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解读:
「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有责罚,甚至有打,我们也应该欣然接受。想想为什么父母这么生气,我们的过失到底在哪里?有一次曾子的父亲,因为曾子犯了一个错,他很生气,拿起一根大的木棍打曾子。曾子因为说「父母责,须顺承」,所以动都不动给爸爸打,结果爸爸出力过猛,把他打晕了。这件事传到孔夫子的耳中,他就跟学生讲,曾子这样做不孝。为什么?孔夫子就说,父母在生气的时候,情绪比较控制不了,假如失手,刚好一棒打到你的头上去。那儿子死了,谁最伤心?父母,对!所以孔夫子说,「小杖则受」,拿小棍子可以乖乖的接受处罚;大杖用跑的,以前的人比较斯文,「大杖则走」。所以,看父亲拿起来的棍子可能会打死你,赶快跑!不能陷父母於不义。诸位朋友,学圣贤学问要能灵活运用。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会问学生,我说:你每次被妈妈爸爸骂完之后,你的内心有什么想法?孩子的答案是什么?好衰!被爸爸看到,被妈妈看到,下一次不被看到。我们观察到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诲的时候,他的心态不对,所以你要适时替父母讲话,把他的态度扭转过来。我们会跟学生讲,我说当你的父母在责罚你的时候,当他在生气的时候,其实他的身体已经受伤了。发一次脾气要几天身体才会恢复正常?要三天左右。你看,有没有人喜欢骂人?骂人对身体这么不好。你的父母是因为要让你记住这个教训,以后不要再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所以他宁可发脾气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不愿意你学坏。你要能体恤父母这一分存心,为了让你的道德、学问能提升,不会堕落,他才要教训你,责罚你,你要对得起父母的这一分关怀、爱护。
父母爱你的方式,有时候是对你轻声细语,有时候却是对你非常的凶,同样都是对你的这一分爱心,你要体会。我们要对得起父母的教诲,这个脾气不能白发,不能白让父母身体受伤害,所以我们记住这次错误,要懂得挨骂要能换得什么?进步,要学习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渊的德行,要能「不二过」。这次被父母骂完了,一定要记住,下次不能再做让父母生气、伤心的事。当孩子有这样的心态,他就不会觉得很衰,他所记住的就是下一次不能再犯。
这整段经文最重要的是有一分恭敬的心对待父母,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相同的,恭敬心不只要对父母,应该是对身旁周遭所有的人都不失恭敬。『父母呼』是一个呼唤,我们马上能够过来;相同的,在跟父母交谈当中,我们也应该「怡吾色,柔吾声」。有时候表面上看跟父母在对应,口气不会很大声,但是心里面会有不耐烦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要常常能够观照自己的心,有不耐烦的时候要赶快修正。所以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就是时时能观照好自己这颗存心。当念头不对了,马上修正,那你的言语、行为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偏差。
我有一次去找我一个朋友,刚好他在面临人生的抉择,要从一个私立的大学转到一个公立的大学,他正在跟他父亲报告他这个抉择,希望父亲能够支持他这么做。刚好我进去的时候,他刚好讲到一半。结果我一进门,他就说:你先请坐,我先跟我父亲把话说完。那时候我坐在旁边,看到一个孩子恭恭敬敬的在跟他父亲报告他现在的工作状况,那种娓娓道来,那种礼敬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信他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面薰陶,也会是一个翩翩君子。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现在年轻人在做人生的决定,有没有去询问过父母的意见?有没有把自己的情况跟父母讲清楚,减少父母的担忧。假如父母常常心里面都不知道孩子在干什么,那不知道让他多操了多少心!所以,真正当一个人对父母很恭谦的时候,确确实实会感动身旁周遭的人。
除了在家对父母要恭敬,事实上「老婆呼」、「太太呼」也要怎么样?也要「应勿缓」。当夫妻之间言谈非常的相敬如宾,非常的尊重,已经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现在夫妻之间谈话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人愈熟不能愈随便,应该愈熟要愈尊重,所以礼不可失;纵使再亲的人,礼貌要时时提得起来。有个小朋友刚好听到他妈妈在讲话,讲完以后,妈妈把电话挂掉,他儿子就跟她说:妈妈,你刚刚是不是在跟爸爸讲话?你看,他儿子从母亲讲话的口气,就可以知道一定是跟爸爸讲话。为什么?母亲在跟先生讲话都是什么口气?好不好?所以这个母亲一听,心里惊了一下,你看我们对先生的态度,小孩都可以辨认出来,所以要调整一下。
有时候看到手机显示是先生的,一拿起来:喂,干嘛?你看这个口气,孩子就能够辨别出来是爸爸打的。所以这个母亲马上修正,刚好当天他的先生又打电话来了,她就很有礼貌,她说:喂,你好。他先生说「对不起,我打错了」,把它挂掉。结果他又打过来,她先生说:是你吗?当我们的态度一修正,家庭就会修正过来,所以不要小看一个言语的态度。
刚好这一次过年,我们有些老师拿著我在香港讲的「幸福人生」四十集,拿回去故乡给他一些同学看。其中有一位,他回到宁波去就去找他的同学。一边在看的时候,因为这位同学她先生没有回家,刚好公司在忙。他这位朋友的先生,除夕夜忘了打电话,结果又怕被太太骂,又撑了两天。大年初二想打,又想想说一定会被骂,就一直拖,拖到初五的时候才打回去。刚好正在看「幸福人生讲座」,看到一半,她先生打过来,一接起来,他先生有点诚惶诚恐,恐怕说一定被他太太骂。他先生说:对不起,我现在才打电话回来。他太太马上说:你辛苦了,连过年都没得回家,我们很感谢你在外面辛勤工作。他先生听了觉得怪怪的,然后挂完电话过没多久,他先生又打电话过来,他说:你还是骂我几句,我心里好受一点!所以,夫妻相处会直接影响家庭气氛,夫妻关系要好,一定是从言语的态度开始做起。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对父母交代的事不可以失信;相同的,对妻子、儿女已经答应的事,我们也要言而有信;当我们言而有信,孩子对我们就会非常尊敬。其实我以前在教书的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一定要记住,不能失信於学生。当你所说的话都真正做到了,学生对你会很尊重。我记得我第一年当班导师、班主任,有一次刚好运动会,所有的学生都到操场排队,当然我们也站在那里陪学生。我刚好有东西要拿,就走回办公室,结果刚好撞见了一位家长(一位父亲),提著一些饮料要上我们教室,我们在四楼,要到我们教室去。
这个家长为什么抓著学生都去排队的时候把饮料拿上来,为什么?不好意思。看得出来,这个家长很少到学校来,很少到学校也代表很少跟老师沟通。为什么家长很少来跟老师沟通?我们当老师的也要自我反省一下。当我们对他的孩子愈关心,可能会调动起他的一种主动跟我们沟通联系的良性循环,所以要常常利用联络簿多多称赞他的孩子,自然而然这个桥梁可以搭上。这位父亲他也不习惯跟老师讲话,所以就抓这个空档尽一点心意,把饮料要放在教室就走。结果刚好我回来拿东西就碰见了,一碰见他就退了几步,好像很不好意思的样子。我就开始跟他聊天。
我们跟任何人谈话,要抓住一个原则,要见到人家就要夸。你可以称赞他的孩子,你可以称赞他的优点,我们都欢喜别人对我们赞叹。当你称赞他的孩子,他的内心会喜悦,会觉得受尊重。假如一遇到家长,马上就开始把他孩子的问题一一点出来,那他会觉得很不好受。所以人情不可拂,我们要随顺人情,与人交谈。我就开始把他孩子这段时间好的表现跟他做分享,也让他了解。
聊的过程,这位家长就说,他说:老师,我的孩子比较尊重你,不尊重他上一个老师。因为我是去带他六年级,五年级是另外一个老师带。我就接著听下去,他说:因为上一个老师说,吃中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吃,可是那个老师,学生用到一半还没开动,老师就在后面吃起来了;蔡老师,你都是跟学生一起开动。其实我都不是跟学生一起开动,都是学生坐好了,我都教他们一句俚语,因为地方的俚语都含有很深的人生哲学。比方说,闽南话有一句「树头站得稳,不怕树尾做台风」,这句话用在我们德行教育就相当契合。当孩子德行的根没扎好,他的能力愈高愈危险,因为外面很多的诱惑,愈有能力,到时候又禁不起诱惑,爬得愈高摔得愈重。这些地方俚语对人生都有很大的启示,所以我都会先教他们一句俚语。
教完以后,他们开动,我就走下去巡视一下,「对饮食,勿拣择」,用《弟子规》来加强他们的生活规范,不可以偏食。看到学生那个菜都夹一小口,我马上跟他说:要不要老师帮你服务一下?他就很害怕,赶快自己出去多夹一些青菜,这样饮食才会均衡。所以往往我们坐到讲桌上去要开动的时候,已经有两、三个学生吃饱了。所以,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脑里。当你所说跟所做言行一致,才能真正赢得学生、赢得小孩的尊重。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个「顺」我们要理解一下。所有父亲的责罚,父亲的要求,我们是不是统统要顺著他做?因为在这几十年当中,很多人对中国文化有误解,他会觉得:我们儒家说孝顺孝顺,就是什么都要顺,那是愚孝。这样讲有没有道理?其实讲这样话的人,他可能连一本经典都没有从头看到尾,中国圣贤绝对不是这样教。「顺」有两种情况,当父母所责备我们的事都是正确的,我们要赶快记住,好好的去落实,这时候要顺;当父母的责罚跟要求是不对的,这个时候不要当面顶撞,要懂得顺势而为。目前的状态你马上顶回去,只会让父子之间冲突更大,所以我们先退一步再做打算,等待好的时机再跟父母沟通,所以,《弟子规》后面讲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中国的孝顺,这个「顺」绝对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们都去做,要先分辨对错,要用理智去孝顺。当父母有过失,我们没有去劝,那是陷父母於不义,就不是我们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
除了父母教须敬听,老师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能不能有很好的道德、学问,除了要有好老师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自己的学习态度,一定要有虔诚恭敬的心对老师,绝不可以阳奉阴违。所以学问有多大的成就,可以从恭敬心中断出来,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会得到十分的利益。因为老师所吩咐、交代的每一件事,很有可能我们还不能够完全了解。打个比喻,学问假如像二十层楼,老师可能在十几层楼,我们只有在两、三层楼。十几层楼所能看到的景物,我们能不能看到?看不到。老师指的都是比较长远的目标,你说:老师,我都看不到,我都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时候我们不老老实实的依教奉行,那就得不到利益了。
现在人为什么很难在学问成就?都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过失,就是我们常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论语》里面的道理都依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把孔夫子的境界从二十层楼拉到多少?拉到二、三层楼,有时候还觉得孔夫子这句话讲不对。所以,一开始跟老师学习,绝对不能批判,应该是先老老实实做,你老实的做你就会感受一分。当你的境界提升了,你就慢慢理解到,老师所讲的话确确实实真实不虚。所以「老师教」也要「须敬听」。
再来,长官教也要须敬听。一个人在学问上、在事业上能否有好的成就,都要先从他的恭敬、谦卑心中去求得。所以,人要能屈才能伸。我们的小孩,我们也要教导他懂得恭敬、谦卑,懂得处处学习。到一个新的环境去,不要先抱怨一大堆,先多看、多听、多学。长官怎么教,我们先老实去做,等学问、等对公司的了解愈深,再适当的给予一些长官建议,这样会比较得当。
周泳杉老师解读: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也是講敬。但是我們要思考,我們這個敬是在表皮上的敬,還是在內心真正的恭敬。在古代有一個人叫做俞麟,這個俞先生他是文昌社的一個社員,同是這個文昌社的社員裡面還有一個人叫做王用予,他們都是讀書人。讀書人過去都會結文昌社,做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鄉裡面造橋鋪路,再教導大家惜愛字紙,就講這些東西。讀書人他明理,他要做起社會的榜樣,所以過去文昌社很多。這個王用予先生因為他事奉帝君非常的謹慎,怎麼樣謹慎?我們講依教奉行,對於帝君的教誨沒有打折扣,非常的謹慎。結果有一天,他就夢到帝君來給他托夢,告訴他,你因為德行非常的謹慎,所以來年你在考試的時候你一定會高中國家的考試,來跟他先預告。
王用予先生他受到帝君這樣的一個托夢,他就很好奇,他就問說,因為他跟這個俞先生交往甚密,兩個人交情非常的好,他就問說我們同社的這位俞麟,俞先生,他來年成績如何?帝君就講,他說這個俞麟他因為侍奉父母用腹誹法,這腹是肚子那個腹,腹部的腹,誹是誹謗的誹,一個言字旁再一個非,腹誹法,所以他的功名已經被革除了。王用予先生以前沒聽過什麼叫腹誹法,他就很好奇的問帝君什麼叫做腹誹?帝君就告訴王先生說,腹誹就是俞先生他在侍奉父母的時候,表面上父母教他敬聽,父母責他也順承,表面上都是非常的服從父母,非常的聽父母的話,可是他的肚子裡面,腹,他肚子裡面有抵觸,肚子裡面有誹謗,肚子裡面有不高興,所以那叫腹誹。所以你看他表面上看起來人家總覺得這個俞先生是一個好人,是一個孝順的人,沒想到他的敬意怎麼樣?十分的不足,沒有恭敬心。換句話說,他只是做表面功夫,給別人怎麼樣?稱讚他是好人,這個敬不是真的。所以上天已經革去他的功名了。果然這個俞先生終身不第,沒有考上科舉。從這個故事我們就了解到什麼叫做承訓,還是在那個敬意,完全的恭敬。所以這一條是總綱領,是一切孝行的總綱領。
下面講到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統統都是從這一條怎麼樣?發展出來的。所以教導孩子恭敬十分的要緊。我們現在怎麼教敬?很重要,我們早上講,第一個夫妻配合,第二個親師配合。你看夫妻怎麼配合?夫妻之間互相讚歎,不要爭執。因為我們說到,敬的表現就是讓。而讓,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大家容易明白,叫做心裡真的有對方。一個人心裡有對方,他展現出來的就是什麼?禮讓,無所不讓。就是我們說到的什麼?所以夫妻之間無所不讓。這個禮讓,心裡真的有別人,真的把對方放在心裡面,他一定做到我們孔老夫子說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一定能做到什麼?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為他心裡真的有別人,真的把別人放在心裡;換句話說,他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就了解到,確實如果從這個標準來看的話,現代教育確實它的方向值得我們去深思。有很多的教育理念都是從自我為中心出發來學習的,而這樣的教育沒有辦法教恭敬,他心裡只有自己的時候,他完全不會想到對方。這個重要。所以夫妻之間能做到完全的把對方放在心裡,他互相的恭敬,這一點孩子就能學到。
我們也要看到社會的現實來思考這個問題。現在確實整個社會的狀況,離婚率很高,怎麼教敬?可以教。夫妻兩個人可能沒有學傳統文化之前,有任何的紛爭而因此分開。學了傳統文化之後怎麼辦?怎麼教敬?末學遇到這樣的個案,末學都建議他們在孩子面前不要數落對方的不是。過去就讓它譬如昨日死,明日種種譬如明日生,過去就讓它過去了。在孩子的面前還是維護對方的尊嚴,不要批評對方;換句話說,不要找對方的毛病,找對方的優點,這就對了。有一個婦女告訴末學說,他真的對我們加害、暴力。末學就說了,沒有錯,善惡你要讓孩子能分辨,可是不要產生對立,這就對了,不要產生對立。這是一個總原則,真正把對立從我們內心當中消除,這個就是恭敬。沒有從這裡學,其實對孩子來講是一大損失。過去我們確實聽到,過去的家長了不起,了不起在哪裡?你看,爸爸會跟孩子講,他說孩子,你這一生你可以不要孝順我,可是你不能不孝順你媽,因為你媽為你付出這個這個、那個那個。媽媽會跟這孩子講,孩子,你可以不要孝順我,但是你不能不孝順你爸。你看互相的,夫妻之間互相的尊敬對方,這個是教導敬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什麼?父親教導孩子恭敬老師,這個是我們老教授給我們的,從他小時候的經驗說到。你看求學的第一天,爸爸帶著孩子到私塾裡面去拜師。首先準備好禮物,在大成至聖先師面前,老師先帶著家長和學生先向夫子行三跪九叩禮。行完了之後,再把老師請到台上,爸爸在前面,帶著孩子跟老師行三跪九叩禮,把禮物奉上。老人家就講到,這一個表演,讓一個孩子這一生對老師的恭敬心牢牢的紮在心裡面一輩子,不管在這個世界遇到什麼樣的大風大浪,什麼樣的誘惑,人生的誘惑,這一輩子這個恭敬心沒有改變。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學問的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學問的利益。要不要去盯他說你要去讀書,明天要考試了?不用。他的恭敬心紮下去了,他自己能夠在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了不起。
我跟很多家長在交流的時候,末學都跟他們說到,我說教導孩子恭敬老師,這個是您給孩子最寶貴的無形資產。有一位副校長,這個是在馬來西亞,他跟末學在交流學校狀況的時候,就曾經跟末學說過這樣的一個案例,其實這個案例太多了。他就說,經常現在的家長動不動就帶著孩子來學校要跟老師討回公道,為什麼?因為老師也許是體罰了孩子,也許是責備了孩子,家長不能接受。所以有一次就鬧得很嚴重,他身為副校長,他親自當著孩子的面跟家長賠禮道歉。末學就很感慨,告訴這位副校長,我說他這個賠禮道歉所得到的,我們所謂的尊嚴,比起他孩子一生所失去的,不知道相差幾千萬倍都不止。他的孩子這一生,你這個副校長這一個躬鞠下去,孩子這一生的恭敬心就毀掉了,就被這個家長給毀了。而毀掉一個孩子的恭敬心,你看他這一生怎麼樣?末學告訴大家,如果他沒有特殊的因緣,他的法身慧命就斷了。能比我們一個面子還要重要嗎?
所以這一個問題,我們不去深思,我們不能體會其中的重要性。你看居則致其敬怎麼教?還是要從一個大原則,什麼大原則?這個是末學看民國初年有一位大善人,叫做王鳳儀老先生,王善人的《言行錄》,特別王善人告訴我們的一個口訣,他說「找好處」,還有「認不是」。老人家說什麼?「找好處開了天堂路,認不是關了地獄門。」天堂路怎麼開?找好處,找誰的好處?找任何人的好處。先生就找太太的好處,太太找先生的好處。五倫關係,沒有一個關係不能這樣子做,找好處天堂路就開了。再來,認不是,地獄門就關上了。有什麼不是?誰的不是?我的不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那個求是什麼意思?就是責備的意思,君子遇到過失總是責備自己。
我們不認識君子跟小人,看什麼就知道了?看他肯不肯吃虧就知道了。肯吃虧,這個人必定是君子。到處都要佔便宜,小至什麼?爭一口氣,這一口氣我嚥不下去;大至什麼都要爭,什麼都不肯讓,這個一定是小人。這個很容易分辨的。凡是責備自己,不要求別人的,這個我們要跟他學習。大家就了解到,「愚人爭理」,愚人在爭什麼?爭道理;「賢人爭罪」,爭過失,爭罪過,確實不一樣。所以這裡教恭敬特別從這兩條下手就能教。而展現在家庭裡面,對父母親就是完全的順從,沒有什麼?沒有腹誹,就是剛剛我們看到的,俞先生教導我們的,沒有腹誹。其實都是反面教育,正面也是教育,反面也是教育,他都有功德。我們學習了之後,這些人物統統都有功德。
钟茂森博士解读:
字面上的解释,父母对我的责备,我要能够忍受,能够好好地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这种态度对待父母的批评责备,那就是一种孝心的体现。
假如说,父母责备我们,心里有不服,甚至还要对父母有怀恨之心,这就跟孝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假如是对的,当然更应该顺承,应该自己反省改过,因为父母年长我们几十年了,人生阅历非常多,他们的责备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一定要虚心地接受。如果父母的责备有偏差,不正确,我们还是要顺承。因为如果是父母讲的不对,我们知道父母讲错了,我们心里明白就行了,以后要注意防范,不能够犯这种过失,既然我自己没有错误,怎么能够反倒对父母不服甚至怨恨父母呢?我母亲常常跟我讲,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这样真心地对你批评指正,父母爱儿女之心才会对你严厉的要求,所以,我的母亲非常的有智慧,知道教导我不可以用溺爱,不仅她对我严格要求,而且大凡有老师,甚至是外人对我有批评,有严格的要求,我母亲不但心里不会有任何的不服气,反而会随顺,赞成他们的意见。
我母亲告诉我,我小的时候在幼儿园里,每个周末我妈妈去幼儿园接我回家的时候,我的老师往往会跟我母亲抱怨说:“你这个小孩很调皮捣蛋,不守纪律”。因为我小时候爱玩好动,所以老师们都非常伤脑筋。结果我妈妈就对这位老师说:“如果是茂森违反纪律,请您就认真对他严厉要求,你甚至骂他打他都没有关系”。所以你看,我妈妈已经授予了老师的这一份权力,以后老师严格的要求,我也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后路已经给我妈妈断绝了。现在有些家长,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如果不听话,老师稍微严厉地批评一下,学生回到家里跟父母一讲,父母会到学校里去跟老师论理,甚至要告老师,我还听说过有威胁老师的。这样子,老师怎么可能认真教这个学生呢?所以,我母亲对我的这种教导就很有智慧,尽管我是独生子,但是她确实从来不会溺爱我。
要知道,人即使是受了冤枉,受了错误的批评,如果能够顺承,能够接受,能够心平气和,这种人能够消业障,能够增福报。我母亲常常告诉我一句话:“福是逆着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批评、责难,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是遇到一些人对我们非常严厉,很不客气,我们如果能够逆来顺受,这样福报就能够增加。我妈妈经常提醒我,每一个人一生中难免会有一些磨难,不可能一生都会一帆风顺的,她说:“你想想你的祖辈、前辈在这一生中经历的坎坷”。她告诫我说:“你到现在30年来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常常想到你能不能够经历挫折?假如有困境坎坷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还能够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吗?”所以我们常常要反思,我们年轻这一代,有很大的福报,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一切都好像一帆风顺。而且像我母亲说的,我们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你努力读书,就能够拿到博士学位,你所追求的目标都能够通过你自己的努力达到。但是像我们父母那一辈人,我们的前辈,即使是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你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要经常地反思,我们到底享的福多,还是修的福多。怎么样修福?有人给我们逆境,给我们责备,给我们苦吃,这是我们修福的时候,因为福是逆着来的,顺着来的不是福。
明朝的进士袁了凡,给他的儿子写了一篇训子文《了凡四训》,他教导孩子说,“即命当荣显,常做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做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做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做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做浅陋想”。常常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即使你现在很荣显,很富贵,要想想,万一我贫困的时候怎么办?即使是今天做事,事事顺心如意,也要想想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万一我不如意的时候,在不如意面前,我会不会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呢?会不会自暴自弃呢?即使现在吃得饱,穿得暖,也要想想,我如果遇到贫穷的时候,甚至吃不上饭的时候,还能够捱下去吗?即使是人家对我们尊敬、爱护、恭敬,要想到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德行值得人家恭敬,应该谦卑卑下。
所以,常常这么样想,就是生福,这种思维往往是在“父母责,须顺承”中养成的心态。所以,不要怕吃亏,不要怕被人家责备,甚至打骂,要知道吃亏是福,学会恒顺。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切的境缘当中都懂得顺承。这种人就有福了,因为他有德,有德者就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