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这句话是教我们要以和为贵。家里能够和气平安,虽然衣食缺少了,也觉得快乐。这个“饔飧”,“饔”是指早饭,“飧”是指晚饭,这里是讲衣食物质条件。说明一个家里能不能得到欢乐,其实跟物质条件的优劣关系并不算是很大,最重要的是和顺,所谓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里头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内外都能够和气,互相的恭顺,那么这个家里必定是没有怨恼,大家团结和睦也就能够创造好的事业。
在《德育古鉴》里面讲到,过去有一个人叫张士选,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过世了,他跟他的叔叔在一起生活。叔叔对他如同是亲生儿子一样的关爱。他的叔叔有七个儿子,祖上留下来的产业,叔叔说,我应该把产业分成两份,一份是我们家七个儿子的,另一份应该归你。结果张士选他要求应该把祖上的遗产分成八份,他跟叔叔的七个儿子应该是八个人来分,他只能拿一份。叔叔就不接受他的意见,可是张士选又再三的请求,最后还是按照张士选的意思分成八份。后来张士选十七岁入京赶考,住到一个旅馆里面,当时旅馆里面有二十几个考生,都是来应考的。有一个看相的人看到他们,仔仔细细的把他们的相貌看了一遍,然后就指著张士选说,只有这个少年可以金榜题名。大家听了都很不服气,结果看相的人说,你们写文章好坏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这个少年人满面都是阴德的气息,有阴骘纹长出来了。结果等到考试之后揭榜,果然只有张士选一个人高中。
我们看到张士选这种以和为贵,在家里面对自己的叔叔能够像父亲一样,对叔叔的七个儿子如同自己的同胞兄弟一样,在分财产的时候要求少分,这样的心确实是难能可贵,所以阴德便在其中。他的叔叔也是一位难得的正人君子,对张士选并没有见外,把他做为自己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分财产的时候却又把他当作自己兄长的后代一样看待。这一家和顺,所以能够出金榜题名之士。我们看到现代许多人,一到分财产的时候往往是兄弟相争、父子反目,钱愈多、家里愈富有,反而那种亲情愈淡薄。往往我们看到,富足的人家、富贵的人家和顺的少,反而不如贫苦家里的那种骨肉亲情之深,兄弟如手足一样的和睦。这是什么?就是被一个利字给害了。人如果重利,必定是轻义;如果是为富,就往往不仁了。这个为富是什么?把物质、钱财看得是主要的,他会为富而不是为仁,所以必定是为富不仁。为仁就不富,为仁是什么?他想行仁道,和顺是指仁道,他就不会把富裕当作他的目标,因而他也就不在乎钱财了。
所以和顺是要家里的人都要把利字放下,把心放到情义上。张士选这一家,我们就看到真正是以和为贵,家里和睦他就能够有贵气,子孙就能够高中、有功名。过去的功名正如我们现在讲的学位,你这家的子孙能够得到高学位,能够得到好的工作,能够有富贵。所以富贵的基础就在于和顺,《大学》里面讲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德之家就能和顺,所以和顺便能生财。和顺的基础又在于孝悌,《孝经》里面告诉我们,孝能够使天下都和顺,上下都无怨,更何况是一家?所以以孝治家,就家门和顺;以孝治天下,就天下和顺,就是和谐世界。我们看到张士选一家,张士选对他的叔叔如同对父亲一样孝顺,叔叔对他如同对自己亲生儿子一样慈爱,父慈子孝。兄弟之间能够和睦,“兄弟睦,孝在中”,所以基础还在于孝悌。
在《德育古鉴》里面我们又看到另外一个例子,讲昌化有一家姓章的兄弟,两个人都没有儿子,于是这个哥哥就去抱养了同族的一个小孩当儿子,希望有香火相续。不久,这个哥哥自己又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弟弟和弟媳妇就向哥哥请求说,“哥哥,您现在已经有了亲生儿子了,可不可以把您抱养的这个儿子送给我们?”哥哥就把这个话告诉妻子,这妻子就说了,“我们没有儿子的时候要抱养人家的儿子,自己有了儿子又抛弃了人家的儿子,别人会怎么样看待我们?这属于不义。况且新生子还不一定能够保得住”。所以还是保留这个抱养的孩子。可是弟弟就请求,因为想到哥哥这一家养两个儿子不容易,他要帮助哥哥抚养这一个抱养的儿子。结果嫂嫂就说了,“这样吧,为了不违背弟弟和弟媳的心愿,我们宁愿把亲生的儿子送给你们”。这个弟媳当然说,这不敢当。嫂嫂就说,“这个孩子固然是我生的,但是我们同族的儿子不也如同儿子一样吗?怎么能够区别?”我们看到这一家兄弟之间,嫂嫂与弟媳这是妯娌之间,能够这样的和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这一家后来这两个儿子都为他的父辈又生了两个孙子,结果出了六名进士,全都考上进士。这才真正相信古人讲的,以和为贵。
家门和顺,从心上来讲和顺是要从我心做起,不能要求别人。首先我要跟人和顺,不能要求别人跟我和顺。如果要求别人跟我和,往往不能和。你要求他跟你和,那他也要求你跟他和,这两个人就对立起来了。应该什么?我要求我自己跟他和。不管他对我和不和顺,我也要对他和顺,从我心做起。我心能和顺了,心能转境界,境由心造,那个外面境界一定和顺。以和顺之心待人,还怕不能把人转化为和顺吗?
在《德育古鉴》里面讲到,古时候有一个妇女叫苏少娣,其实她娘家姓崔,嫁到苏家,做了苏家最小的一个儿子的媳妇。苏家有兄弟五人,四个哥哥已经娶妻,等她嫁到这个苏家来,她是五媳妇了。当她出嫁的时候,她已经听闻这苏家四房的媳妇常常都会争吵,而且她们都会听信奴婢的闲话。大概这个家也是比较大,所以闲言闲语、是是非非就不少,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到互相动刀子的地步。当少娣出嫁的时候,她娘家还挺担忧的,到这一家不和顺的家庭里面,将来有危险怎么办?结果少娣就说,如果是木头、石头、鸟兽,我可能没有办法跟它相处,可是天底下哪有不能相处的人?结果她嫁到这家来之后,对四个嫂嫂非常恭敬,嫂嫂缺什么东西,她马上说“我有”,于是马上派奴婢送过去。如果婆婆叫嫂嫂们做事,大家都不情愿,少娣马上说,“我是后来的,我应该做”。娘家如果有一些礼品送来,她一定先叫奴婢把礼品送到四个哥哥家里去。有些糖果之类的,一定是先分给四个哥哥的孩子。如果是嫂嫂互相传一些闲话,是非的言语,少娣总是笑而不答。当自己的奴婢回到家里来,对她讲嫂嫂说的对她不满的话,来告状,少娣就先把这奴婢打一顿,接著自己到嫂嫂那边去道歉,说自己做得不好,请嫂嫂原谅。有一次,她刚刚穿好一个锦缎的新衣服,抱著嫂嫂的儿子,正好这时候这个小孩撒尿,嫂嫂一看,马上就要跑过去接,少娣说“不急,小心吓著孩子”,完全没有去可惜那件新衣服,让这嫂嫂觉得非常感动。过了一年,那四个嫂嫂都互相说,“这五婶太贤慧了,我们跟她相比,简直我们就不是人!”后来这妯娌之间就能够和睦相处,从来也没有互相抱怨、说闲话了,这个家庭就变得非常和顺。
《迪吉录》上说到,说人家庭不和睦常常是由于妇女。因为古时候妇女学问少,读书的机会比较少,所以目光比较短浅,心量比较小。嫁到这一家来,往往她只认自己和丈夫是一家,会把公公婆婆、伯叔妯娌这些人看成是外人,因而常常就会有隔阂、有对立。而自私自利就会损人利己,容易结怨。如果做丈夫的没有广大的胸怀,没有见识,往往被妻子牵著鼻子走,甚至自己没有感觉到,种种这些不和的事情就会发生。譬如说,只把自己的儿子当儿子,没有把叔伯的儿子当儿子。如果是兄弟之间贫穷的,就不能够及时的帮助,在奉养父母方面,却要求兄弟一定要跟自己至少是均等,哪怕是自己家里富足,都不愿意多出一点。甚至如果是别人不肯出的话,自己也不愿意出。到安葬父母的时候,费用又要求兄弟之间平摊,如果不平摊,可能甚至会将父母留丧不葬;而瓜分财产的时候,就非要尽量的多瓜分一点。对于妯娌,往往会有毁谤中伤。这类的家事、不和的这些事情不胜枚举。
要知道其实“家门和顺”没有别的,只是人品多一些忠厚,互相之间多讲一分恩德、多讲一分礼敬;肚肠放宽一些,多一些忍耐、多一些谦让,和顺并不难得到。当我愿意跟人和好,而别人未必能够跟我和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放宽心量,不要与他计较。要知道我果然是以好意对人,别人一定迟早会知道;可能一时不知道,以后必定知道;纵然他本人不知道,旁边的眷属也都会知道。你自己有德行,在这一家里面大家就能够尊敬你、爱戴你。所以真心真意的对待别人,时间久了,就能感动一家,像刚才这苏家的五媳妇少娣一样。当我能够真心实意的待人而不期望别人来回报,往往很快的感动这一家。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真心的,时间会说明问题,如果我要怕自己做好事、待人好别人不知道,这种心也不是真心,《朱子治家格言》前面就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施与别人的恩惠,也不要常常念著,施惠毋念,受恩莫忘。对人就以这种真心,怎么能不感动人?少娣说,没有不能够相处的人,除了木石鸟兽以外。说老实话,以真心对待一切境界,木石鸟兽都能受感动。我们没听说过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吗?连金石都能感动,何况是人心。当我们真正有这种和顺的心、与人一体的心,外面什么样的境界,原来不和顺的肯定都变成和顺。境由心造,境由心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