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提倡“学儒”,而不是搞“儒学”,“学儒”和“儒学”是怎么区分的呢?在《中庸》上有一段话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全都具备就叫学儒,如果把“笃行之”去掉了,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但是没有在生活中去身体力行,只是把儒家的学问作为写文章的资料、作为评职称的资本、作为讲课的素材,只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名誉。没有在生活中去力行孔子的教诲,结果就导致我们没有从中受益,连《弟子规》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做到,连如何与人相处、交往都不知道,不知道起码的礼,所以走到哪里处处受到障碍。
《论语》中讲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不仅没有体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走到哪里就和哪里的人产生了矛盾、产生了冲突,甚至坐飞机的时候和旁边的人都会起对立的心,生怕别人太胖了把我们的座子占多了。
我们哪里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受呢?所以我们所学的和我们生活毫不相关,甚至还有很多“学儒”的人经常处于烦恼和痛苦之中。
学儒,首先要把五伦关系维护好。
“父子有亲”,我们作父母的是不是尽到了教育儿女的责任?做儿女的是否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了?
“君臣有义”,作领导的是不是仁爱关心下属了?而作下属的是不是竭尽全力地完成了领导交给我们的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夫妇有别”,做妻子的、做丈夫的是不是各自尽了本分?
做丈夫的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做妻子的能够以美好的德行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
“兄友弟恭”,作兄长的是不是能友爱帮助弟弟妹妹?作弟弟妹妹的是不是对兄长很恭敬?
“朋友有信”,与朋友相交往的时候是不是做到了言出必行、诚实守信?
我们从这五伦关系中去反省自己,自己学得怎么样呢?这五伦关系中有哪一伦我们处理得很好、令人满意了呢?如果哪一伦都没有处理好,我们学儒是不是白学了呢?所以我们不要把“学儒”变成“儒学”。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有一个典故,白居易在做杭州太守的时候,他去向鸟窠禅师请教,佛教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鸟窠禅师就回答了一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也是饱读诗书,他对儒家的经典也是很通达,他就觉得这一句话太简单了。因此就说了一句,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就是你讲的这些道理,就包括我们《论语》上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三岁小孩甚至都学过,也能说得出来。鸟窠禅师也看出白居易有些傲慢,所以就了回来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意思是说,三岁孩童都知道的道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到了八十岁的老翁,还不见得把它落实在生活之中呢。所以儒学也被称为实学,他是实实在在的学问,他不是一味的谈玄说妙。所以力行能够近乎仁,才能够把仁爱之心给引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