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弟子规》学习笔记: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讲话不要讲得太多,少讲话可以避免过失。讲出来的话要实实在在,不能花言巧语。
 
古语有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众。”话讲得太多是浮躁的表现。人一浮躁,就难以有定力,做事说话就会经常出错。甚至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得罪了人自己都不知道;或泄露了秘密,造成严重后果。司马牛是一个比较浮躁的人,他遇到了难题而请教孔夫子什么是仁。夫子说:“仁者,其言也讱。”其言也讱并非等同于仁,但是仁者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仁者可能很有口才,但依然说话谨慎,说出来好像吞吞吐吐的样子。这是针对司马牛浮躁,喜欢多说话的习气而给出的对治的方法。《论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也是修学人所要注意的,少说话,多行动。成功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一些修行的场所,都会挂个牌子,上面写着“止语”。进入了这样的场所,就是一句话也不说,这样人心就会定下来很多,修行进步也会更快。
 
当然,有些情况,该多说话的时候还是要多说的。《论语》里记载,孔夫子在乡党时,非常恭顺,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和朝廷里,说话明白而流畅,只是说得很谨慎。所以我们在会议室,需要发表意见时,应该当仁不让地去发言,把道理讲清楚;又或者别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把传统文化的智慧介绍给他,他很感兴趣,希望多听一点,而这时我们还不多说一点的话就对不起对方了。
 
对别人说出来的话,一定要是实在话。内心有诚意,讲出来的话就是忠言。这样的话是真正为对方着想,可以帮助对方提升的言语。可能有时候对方不太爱听,我们通过把握说话的度也要说出忠诚的话,而不用花言巧语欺骗对方。“佞巧”就是花言巧语去讨好人,对人阿谀奉承,而实际没有一句是实在话。《论语》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佞人往往不注重自己的存心,而注重外在的口才,这样已经远离了仁的根本,常常会让别人感觉到厌恶。那些喜欢说花言巧语的人,时间久了,大家就都难以再信任他了。而如果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忠言,帮助别人反思自己,时间久了,反而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弟子规》从这一句开始,往后面几句,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也包含了自己说话要谨慎,要做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的意思。
 
晋春秋时期,晋国的中行穆伯攻打鼓这个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馈间伦说:“鼓这个地方的百姓,我是知道的。不必兴师动众、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这个地方。”穆伯不理他,左右的官员说:“不用一兵一卒,而鼓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听馈间伦的意见呢?”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佞而不仁义。如果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如果赏赐了他,不是在赏赐佞人吗?如果让奸佞小人得志,那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感叹,现在这个时代不是到处都是佞人吗?不说那些为了升职加薪而巴结权势的人。说一些更加可怕的,现在的娱乐节目,流行歌曲,都是以讨好观众或听众,赚取商业利润为目的,而实际上对人们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这些注重商业包装,被美化过的商业娱乐产品,实际上宣传的都是杀盗淫妄,不知道毒害了多少人。只是因为其讨好观众的外观设计而另很多人喜爱。这就是“佞巧”的表现。又比如一些所谓的“网红”,其节目空洞没有实质内容,就是把自己的外观包装得讨人喜欢,而说的都是一些观众爱听,能获得观众认同的话,目的是为了讨好观众。这也是“佞巧”的表现。可怕的是社会大众一打开电视,一上网看到的就是这些内容,没有别的内容可以选择。这样下去,社会风气只会越来越不好。
 
《论语》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又说:“刚毅木讷近仁。”刚毅自然不会令色,木讷自然不会巧言。说话太多,说的又都是谄媚别人的花言巧语,那么就离仁德越来越远了。这也是提醒我们,要追求仁道,有一个可以落脚的点就是刚毅木讷。平时少说话,一说话,说的必定是符合圣贤教诲的正直话,这样有助于我们追求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