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弟子规》学习笔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父母过世了,孝子在三年里都是经常伤心流泪。住的地方也改变了(古时候三年守墓),酒和肉也不吃了,任何娱乐享受都放下了。“常悲咽”不是规定要哭三年,而是一个孝子这三年来自然而然的情绪。
 
按古礼,父母去世了,儿子要守孝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五个月)。在这三年里穿粗麻、拿丧棒、住草棚、吃粗粥、睡草堆、枕泥块,以表达哀痛之情。现在这个礼没有了,这也是比较可悲的一件事。
 
《孝经》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所以为父母守孝三年,这些表现完全是真诚地出自于内心的哀痛,是丝毫没有造作或刻意的。而之所以要定个时间为三年,在古时候更多的用意是劝人节哀,不能一直哀伤过度,把身体搞坏了。《孝经》说:“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无论多么哀痛,按照礼,三天以后就得进食,不然身体弄垮了,也是不孝;“毁不灭性”告诉我们,人死了,并不是永远消失了,只是身体消亡了,而灵性是一直存在的,我们要好好修行,父母也会得到好处。
 
所以礼不是规定什么条条框框来限制人,而是随顺人情。人只要内心真诚,自自然然他的行为就能和礼相应。如果内心不真诚,想要去恢复真诚,那么刻意去遵守礼,慢慢的内心也会受影响而接近真诚。古人比我们更加真诚,所以他们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守礼。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只是殷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所有官员都各司其职,听从冢宰的命令长达三年。”所以父母过世了,国君是三年不理政事的,可以说沉浸在哀痛之中。夫子说这句话,也是有感叹今人(春秋时候)不如古人的意思。而我们现在有些人,不但不能像古人一样,哀痛超过了三年而要用礼去节制,甚至一辈子都怀念父母,更多的反而是认为三年太长了,还找借口说这三年不用做事吗?这只能说内心都麻痹了,是非常可悲的。
 
宰我问:“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夫子说:“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夫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
 
我们出生后的那三年,如果没有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能活下来吗?所以,守丧三年实际是为了报恩,为了感念那份恩德。但不要错误地认为,守丧三年就能把恩报完,这个恩估计是一辈子也报不了的。要报恩,最好莫过于立身行道,以显父母。一生都要好好修行,要做利益大众的事情,要传播圣贤教育以唤醒世人。这样即使父母过世了,也能得到好处,这样是真正为父母修福。
 
但这种丧礼不可废弃。因为这也是一种教育。特别是今天很多人不孝父母,对父母没什么感情,守这个礼是对他们非常好的教育,让他们多思考下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可是现在没有这种礼了,我们怎么办?条件允许的话,能够去做就要尽量去做。条件不允许,我们也要懂得守住其精神。
 
心里面要常常怀念亲人,一想到亲人,心里悲哀自然涌出而泪流满面;什么娱乐、电视电影,都不看了,任何享受都不想了。肉也不吃了。古代,很多人在父母过世以后,就不再喝酒吃肉,不仅是三年不吃,自此以后一生都不吃。如唐朝的崔沔,母亲过世后,崔沔断绝一切酒肉,终生吃素,以此来缅怀自己的母亲,而且对自己的兄弟姐妹非常照顾。他说:“母亲如果在世,心里一定都记挂着自己的儿女,现在母亲不在了,我也要替母亲来照顾大家,这是报答母亲在天之灵。”后来崔沔在朝,做到了侍郎的高位,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