、文章、音乐等等。这些就是可以用在无聊、累的的时候看的,这些内容对戒色也是有帮助的。特别是里面推荐的中国古乐和相关文章,大家多去听一听,看一看。
以上就是如何利用学生党戒色浏览器帮助戒色。
最后向大家介绍两本本戒色必读的书:《寿康宝鉴》《欲海回狂》。熏陶戒色法并非谁的原创,无非是学习古圣先贤留下来的经验而已。特别是受到《寿康宝鉴》《欲海回狂》这两本书的启发。《寿康宝鉴》《欲海回狂》两本书的内容博大精深,义理深广,并节目制作者浅陋的见知所能阐述明白的。所以“熏陶戒色法”只偏重于这两本书的部分内容,即关于邪淫善恶报应的部分,进行学习、分析,并结合现代人容易接受的阅读习惯(阅读现代案例),整理为每日学习的定课。所说的都是节目制作者的浅见而已,至于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还望各位反复学习《寿康宝鉴》《欲海回狂》这两本书,而“熏陶戒色法”只是用来抛砖引玉罢了。
不过这里还得补充一下。先把《寿康宝鉴》全部看完了,然后再去看《欲海回狂》。这是提倡养成一个习惯,看一本书,就专心看,不去看另一本书;学一门功课,就专心学,学完再去学别的。看现代邪淫因果案例,其实也是帮助理解《欲海回狂》等善书的内容,避免把这些善书当“神话故事”看。而如果你一开始看《欲海回狂》就感觉很震撼,相信里面的内容,且时间、条件允许,那就建议专心学习这本书就可以。当然弟子规是根基,必须学习。建议把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认真学习一遍(以后还要继续深入学习),再专注学习《欲海回狂》,这样效果会更好。特别是以后如果想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也是建议用这种学习方法,选定一门,排除杂念,专心深入学习,等到学有所获,再去学别的科目。这是专精,对修学会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