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蔡礼旭老师:修文,重视文教,制礼作乐教化老百姓。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贞观初年下令编辑」,这个贞观是太宗皇帝他的年号,由皇帝下令来编辑,一定会受到大臣甚至於全国的重视。而「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很年轻就跟著父亲在当时候的时代起义。「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而且这动乱相当长,从汉朝末年,魏、晋、南北朝、隋朝,这等於是动乱也有一、二百年的时间,这些朝代时间都很短。我们可以想像,在这一、二百年当中也是颠沛流离,百姓也是很贫苦。「戎马倥偬十余年」,这打仗打了十多年的岁月,终於天下底定了,建立唐朝。所以太宗是「二十七岁即帝位后」,二十七岁登基。接著「偃武修文」,偃武就是仗打了这么久,从汉末之后这整个社会都是动荡,老百姓一定非常厌恶这些战乱,不再轻易动武。修文,重视文教,制礼作乐教化老百姓。其实老百姓懂做人的道理,他就懂得修身、齐家,懂得重视修养。每个人有修养,每个家知道怎么经营,家庭安定了,社会也就安定了。所以偃武修文,也是跟老百姓一起休养生息,好好过日子。

 

而带领老百姓他得要有智慧,老百姓都跟随著天子、跟随著政府的带动,「特别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治平之道就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因为太宗皇帝很年轻就是在打仗,所以对於怎么用这些圣贤教诲来治理天下,他的积累是比较不够的。所以他在登基之后没多久就下令编纂群书当中,撷取出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精华。可见一来,太宗皇帝有爱民之心,希望赶紧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再来,也是很有自知之明,自己很清楚自己所缺乏的,这点不容易。我们看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很多领导者,很多皇帝做一、二件事情,就自以为很了不起,就骄慢,就觉得自己比以前这些古圣先王还厉害,最后很快国家就衰败,甚至灭亡。你看隋朝隋文帝,他觉得他自己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自己自视甚高,最后底下的人都劝不进。后来听信谗言把自己的太子都给换掉,最后换成另一个儿子隋炀帝那就完了,「傲不可长」,傲慢一起败象就露了。所以有自知之明,这是太宗皇帝可贵之处。

 

我们看第二段讲到,「太宗英武善辩」,武功高强然后思虑也非常敏捷,很有判断力,带兵打仗,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况,都有睿智去下决策。「遗憾早年从军」,自己觉得「读书不多」,所以他觉得挺遗憾的。「鉴於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确实隋朝三十多年就灭亡也是很短暂,古人他们特别重视历史,因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鉴往知来,不重蹈覆辙。像周朝他们的前面是殷、商朝,所以殷鉴不远,商朝的经验,惨痛的经验离我们还不远,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可以再疏忽,不可以再犯同样的问题了,深刻体会创业是不容易,守成更加的艰难。我们之前一起学习过「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提到,能够长久保持功业的不多,为什么?在守成当中享福,人一享福这个心态错误了,整个国家的风气就不一样。「十思疏」里面提到的,「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在创业的时候大家同心同德为国为民,连不同的种族都能团结在一起。「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一掌权、一享福,傲慢心起来,不尊重大臣,奴役百姓,最后连骨肉至亲都形同陌路。所以守成维艰最难最难的,是守住一个领导者自己的德行。顺境比逆境还难修行,逆境是磨炼人,顺境是淘汰人,这个没有高度的警觉,是很难不在权贵当中堕落的。所以我们看《孝经.诸侯章》里面讲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主动引导鼓励群臣向他谏言,这是为君者很难得的一个胸怀,能够纳谏,甚至能够求谏,求大臣劝谏。当然我们现在讲到唐太宗的风范,我们在家庭、在团体当中,身为一个领导者也都要见贤思齐。鼓励群臣进谏而且「批评其决策过失」,把他的不妥、错误指出来。为什么?一个决策的错误,影响的百姓何止千千万万。所以天子是代表上天爱护子民,怎么忍心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让人民受苦?所以知道守成不易,不只希望群臣给他劝谏,也希望从古圣先王、从历史当中,得到宝贵的教诲来提醒自己。所以接受劝谏不只接受当时候的大臣,也接受之前古圣先王,还有这些历代忠臣所留下来的教诲、榜样,来鞭策自己,这个很可贵。

 

「令谏官魏徵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所以它的内容包含六经,还有四史、诸子百家,这个四史当然包括《史记》,《史记》也是记载从皇帝一直到汉朝,这么长的历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些史书。还有诸子百家,尤其春秋战国这百家争鸣,留下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从经史子当中,挑出跟修齐治平相应的精要,把它编纂成书。「上始五帝」,这历史当中从五帝开始,「下迄晋代」,这其中几千年的历史。「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我们看到这里,真的读《群书治要》以前,要跟所有经史子这些圣贤人顶礼三拜,也要跟编撰《群书治要》的这些大臣顶礼三拜,包含要给太宗皇帝感谢。诚则灵,你每天这么恭敬礼拜这些圣哲人,他冥冥当中护佑你,特别能够相应这些教诲。大家想一想,一万四千多部书放在我们面前,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看起,而且我们的程度连看都有困难,还挑?八万九千多卷里面挑出六十五部书,五十卷五十万言,都是当时候最有学问的人来挑的。所以随著我们深入《群书治要》,真的对於这些大臣则佩服得五体投地。

 

下一段说到,「书成」,这书编纂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说」,《群书治要》当时候编纂完,序文是由魏徵大人所写的,我们待会也会一起学习这篇序文。他在文中所说到,「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魏大人说到,这一部书实在可说是用在当时候的社会,可以鉴览前古,就是可以以古人的这些经验智慧来经营自己的人生。尤其他们办政治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有非常多效法的这些榜样,可以掌握从五帝到晋朝这些政治智慧。而且传之於来叶,就传到后世去,是可以贻厥孙谋,这个贻就是遗留,就是传下去可以恩泽后世。孙谋就是后代子孙,能更好的经营他的幸福人生,谋就是怎么谋求他们人生的幸福。因为这部书里面,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对於后世他们经营家庭,甚至有机会出来为人民谋福祉的,都可以以这部书而得到宝贵的启示,所以确实是鉴往知来的一个治世宝典。

文章摘录自《群书治要360》蔡礼旭老师讲述